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无国界病人》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5-16 07:48:3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无国界病人》读书笔记

去年九、十月份,疫情还不知如何收场的时候,凤凰网、腾讯的公众号推了一拨师永刚写的书——《无国界病人》。“谷雨实验室”的那一篇是杨瑞春亲自采写的,题目是《癌症病人的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这才惊觉,确实有十年八年没有师永刚的消息了。翻开微信聊天记录,2021牛年那个春节,他曾发给我一张拜年的图片,我也礼节性地回复了一张红红火火的图,并无一字,浑然不知他竟是度了这么大的一场劫难。

我和师永刚算不上熟,他送过我一些自己编的书。去年老父亲书荒的时候,我还给他老人家拿过去一套《蒋介石传》,遭到了表扬,还有一本《邓丽君传》,大量美图。他曾是《凤凰周刊》的主编,一度非常不错的一本杂志,我还认得几个他的同事,既往业务上往来确实不多,私交更是没有。

那几天,朋友圈里转瑞春文章的不少,还有一段十几分钟的视频,疫情中忙累烦躁的我大概打开过五六次,实话讲没有一次看完,就记得个开头,讲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坐在那里哭。影像里那个戴着帽子的侧脸微显浮肿,隔着屏幕和岁月,感觉更为陌生。我只是上网下单买了本书,书到货后,却又一直没看,我以为我能猜出大概的内容,我这种共情能力强又无能力的人,是很怕见人间疾苦的。

这十年八年,虽不能同日而语、但我也经历了很多,半熟的人各自在跑各自的马拉松,埋头咬牙、不择路地被命运推来搡去,哪里还有余力在过程中四下张望呢。

最近两个月,陪老父亲看病,最多时一周有四天在医院,有一天跑了两家、三趟。心无所依的间歇,我的目光在书架上又遇到了这本书,开始断续地读。这是一本近四十万字、没有一张配图的书,看到三分之一,我便开始向身边的朋友推荐,我说,它的知识性很强。

在带病延年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更多一点的医学常识,不仅是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医疗科技伦理方面的,还有资源的分布,好的医生、好的药,学问太大水太深。此外,从我的专业角度,还看到了师永刚和医生这种特殊人群的沟通,很值得学习,医生一面是披了白衣的凡人,另一面他们读书太久、阅生死无数、穿行阴阳两界,替患者和死神谈判,实在也已不是凡人。这两点,太值得未病先学。

我看这书,心下一次次的感慨是——这是一个多么顽强求生的人啊!佩服!佩服!

我一直自觉不是特别热爱生命的那种人,我特别不喜欢“好死不如赖活着”那种说法,认为人类追求永生是一种贪念。虽然《活着》是一本好书,但是那样的活着岂不过于苦痛?没有价值和趣味,生命的意义何在?人不能够决定自己的出生,是否可以有一种终极的自由是决定自己免于痛苦、恐惧,事了拂身去呢?我在疫情期间,看了本书,《生命3.0》,写《穿越平行宇宙》的那个美国物理学家写的,讲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人工智能+一切,把肉身当机器,神经细胞模糊了身体与心灵的界限,那样的未来生命还是千百年来意义上的“人”吗?我倒是更能接受《安乐死现场》、《可喜可贺的临终》这种书。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生死之间,接受衰老与疾病的搓磨。好好活每一天,按时间线一步步地前行,自然老去,拥抱死亡,是我一直想给自己的教育。因为在这个不确定的人生里,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死亡。

而自以为透通、有着正确生死观的我,不能确定的是,如果我像师永刚一样,在人生壮年、孩子仅一岁的时侯,突然被叫停,面对一场他用“静默、迅疾、锋利、颠覆”来形容的变故时,会是什么反应。

他哭泣、写遗嘱、告别办公室;他快速地汇总各路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他不停地调整解决方案,《医生的修炼》里提过“医疗决策树”的方法,他自觉不自觉地成功应用。

“想活”,这个目标,推着他在无法预见结果的情况下茫然而坚定地前行。罗振宇曾经描述过一种状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是被命运摆布又不甘被摆布,积极和消极混杂的态度,是惊涛骇浪里一个凡人的一苇杭之。

书里提到他的领导送他一段话:“每临大事有静气,不能让好事变坏事,不能让坏事变成大坏事,向最好处努力信天命尽人事。宽容,包容,从容,好运自会降临。”我是信这些的。

世界上永远有两种人,男、女是表象,阴、阳是内里,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我钦佩而有意无意地趋近那些乐观、自信、顽强、热烈、明亮、永远UP的人。书里,师永刚和他的病友们都是疯狂的求生者。“活着对他们来说是某种特别的使命,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进攻。”尽量他们面临的是没药、没有治疗方案,以及,没什么钱。

在书的腰封上写着这句话:“3000天癌症治疗惊险历程实录”“10年2次手术5次复发4次急诊6次放疗3次参与临床试验终获重生”“疾病与命运之间藏有无法洞悉的秘密”。

杨瑞春说这本书是“苦难浇灌出来的果实”,“既是一个普通患者的亲身经历,又是媒体人跳脱自己去记录和思考这件事情”。

在抗癌的传奇故事之外,这本书出乎我意料的是它的专业性。师永刚自述,在中美两国不间断的八年治疗期间,他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学、读了一门叫做“肾上腺皮质癌”的功课。他以超强的学习能力围绕着这个罕见病进行了一次完整的学习,尽管英文不好,却查遍了目前可见的所有研究文章以及临床实验报告。他每次去见医生都像一个好学生一样,充分预习、准备大量问题。他没有选择做一个糊涂的病人,尽管那样可能会更加轻松,他被大夫们称为“焦虑先生”。

