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未来学大会】读后感:真实与幻境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5-05 08:14:2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未来学大会】读后感:真实与幻境

【未来学大会】是我读的第二本莱姆的科幻小说,相比【索拉里斯星】,他并不厚,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让阅读体验更加轻松,一个晚上就能看完。

读完后细细回味,总能发现有意思的点,并且其中一些有趣的科幻设定,依然能够启示现在。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Kongres Futurologiczny

译者: 许东华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人口爆炸的未来,主人公未来学家蒂赫去参加未来学大会。在暴动中,爱邻炸弹(精神类炸弹)让整个社会瘫痪,而混入水中和空气里的致幻剂将他拉入幻境中不能自拔,在书的后半段,他似乎来到了遥远的未来,看到了充满爱与和平的“乌托邦”。

真的如此吗?

我们真的能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吗?

有关真实与幻境的探讨在科幻小说中并不少见,如【美丽新世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还有【盗梦空间】、【红辣椒】、【黑客帝国】等科幻影片。可是对于这个设定,莱姆描述得更为细致彻底,也更抽象,很能够从中找到作为人有关精神和物质两者的探讨。

在莱姆的文字充满了黑色幽默,首先他描绘了一个疯狂、充满暴力的现实世界,在上百层的希尔顿酒店里,除了参与未来学大会的各位学者,还有宗教极端主义的“教皇杀手”,享乐主义的自由文学出版团体,社会边缘群体的火柴盒收集者大。

各式各样的人聚集在此,无序、荒诞,酒店之外是剑拔弩张的政治局势,鹰派政党准备以牙还牙。

而暴动开始,进入战争状态,莱姆又不由讽刺了一把记者,「在场的记者们是第一批跑掉的:他们一听到枪响就跳起来冲出门去,迫不及待地要去报道新闻」;讽刺了暴力机关,爱邻炸弹中的和善剂对越不遵循向善本性的人效用越大,「在误炸市政大楼后,那么多的高层警官和军官自杀了」,也讽刺了一波学者,为了恢复心智,不仅要拷打对方的身体,还要强迫他大声朗读早川(未来学教授)的论文。

这些光怪陆离的场景也铺垫了在主人公蒂赫在致幻剂的作用下,他进入了一个与之相反的世界,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心化”社会里,持续的和平,物质极大的丰富,没有钱就去银行申领,天气可以人投票决定,牛奶无需奶牛——从草中产出,艺术品统统不要钱,而人——可以死而复生。

这是一个“药效”的社会——这个来自未来的新世界由药剂全权控制,药典成了这个世界的百科全书。

「从药效高度精准的所谓心灵定位药物取代麻醉品和迷幻药的那一刻起,历史就不可避免地走上这条路了。」

当感到烦躁抑郁,和善剂、安定剂、警醒剂可以用来控制情绪;想成为一个纯良之人,那么就用侠义精神缓和剂、清心粉、信誉丸、乐观素和纯洁宁来净化心灵;有关信仰,可以用赦罪剂、虔诚剂、祈祷剂、福音信条剂、伪圣剂、基督啶和反基督啶来进行宗教选择和皈依;当心灵受到创伤,或者被可怕的事吓坏了,只要服用删毁素和遗忘醇就能够统统忘却;知识可以自由地从脑中搬进搬出:知识胶囊、虚构剂、拟真剂、十四行醇;你也可以随时在环境里指挥战争,战略素、战役醇、演习剂、指挥偶酰;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可以嗑药来随意控制,嘉年华醛、旋转木马剂、拥塞缓解剂、尾剂和逆时剂;还有梦饰宝,超级梦饰宝,反幻盐一系列幻觉与非幻觉之间的药剂。。。

药剂师成为了新世界的神父,药理才是真正的宗教,边沁的梦想实现了:让最多的人拥有最大的快乐。

同名改编电影【未来学大会】

这个科幻主题有很多小说都讨论过,但在我看来,莱姆不止于“药效”社会——药物对人精神的绝对统治上的表现和描述,他还深层次探讨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人本身的善恶,就像新世界表现出来那样,原始固执最大的“旧我”已经消失,“新我”让每个人脸上永远挂着幸福的微笑吗?「谁放纵,谁就是坏人。人们始终因地制宜,按情形服用恰当的药物。药物将帮助、维持、引导、改善、解决。药物也不是外物,而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人性中的恶真的消失了吗?

