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黑天鹅”这个名词是在好几年前跟瀚哥聊天的时候
当时伴随的还有灰犀牛这个名词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 就是学到了一两个新名词 多了些新鲜感而已
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
才意识到自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
什么是黑天鹅 生活中有多少黑天鹅
更重要的是
如何应对黑天鹅有些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有些则不够满足
单独写思考 我的思路还是不够清晰
所以选择将这本大部头的摘记和感想相结合
对应起来写
在整理的同时也再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黑天鹅》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 序言
>> “黑天鹅”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首先,它具有意外性,即它在通常的预期之外,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能够确定它发生的可能性的证据。其次,它会产生极端影响。再次,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使它变得可解释和可预测。简而言之,这三点概括起来就是:稀有性、极大的冲击性和事后(而不是事前)可预测性。
如果前两点算作定义的话,第三点则是我更关注的,似乎又嗅到了一丝愚昧和思维漏洞的气息。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许多黑天鹅事件正是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和加剧的。没人会有兴趣听那些平淡无奇的东西。人类冒险的回报与对它的预期呈反相关。
不可知论 预期与刺激
>> 在受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环境中,我们没有预测能力,并且对这种状况是无知的,这意味着虽然某些专业人士自认为是专家,但其实不然。尽管他们有经验和数据,但他们并不比普通大众更了解相关问题,他们只是更善于阐述而已,甚至只是更善于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把你弄晕而已。
保持质疑 可以不信但不可尽信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尝试和尽可能多地把握黑天鹅机会。
如何去做,在最后几章有所解释,但仍不太满足我。
>>我们不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己不会学习。这个问题产生于我们的思维结构:我们不学习规律,而是学习事实,而且只学习事实。我们似乎不太善于认识到我们的超规律(我们倾向于不学习规律的规律)。我们蔑视抽象的东西——疯狂地蔑视。
>>所有人都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但预防只能得到很少的奖赏。我们只赞美那些在历史书中留下名字的人,而忽略了那些我们的书本没有提到的贡献者。我们人类不但肤浅(这一点可能还有救),还非常不公平。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某些一点就明,但很仍然主流的无解的愚蠢现象
>>柏拉图边界是柏拉图式思维与混乱的现实交锋的爆炸性边界,在这里,你所知道的与你以为你知道的远远不是一回事。黑天鹅现象正是源于这里。
>> 观点来来去去,故事留驻人心。
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 第一部分 极端斯坦与黑天鹅现象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书,而书架上越来越多的你还没读的书会让你产生紧迫感。实际上,你知道得越多,未读的书占据的书架空间也越大。
这大概就是喜欢阅读的原因吧,阅读行为本身是在舒适区之内的事,但和其他同在舒适区的行为相比,却又更大的概率拓宽知识的边界,增长眼界。学到一个新知识,了解一个新视角,发现一个思维盲点的快乐相比于游戏上一颗两颗星星,获得感要强得多,可持续得多。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无知,越感叹于世界的广阔,先人的智慧,和自身的渺小,进而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谦逊,眼下的自己自己还没有骄傲的资本,所能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而已。虽然照这个逻辑继续推演,似乎永远都不会有骄傲的资本hhhhh,能够通过阅读增加底蕴和底气,树立一些自信心就足矣。
◆ 第一章 自我欺骗的人类
>>历史和社会不是缓慢爬行的,而是在一步步地跳跃。它们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其间极少有波折。而我们(以及历史学家)喜欢相信那些我们能够预测的小的逐步演变。我们只是一台擅长回头看的机器。
自我欺骗的人类,有多少回头看是真的有效,还是只是出于寻找安全感的习惯呢?
