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读后感
今天看了《读者》里一篇文章《别饿坏了那匹马》,思绪万千。当人渴了的时候送上一杯水、饿了的时候端给一碗饭,受馈赠的人感激不尽,施舍的人自认为不值一提。但如果对有困难无法自己克服、帮助者自己也捉襟见肘,仍能不露声色、使受助者心安理得地对其给予长期帮助,这就不是一般人做得到了。
文中提到一个小孩酷爱读书,正好学校门前有一个收费读书摊,小孩苦于囊中羞涩,经常装着随便翻阅借机每天蹭阅几页书,此事被其父发现,将其暴揍。后来父亲让他割草卖给养马场,用劳动得来的钱再去看书,这样就没有“白蹭”之劣行了。可是好景不长,养马场不要草了,改用混合饲料。小孩断了财路,书自然看不成了。
爱读书的小孩不来了,摊主很诧异,有一天喊住路过的那位小孩,问其原因,小孩告以实情。“咳!明天你把草背过来吧,我家正好有匹马,省得我每天再挤时间去割草,咱们双方互赢。”小孩一听顿时乐开了花。
当小孩第一次背着草来的时候,摊主喊他媳妇把草提进去喂马,他媳妇一脸懵逼,糊里糊涂提草进去。晚上摊主跟媳妇说明了原委,以后两口子密切配合,夸小孩割的草好,马爱吃,小孩放学后如饥似渴地沉浸在书的海洋。
有次,小孩送草,摊主媳妇不在,小孩就要背着草直接往院子里送,摊主赶快阻拦,但仍没拦住倔强的小孩,小孩进院后并没发现马棚,只见他送进来的草已堆成小山,都干枯了。小孩这时泪水夺眶而出……
这位书摊摊主心底多么善良,行为如此仁义,他看到这匹“千里马”饥肠辘辘,不忍心它就这样被饿着,又不能以施主的姿态光明正大的施舍,只能以这种巧妙的手法不让其难堪。
“别饿着这匹马!”就是这位摊主的出发点。
我小时候也是“食不裹腹”的“马”,那是文革时期,书籍很少,家里更没钱买书,我只好到处找“草”。我有位好同学,他家是书香门第,他的父辈有好多藏书,还有过去的老课本,我就沾他的光,只要见到没看过的书,就如饥似渴地读,甚至做老书的习题。他爸见我是个爱读书的人,也喜欢得不得了,经常给我们讲文学常识、历史典故。在那动荡的年代,我们这些“小马驹”有幸没被饿惨,就因为有这些有远见的长辈有颗“别饿着这匹马”的仁爱、伯乐之心。
我特别要感激我的父亲,在那个劳动一天挣不了几毛钱,全家七、八口人就靠父母挣工分养家糊口的年月,我竟然向父亲张口要买一本《新华字典》,当时并不是人人都有,几乎是大家都没有,但父亲听说字典能帮助人认字,就毫不犹豫地让我买了。他也是怕把我这匹“马”饿着了。
我还要感谢村里几位大哥哥,那时候我还小,但经常蹭他们的书看。看了不少小说,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
虽说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力,因材施教,千万别饿着这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