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韧性社会》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4-08 08:49:5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韧性社会》有感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也是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属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压舱石。今天,全球化进程来到十字路口。随着国际贸易规则的不断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脆弱性被充分暴露。在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推动下,全球产业链已经实现了深度分工和高度集成,但这也使得任何一环的波动都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应。

      韧性的常见表述是,系统或个体经历冲击或扰动后能够恢复回弹的能力。全球分工体系的不稳定性,也引起了各国对产业链韧性的重视。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出发点的供应链重构,标志着全球产业链竞争从效率优先转向竞争力、韧性和安全并重。例如,美国对关键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的行动,旨在识别风险、解决漏洞,并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对中国而言,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的韧性不仅关乎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但也暴露出对外部关键技术和资源的依赖。韧性日益成为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热点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篇章中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具体要求。

      然而,学术上对于韧性的概念和测度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模糊的地方。在书籍《韧性社会(The Resilient Society)》中,德国作者马库斯·布伦纳梅尔(Markus Brunnermeier)通过橡树和芦苇两种植物面对风暴的差异来阐述韧性的概念。橡树被认为是强壮而稳健的象征,能够抵挡普通大风,但是它由于缺乏“柔性”的基因,其内部结构刚强易脆,当遭遇过于猛烈超过其抵抗阈值的风暴时,橡树就会永久性地折断,并且一旦折断,便元气大伤、很难恢复原貌。芦苇则被描绘为拥有韧性的典型代表。不论是面对和风细雨还是面对狂风暴雨,芦苇都会屈曲低头,但是灾难过后,芦苇会迅速恢复原状,重新挺立。通过这个比喻,作者强调了韧性的重要性——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逆境时,像芦苇一样具备韧性的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迅速恢复,并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此时,假如按照受冲击后能否复原的标准:芦苇韧性>橡树韧性。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换个不同对比物,“是否具有韧性”的结论是否可能矛盾呢?假如按照维持原状能力的标准:橡树韧性>芦苇韧性。在面对微风细雨时(这是生活中更常见的多数情况),从形态变化的角度看,芦苇的形变比橡树的形变大得多,那么此时说橡树更加具有韧性是不是也有道理?假如在绝对的灾害冲击面前,韧性失去意义:芦苇韧性=橡树韧性=0。在面对特大狂风暴雨时,芦苇和橡树都有折断难以复原的可能,也都不具有韧性。有句话说,“在绝对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毫无用处”,类比来看,在绝对的冲击面前,韧性都失去意义,只有引入时间维度后观察形变才有意义。

       因此,如何对比不同事物的韧性是本文构造的韧性指数想要解决的问题。

       ——改编自本人博士论文《制造业韧性及数字技术赋能效应的统计研究》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