主角在冷冻苏醒中开始了解这个“完美”世界,他参与了小众俱乐部活动(与主流社会相悖,带些变态属性),好笑的是,这个带有“黑弥撒”的活动竟是排队和挤地铁,模仿地铁中挤得肋骨顶胳膊,人人低声咒骂——通过自然主义方式,这些爱好者得到他们无法换回的一手古老体验。

这又是莱姆的黑色幽默,也暗示着人性中的阴暗面并没有抹灭。

随着了解的深入,他发现了“药效”世界的黑暗面,「光是我们快乐还不够——别人必须痛苦才行」,人内心的恶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药物压抑和释放,人们可以在药物的幻想下对他人做一直想做的事,却不会导致一点伤害。「因为我们控制了邪恶,就像用药物控制微生物来预防和免疫」。

在地下世界,实现人最邪恶梦想的药物供不应求,人们在幻想中将心中的恶释放出来.

莱姆对于人有着清醒的认知,善举是公开进行的,恶行都要隐藏在伪装下面,人人都想干坏事,但不想把自己当作坏人。

「我们都想一边犯下最卑鄙无耻的罪行,一边维护崇高无暇的形象」——在如今这个社会,人们羞于耻于谈论内心的欲望,在社会上公开立“正面阳光向上奋进”的人设,而私底下却无时无刻需要压抑、释放自身的“恶”——这是我理解来自动物性的本我——性、毁灭、暴力。

同时,人要对此承受这种矛盾的冲突,怀疑厌恶自我——如果没有药剂的手段或者将这种“罪恶”合理化正当化。

「我们需要处理的不是肉体,而是心灵。肉体只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这也引出了第二个主题,物质与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可以说是物质世界前进速度远远大于精神世界,所以有时候大家会感到空虚与焦虑。

那如果这个社会恰恰相反——人们依赖精神世界(通过药物)疏于物质世界呢?

随着主角层层抽丝剥茧,在与老友交流时终于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人口爆炸没有解决(600亿人口),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当局不得不研发各式精神药剂,将梦饰宝(迷幻剂)喷洒在空气中,所有人都沉浸在了同一的幻想世界里。

主角在服用了警醒胺(反催眠类药物)后看到了真实世界:「那个富丽堂皇、铺着地毯、到处是棕榈树的大厅,那点缀着锡釉陶器的墙壁,那闪亮优雅的餐桌,还有远远地演奏精致的室内乐的乐队:所有这一切,都不见了。我们正在一个水泥地堡里,坐在一张粗糙的木桌边,脚下是稻草垫——磨得不成样子了。。。。雪白的桌布不见了;银盘变成缺了好几个口子的瓦盘,盘上热腾腾的山鸡变成了一看就很难吃的灰褐色浓粥,结成一团团粘在我的锡叉上——不再是银叉了。」

幻想里人们开着豪车,西装革履,妆容精致,乘着电梯做着白领工作,警醒剂剥下了厚厚的滤镜,现实中人们衣衫褴褛,背后长毛耳朵张角,相貌丑陋,他们做出开车的样子奔跑,荒诞而怪异,哪有什么电梯,人们攀爬着绳索上楼。

在环境中唯一真实的——每个笑容满面的人都气喘吁吁,无时无刻不在喘气——因为人群很拥挤,视觉上进行了屏蔽,但并没有在物理世界上抹去他们,依然会撞上看不到的人。

一个人不能活在自己的梦里,就像饿了不能画饼充饥,精神世界再丰富,已无法独立于物质世界,一定有些最低生理限制——最基本的生命需求——是什么虚构物都取代不了的。

“美丽世界”中每个人一年要吸收约190千克的药剂,这也成了人身体的负担——扁平足、心脏肥大,未来随着人口继续增长,物质再也维持不了人的最低生命需求时,就会进入精神世界的极端形式——缸中之脑。

「每个人只留大脑,封装在精美的保温塑料罐里。脑罐是一个带插座、插头和扣环的球状容器,由核能电池提供能源。这样的话,营养物的摄入在物理上是多余的,只需要在想象中通过恰当的编程来进行。」

有意思的是,主角质问缸中之脑提议的可行性,「公众不一定接受,人们也不会乖乖就范。」莱姆又借老友之口幽默了一下:「得了吧,蒂赫。人类文明已经有半个世纪没有自己做主了。一百年前有个叫迪奥的人支配了整个时尚服装行业。今天这种调控已经深入所有行业。」

不仅是审美穿搭,人很难有独立思想,当短视频中有意宣扬某种意识形态,观众不由自主就有了自以为独立的政治倾向,当纳粹宣称“犹太人不是人”,那么民众就把他们当成动物。

有一天,当宣传着“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而四肢是累赘,不如假肢”时,人们是不是也会“本能”地厌恶自己身体呢?