>> 对待历史问题时,人类的思想会犯三个毛病,我称之为三重迷雾。它们是:
1.假想的理解,也就是在一个超出人们想象的复杂(或随机)的世界中,人们都以为自己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
2.反省的偏差,也就是我们只能在事后评价事物,就像只能从后视镜里看东西(历史在历史书中比在经验现实中显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3.对事实性信息价值的高估以及权威和饱学之士本身的缺陷,尤其是在他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时候,也就是进行“柏拉图化”的时候。
屁股决定脑袋,事后归因总会受到立场影响,当试图用一套理论去描述现实的时候,很可能我们已经偏离的事物的本来面貌。
>>我们的头脑是一台非常了不起的解释机器,它能够从几乎所有事物中分析出道理,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现象罗列出各种解释,并且通常不能接受某件事不可预测的观点。这些战时事件本是不可解释的,但聪明的人们总以为他们能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只不过那是在事后。而且,提供解释的人越聪明,其解释越空洞。更令人担忧的是,所有这些解释看上去在前后逻辑上并不矛盾。
图片
>>非理论化的历史正在我面前上演,而我正在读一个在历史进行时经历历史的人写的书。我努力在脑海中形成关于未来的电影式的画面,但却发现它不那么明晰。我认识到,假如我在历史事件发生后撰写历史事件,它们会显得更加……像历史。“之前”和“之后”,其差别显而易见。
总结经验教训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经验教训运用到当下和未来,似乎所有的预测都和实际不完全匹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硬道理,不能生搬硬套。
>>分类总会造成复杂性的降低,这是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器,也就是我在序言中定义的柏拉图化的表现。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任何简化都可能产生爆炸性后果,因为这种做法不考虑不确定性的来源,会使我们错误地理解世界的构成。
人类对于世界的高效解读技巧,有时候反而成为弱点。
◆ 第二章 出版业中的黑天鹅
>>从昆德拉到叶夫根尼娅”的论文,分析如何从昆德拉的作品中找到叶夫根尼娅作品的影子。昆德拉是先行者,因为他在文章中加入了许多评论。(叶夫根尼娅从未读过昆德拉的书,但看了他的一本书的电影版。
典型的先有结论再有证据,强行关联确实好笑,但好笑之余,更多是可悲和警惕。因为这只是被发现的,有多少论文,大牛著作也存在同样问题呢?而我们在阅读、学习,甚至引用时却不假思索,成了以讹传讹。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孤证不立。
◆ 第三章 极端斯坦与平均斯坦
>>在理想的平均斯坦,特定事件的单独影响很小,只有群体影响才大;在极端斯坦,个体能够对整体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极端斯坦能够制造黑天鹅现象,少数事件已经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类比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图片
>> 诚实意味着不惧怕特立独行,也不惧怕特立独行的结果。
对我来说,知行合一就是最大的勇敢吧。
>>录音师和电影演员也是一样:他们会让电影院的音效工程师调好播放器,而不必在每一次播放电影时都出现。同样,一位作家吸引一名读者与吸引数亿读者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一样的。《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不必在每次有人想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写一遍。但面包师做不到——他必须为每位新客户烤出面包。
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与可复用性
>>思维创造获得大部分报酬的世界经济框架的缺陷,就是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并提高了机会和运气的重要性的原因。
>>当你的样本量足够大时,任何个例都不会对整体产生重大影响。最大的观察值虽然令人吃惊,但对整体而言最终微不足道。
>>几乎所有社会问题都来自极端斯坦。换句话说,社会变量是信息化的,不是物理性的,你无法接触它们。
>>看看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极端斯坦能够制造并且已经制造了黑天鹅现象,因为少数事件已经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平均斯坦,我们受到集体事件、常规事件、已知事件和已预测到的事件的统治;在极端斯坦,我们受到单个事件、意外事件、未知事件和未预测到的事件的统治。
生活就是由无数个黑天鹅组成的极端斯坦。
◆ 第四章 1001天――如何避免成失败者
