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6-09 08:18:3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沉默的螺旋》读后感悟

在上传播学概论的时候,听老师讲“沉默的螺旋”理论时,只是知道这一规律的表现,而并没有深入探索,直到读了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本书才有所深入了解。

那么,到底什么叫“沉默的螺旋”呢?故事还要从1965年德国大选开始说起。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研究所对即将到来的德国大选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开始两个政党在竞选中总是处于并驾齐驱的状况,第一次估计的结果出来,两党均有获胜的机会。然而6个月后,即在大选前的2个月,基督教民主党与另一个党获胜的可能性是4:1,对基督教民主党在政治上的胜利期望升高有很大的帮助。在大选前的最后两周,基督教民主党赢得了4%的选票,社会民主党失去了5%的选票。在1965年的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以领先9%的优势赢得了大选。这一年大选带来的困惑和对它的逐渐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关注到了这一点,提出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就像两种相对的意见或是言论,被放置在一个螺旋中,假若一方的支持数量变大,那么另一方则会陷入失语,不愿意将自己的意见观点表达出来,慢慢的产生动摇,甚至倒戈。于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在螺旋中就会越来越强大。

实际上我认为,沉默的螺旋就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反应。就像书本《沉默的大多数》的作者王小波先生所说:“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那么“沉默的螺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表现呢?比如我们在玩微博的时候,一条微博发出后,你当时看到可能还觉得这个观点有问题,但是当几个大V跟着一起附和该观点时,这时候你开始动摇了,也许这是对的?也许我想多了?于是你把你之前自己理解的观点否定掉了一半,甚至完全倒戈,开始随大溜地附和该观点。而有这样想法的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保不齐不止一个两个的时候,即形成沉默的螺旋。其实微博上最基本的特点是:多数人转发的内容中认同的比不认同多很多。不然也不会有什么买热搜之类的了,其目前就是让螺旋中地受众信服某一观点,倒向某一方地舆论阵营。但是“沉默的螺旋”并不就是说人云亦云的随大溜,其中一定存在的是所持不同观点的双方甚至多方,在支持数量不等,产生差距时,有存在受众的转移至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这一过程。一些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不值得欢呼。他们认为沉默的螺旋是传播生态失衡的结果。所谓传播生态,是指社会各利益集团或派别的意见通过媒介得以反映的状况。如果各利益集团或派别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而均衡的反映,就表明传播生态是平衡的,反之就是失衡。一般说来,传播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沉默的螺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人们可以公开的不受限制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相反,传播生态失衡,往往使劣势少数派的意见不能公开自由地表达,而优势少数派的意见不仅可以公开表达,而且能够得到无限制的放大,从而形成优势意见。的确现实社会中,许多时候少数派不能够发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陷入了“沉默”。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因为大多数而改变。人们的观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后形成的观念,是决不易改变的。但是,在那样的年代,就“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的本身,他的提出对传播学的影响可谓深重久远。值不值得欢呼这与理论的本身它的实际内涵并没有关系,人们更需要认识这一理论,再去讨论处在螺旋中“沉默”的人。

好句摘抄

我们尤其厌恶那些愚蠢的人,也就是那些随大流的、竞相模仿的人,他们先是嘲笑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然后又争相跟随每一个潮流,而最后却要摆出道德上的优越感。

其实是生活中的“顺从”使社会保持行为能力和决策能力。

即便人们清楚地看到某件事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陷入沉默

我们可以对人类的社会性特质不表示同情,但是我们应该理解这种特性,这才才能不对跟随者有误解和敌意。

当人们由于无法认同在公众中被广泛传播的意见,而无法说服自己人云亦云时,只能将永远沉默的做法作为自己能够接受的第二选择。

“原始的天性”从这种令人憔悴的对名望的热望中释放出来,“原始的天性自生自灭”,但是从一开始就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通过自由的意志,能够开发出同情他人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公共意见逐渐被遗忘,在个体身上产生的效果现在被称为“社会控制”;而在政府那边继续起着可以称作“舆论”的作用,而且作为知识构建被接受,并很快就转化、具备了规范性特征。这两种作用方式的相互关系被分裂了。

抽象无形的、潜在的和具体有形的、有效的群体遵循不同的法则,它们有时是被孤立而空去的人群,有时是没有被孤立而恐惧的人群。掷地有声的是在具体游行的群体中的共同感,这使个体不再需要对如何说话、如何做事保持警惕。但是在这样紧密的联系中,也存在着戏剧般反复无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