扯远了,总之,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能独立存在,一个完全立足于依附于精神世界的社会同样让人不寒而栗。

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对于人的掌控,当社会物质贫乏或者停滞不前时,当权者自然而然会在精神上进行“集权”,自古以来就如此,无怪乎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而人对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同样明显,一个物质增长较快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赚钱,丰富物质生活,而经济下行之时,社会开始变得内卷,人们往往开始懈怠躺平,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精神世界对于人的比重越来越多。

当然了,对个人来说,安贫乐道固然是不错的,但是一个健康的人,我想能够做到这两方面的均衡,并且对于人这个物种来说,我个人觉得精神世界重要性要大于物质世界,否则按照动物性生活,好像失去了点什么。

最后一个主题,有关真实与幻境。我听过一句话,宁可痛苦,不要麻木。或者说愿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要成为一头快乐的猪。

这个社会很信奉这样的论调——因为这样的话语体现了人一直在探索,寻求真正的科学理性冒险精神,而主角在发现了药效世界的真相后,愤怒,痛苦,不愿再回到梦境。

「没有人搞什么阴谋。相反,正是出于对人类最深切的同情,为了最高的人道主义理由,才实行了这场化学骗局。」

我在反思这句话的正当性,面对丑陋艰难的现实是勇敢的英雄主义,而沉湎美好舒适的幻觉是逃避的犬儒主义。就像鲁迅在呐喊中要唤醒沉睡的人,马克思要联合无产阶级奏响社会主义的凯歌来改造世界。

一定对吗?

现实与幻境的区别在于真假。

在书中,主角拨开一层层的迷雾,跳出一个个梦境,我们得以看到了莱姆笔下的现实。而多重的幻境让我感到疑惑,你怎么知道你认为的现实一定不是幻境呢?就像直播鬼才大司马说的那样「你只看到了第二层 ,而你只把我想成了第一层 ,实际上,我是第五层。」

我们一定能够把理性观察分析认证看到的事物,当作为真吗?人生而自由平等,一定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吗?在某些文化中,人生来有等级有阶级,并安于成为其中的一员,需要跳出来用自以为先进的价值观改造他,强迫他?

在我看来,这是残忍的,也是不道德的。没有人能干涉他人生活的权利,包括思想的自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思想观念上的改变和接纳才是最为残酷的。

图片


最后的最后,书中还有些令人拍案的奇妙设想,比如“语言未来学”——「通过检视语言变形的各种可能性,来研究未来」。语言划定了思维的边界,也勾勒出未来的可能性。「人只能控制自己能理解的东西,也只能理解那些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所以表达不了的东西,就不可知了。」

「我们的研究是用最强大的计算机来做的,因为单靠人脑根本没法追踪所有可能的变化。我说的变化就是语言的横组合——纵聚合等所有排列组合,经过数量化……」

这不就是深度神经网络的雏形!莱姆在五十年前就寓言了AI发展的形式。

假设时间无限延长,而一个语言的基础不灭,那么这些词组总有一天会出现在日常中,被赋予意义。 比如从“脚”这个词,延伸出一脚、两脚、脚态,一直到脚群体、去脚主义。这些无厘头的词语看似无意义,作者却说「它们最终将获得意义,只要脚群体和去脚主义流行起来就行。“机器人”这个词在15世纪并没有意义,但他们那时要是有未来语言学家,就能轻易想象出自动机来。」

这也特别有意思,现在流行的AI作画,AI写诗,给计算机几个key words,就能生成输出一副“看起来不错”的作品——嗯,艺术家已死。

大众觉得新奇,“这就是创作!”,这就是艺术创作吗?我想未必,而AI作品更像是上述“语言未来学”,将语言用不同表现形式进行杂糅联想衍生,但本质上并没有人才独有的智慧特性——情感的表达和价值观的呈现。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查了下百科,我好像已经过了法定青年的年龄限制。

但是就像【未来学大会】,我给自己脑补一个“青年药”——祝各位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