>> 某件事情前1000天的历史不会告诉你第1001天的任何信息。
>>整个追求知识的过程都基于先接受传统智慧、科学信仰,再用新的反直觉证据把它们打碎的模式,不论是微观层面(所有科学发现的目标都是发现微观黑天鹅现象),还是宏观层面(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许科学家所做的事就是嘲笑他们的前辈,但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某个人在不久的未来也会嘲笑他们的信念。就我而言,我的读者和我在嘲笑社会知识的当前状态。
>> 从观察中获得的任何知识中都有陷阱。
>>想象一只每天有人喂食的火鸡。每次喂食都使它更加相信生命的一般法则就是每天得到“为它的最大利益着想”(政客们都这么说)的友善人类的喂食。感恩节前的星期三下午,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将发生在它身上,从而导致一次信念的转变。
2023/03/19发表想法
>> 根据我所有的经验,我没有遇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我在整个海上生涯中只见过一次遇险的船只。我从未见过失事船只,从未处于失事的危险中,也从未陷入任何有可能演化为灾难的险境。
幸存者偏差,需要注意避免经验主义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式的影响,保持灵活和敏锐。
>>美联储保护了它们,花的却是纳税人的钱:当“保守的”银行家赢利时,他们拿走利益;当他们受伤时,纳税人支付成本。
>>黑天鹅现象是笨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它与你的预期有关。你应当认识到,你可以通过科学或者通过开放思想消除黑天鹅现象(如果可以的话)。当然,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人一样,你可以运用科学制造黑天鹅现象,也就是让人们相信黑天鹅现象不可能发生,于是科学就把普通公民变成了笨人。
>>正面的黑天鹅事件需要时间来显现它们的影响,而负面的黑天鹅事件则发生得非常迅速——毁灭比缔造要容易和迅速得多。
>> 你是否面临可能发生的逆境呢?别担心,也许它实际上对你有好处
>> 对某种事实带来的后果持怀疑态度会让你变得意志坚定。
>>休特提出了反对因果关系论的有力论据,比如他指出,任何事件都可能有无数种的原因。
correlation 和 causality的区别
>>我坚持认为博览群书对我而言非常重要,这表明一个人在思想上是真正具有好奇心的,也说明你具有开放的思维并且渴望探寻其他人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对自己的知识是不满意的,这种不满意是柏拉图化、成为5分钟经理或者过度专业化的无聊学者的绝佳防护墙。实际上,不读书的学者就是一场灾难。
这就是人们阅读的原因吧。
>>我们只关注从已观察到的事物中预先挑选出来的那部分,并从它推及未观察到的部分:证实谬误。
2.我们用那些符合我们对明显模式的偏好的故事欺骗自己:叙述谬误。
3.我们假装黑天鹅现象不存在:人类的本性不习惯黑天鹅现象。
4.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历史把黑天鹅现象隐藏起来,使我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产生错误的观念:沉默的证据造成的认知扭曲。
5.我们“犯过滤性错误”:我们只关注一些有明确定义的不确定性现象,即一些特定的黑天鹅现象(而不关注那些不太容易想到的)。
前几章内容的重点核心总结。
◆ 第五章 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
>>没有证据表明会发生大事,即黑天鹅事件。但是,你会把这一说法理解为有证据表明黑天鹅事件不会发生,尤其是在你不仔细考虑的时候。这两种说法之间的逻辑差距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但这种差距在你的思维中却显得很小,所以二者可以相互替代。这被称作回路错误(round-trip fallacy),因为两种说法是不可互换的。
有点像逆否命题的意思,发现以前学习的知识,自己认可的东西存在漏洞,不断刷新认知的过程真的快乐和充实。
>>即使在检验一项假设时,我们也习惯于寻找证明假设正确的事例。当然,我们很容易找到证据——我们只需要去找,或者让研究者为我们找。我可以为任何事情找到证据,正如富有经验的伦敦出租车司机能够找到拥堵的路段以增加车费一样。
由从事实本身出发不经意间转变为从结论出发了。
>>有办法解决这种无知的经验主义。我的意思是,一系列证实性事实未必是证据。看见白天鹅不能证明黑天鹅不存在。但有一个例外:我知道什么论点是错的,但不一定知道什么论点是正确的。
证伪是要比证实更容易的,这点数学知识总算没错hhhh。
>>这些人相信自己受不确定性制约,并且认为弄懂如何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采取行动是人类最高和最紧迫的追求。
◆ 第六章 叙述谬误
>> 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
叙述方式
>>叙述谬误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会与事实混在一起,使事实变得更容易被记住、更符合道理。这种倾向的坏处在于它使我们以为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