在被死神追逐的过程中,他选择了转身拥抱、主动参与,求医问药,整合资源,直面、理性、清醒,破一面又一面的墙,闯一道又一道的关,让他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续命的机会,也在后来能够去帮助他人找到合适的医生、制定重大的医疗决策。

以积极的学习对冲恐惧与慌乱,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样子。

除了知识,还有情感。

“医院是一个众生相。”最浓缩人情冷暖,世间真情与假意。书中多次提到癌症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范畴的疾病,一种充满惩罚意味的疾病。”我开始不是特别理解,传染病、精神病、难言之隐比癌症岂不更具病耻感?我边看边想,这可能是因为癌症是一种普遍意义上被判死刑的疾病,知道终极答案,鲜有逆天改命的希望,从确认的那一天起开始倒计时,精确到一年半载、数月、数周,对应着高昂的费用确实太考验亲密关系,谁愿意投入“沉没成本”、为注定的失败买单?现实的银行之外还有一个情感银行。

师永刚总结了三种情况:父母生病,女儿陪同的多、儿子少;孩子生病,父母倾巢出动,倾家荡产;先生生病,太太来陪同的多,而太太生病,先生来陪同治疗的少。我在医院里,看到最多的是那些相依为命的老先生老太太们,尚能互相搀扶,就不算是最惨夕阳红。

分享我身边两位朋友的传奇求生记、爱的力量。

一个是远在2005年,我的一个朋友,清华、北漂、IT名记,刚从大媒体平台去创业一家小杂志,偏就大病要换肝,他坚决不同意,那一年恰巧有个著名演员肝移植失败了,他很受打击。家里已经卖了车,他不想再卖房,也不想连累都不算富裕的朋友,他说以后可能的话多帮帮夫人和孩子,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他的夫人四处联络他的朋友、前同事劝他,我记得我去医院看他,他说,“即便手术成功了,也就多活五年,没意义。”我说,“有意义,孩子会记得你这个父亲。”他才华横溢、人品极好,所有知道消息的人都一万两万三千五千地帮他凑钱,有家公关公司全员捐,前台都给了500。非常幸运,他的手术非常成功,现在还在从事进口图书的出版工作,18年过去,女儿已经在德国读博士了。

另一个主角是我师弟,弟妹曾患乳腺癌,治愈后五年又生了女儿,不幸复发、脑转移,最危险的时候协和说只有两周。疫情期间,这个万里挑一的丈夫,要给夫人看病找药,要带小宝宝,大儿子还要中考,小区封闭,医院不让进,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拼力地和死神撕扯,才把弟妹拽了回来,现在都能居家治疗、下地走路了。这是病人超级顽强的求生,更是家人超级的爱和超级的综合能力。

当然,我更佩服这本书里写到的患者兼科学家Raili——“如果没有药,就去制造出来。”虽然她没有等到自己的药,但这种精神是真正的人类之光。书里提到的Naing医生说:“我们有时需要做好面对奇迹的出现,而不是幻想苦难的开始。”师永刚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一定是各有故事的医生双向奔赴,并肩战斗,他们不停地试,他们不停地说着“我们还有办法”、“这不是最坏的结果。”

书里特别让人感动的还有那些义工,他们教育了师永刚,“要习惯接受别人的免费服务,也要习惯免费帮助别人。”这在性命和金钱密切相关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

人,从来都是有意识地向死而生。生老病死,生死之间,无非老病。医疗行业从老中医开始都是靠大数据的,各种经验、指标,离AI最近。在熙来攘往的医院里,患者往往抱怨挂了很久的号、排了很久的队,见到大夫三两句话就让你化验,拿到结果,三五分钟就给你开完药了。《医生的修炼》里说医生们也很无奈,这世上已知的有几万种病,神医早已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都是骗子。数据是那样明确、解决方案是那么标准。我有时会想,这越来越多的医患矛盾,是否有一层是人机之间的缺少沟通呢?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偶尔治愈是数据匹配上了,常常安慰、总是陪伴是要求过高了。

种植牙、大脏器移植等等的先进,都在把现代人推向机器化,情感的抚慰是更高阶的奢侈品。寿命大幅延长,延长在半年一体检的恐惊之中,延长在与各种常见或罕见病的对峙肉搏之中。我有不少朋友都谈到放弃体检是避免健康焦虑的唯一办法。然而,我们对奥秘的人体研究越深入,把自己量化得越厉害,我们对提前预知的宿命就会越来越不甘心,昨天还有朋友推荐了让血管年轻态的针剂。这世界有多少的痛苦就有多少的美好,它让我们终归还是“想活”。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有一条透明的长廊,被叫做希望之墙。曾经大病过9个月的我,在中关村医院里也看到过一条走廊,黑乎乎的像一条隧道,那时的我还年轻,坚信隧道总有尽头。而未来,我愿意像师永刚提示的那样——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或者浪费在值得的生命上。远离烂人、破事,让自己高兴起来。

再次推荐师永刚花了四年时间、用生命写成的这本书——《无国界病人》。回头去正视那些在医生病历里的自己,去回顾无数个惊心动魄扯心裂肺的日夜,去直面那些疼痛那些呕吐那些哭泣,是怎么样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