>>试着对你自己的解释行为保持真正的怀疑主义态度,你会很快筋疲力尽。拒绝理论化也会使你感到挫败。(有一些达到真正的怀疑主义的诀窍,但你必须采取迂回路线而不是正面攻击你自己。)即使从解剖的角度看,你的大脑也不可能在不进行解释行为的情况下观察任何原始形态的东西。我们甚至不一定总能意识到大脑的解释行为。
保持怀疑没毛病的,但也要注意不要滑向极端怀疑主义。
>>作为灵长类中的人类,我们十分渴求规律,因为我们需要把事物简化,好让它们进入我们的头脑,或者说好让我们将它们塞进自己的头脑。信息越具有随机性,事物就越复杂,因而越难以概括。你越概括,让事物越有条理,随机性就越低。因此,正是我们的简化行为使我们以为世界的随机性比实际上小。
>>我们试图强制性地理解事物的习惯——叙述和寻找因果关系是同一种疾病的特征——谋求降低复杂性。
>>如果叙述谬误导致我们认为过去的事件更具可预测性、更易被预期、比实际更不具有随机性,那么我们应该能够运用它减轻随机性带来的某些痛苦。
>>如果你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行业工作,你很可能经常因一些不好的结果痛苦地对过去的行为不断地复盘。在这种情况下,最起码你可以写日记。
>>发现经济中的冒险行为符合如下特征:稳定、没有危机以及自大,其减弱了人们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认识。然后危机发生了,使人们感到震惊并害怕投资
>>经验模式,是不费力的、自动的、快速的、模糊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在使用它)、平行的、易出错的。它就是所谓的“直觉”,它以很快的速度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系统1是高度情绪化的,因为它反应迅速。它制造捷径,人们称之为“启发学”,它使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采取行动。
>>认知模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你经常在教室里使用它,因为它是费力的、有条理的、缓慢的、有逻辑的、连续的、渐进的、有自我意识的(你可以觉察推理的推进)。它诱发的错误比经验模式少,因为你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你能够返回你的思考步骤,对它们进行适应性修正。
>> 我们的大部分推理错误来自当我们以为自己在使用系统2,而实际上却在使用系统1时。
>>在平均斯坦,叙述是有用的,对过去的调查是有意义的。但在极端斯坦,事情是不会重复发生的,你必须对不易捉摸的过去保持怀疑,避免进行简单和直白的叙述。
>>避免叙述谬误的办法就是强调实验而非讲故事,强调体验而非历史,强调客观知识而非理论,另一个方法是预测并记录预测的结果。
坚持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知模式,经验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快地对现实做出反应,提高效率,但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如何将两者妥善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充满难度,同样充满艺术性的过程。
◆ 第七章 活在希望的小屋里
>>你从事一个不会立即或稳定地取得成果的项目,而你周围的人在从事能够立即或稳定地取得成果的项目。你遇到了麻烦。就这样,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研究者没有选择住在一个同业人士聚居地,而是迷失在社会中。
>> 许多人在生活中忙忙碌碌,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但很长时间都无法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们需要一种不时获得满足感的能力,才能在不断受到周围人残酷打击的情况下保持勇气。
最无用的痛苦莫过于没有方向 没有希望 踌躇不前 堕入虚无
>> “今年过得怎么样”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到一阵小小的痛苦,因为对于一个从外部观察他们生活的人而言,他们过去的那些年几乎都被浪费了。然后,突如其来的成功降临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他们巨大的肯定。或者,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Be patient
>>如果两个变量是具有因果关系的,那么对一个变量的稳定投入总会对另一个变量的产出产生影响。我们的情感功能是为线性因果关系设计的。例如,如果你每天学习,那么你会预期学到与你的学习行为成比例的东西。如果你感到什么进展也没有,你的情感就会使你丧失士气。但在现实中,我们很少获得令人满意的、线性的正面进展。你可能花一年思考一个问题,却什么收获也没有。然而,只要你不对这种徒劳无功的状况感到失望而放弃,某种成果总有一天会突然冒出来。
如果生活是由黑天鹅组成的,那么自然不会是线性的,没有人有义务时刻为你提供正反馈,熬过漫漫长夜的厚积薄发才是常态。 Be patient and just do something.
>> 等待大事件的发生,为之做出牺牲,拒绝中庸道路,拒绝安慰奖。
◆ 第十章 预测之耻
>>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我们的知识不值得信赖。预期中2%的错误率通常实际上达到15%~30%
>>认知自大有双重影响:我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和低估不确定性(也就是低估未知事物的范围)。
>>经济预测者习惯于互相重复观点,而不是提出接近未来的真相。谁也不愿意突出自己。
人们在引用时,大多出于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或是可以用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但这种重复的引用有多少是经过亲自考证的呢?我们引用的,似乎只是一种逻辑推理或者表述方式而已。重复得多了,逐渐习惯,那想要不落窠臼自然越来越难。
>>假设经济学家预测将发生通货膨胀,而根据这些预测,美联储做出反应,使通货膨胀降低。因此你无法像在其他领域那样对经济学领域的预测做出准确性评价。
在无限重复博弈的现实下,市场是聪明的还是故作聪明的,不得而知。
>> 不考虑错误率的预测显示出三种谬误,它们都来自对不确定性本质的错误理解。
◆ 第十二章 认知斯坦――一个梦
>>想象一个极度自省的人,他由于知道自己无知而饱受折磨。他缺乏白痴的勇气,但有少见的说“我不知道”的勇气。他不介意看上去像一个傻瓜,或者更糟,像一个完全无知的人。他犹豫,他不愿意犯错,犯错造成的结果令他痛苦万分。他反省,反省,再反省,直到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都筋疲力尽。
照镜子了,可能我就是认知斯坦的一个认知者吧。相比于显得无知,我更不愿意犯愚蠢的错误。过度的自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缺陷了。
图片
◆ 第十四章 从平均斯坦到极端斯坦,再回到平均斯坦
>>运气缔造和毁灭了迦太基,运气缔造和毁灭了罗马。我已说过,随机性是不好的,但并非总是如此。运气甚至比智慧更公平。如果人们严格根据能力获得报酬,不公平仍然有可能存在,因为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能力。随机性能够对社会进行重新洗牌,把那些大人物拉下马。
◆ 第十五章 钟形曲线
>> 事件越稀有,我们对其概率估计的错误越大,即使使用高斯方法。
◆ 结语 一半对一半――如何与黑天鹅打成平手
>> 当我受到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时,我会非常冒险,这时失败只有很小的影响;当我有可能受到负面黑天鹅事件的袭击时,我会非常保守。
>>一半时间里我讨厌黑天鹅,另一半时间里我热爱黑天鹅。我喜欢为生活带来细节、正面意外、画家阿佩勒斯式的成功、不必花钱的礼物的随机性。很少有人理解阿佩勒斯故事中的美。
>>一半时间里我对自己的事务超级保守,另一半时间里我超级冒险。我不怎么在意小的失败,而是在意大的终极性失败。我不担心广为人知和耸人听闻的风险,而担心更为险恶的隐藏风险。
这是作者提出的应对黑天鹅的方法——首先判断正负面,再趋利避害——这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但由于过于简洁和宽泛,我并不满足。
>>错过列车,只有在你追赶它时才是痛苦的!同样,不能达到别人期望你达到的成功,只有在它也是你所追求的东西时才是痛苦的。
>> 所有可能被剥夺的东西都不值得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