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6-03 09:28:0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子皮尽用其币。归,谓子羽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则不足。《书》曰:‘欲败度,纵败礼。’我之谓矣。夫子知度与礼矣,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左传·昭公十年》

前言概括

最近读完了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颠覆了我对人类思维的认知。原以为人类可以做到完全理性,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多么高估。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绘制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并且要提前声明,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解读,希望大家能亲自阅读原著,因为二次加工的知识总带有主观偏见。

01


大脑存在两套运行系统

自主运行,无意识的“系统1”

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举个栗子:我们经常凭经验仓促作出决定。

按部就班,有意识的“系统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举个栗子:一眼辨别两条线段的长短只要“系统1”工作即可,但估算几条线段的平均长度,就得“系统2”出马了。

“系统1”与“系统2”的关系

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系统1”引起的,即大脑大多时候都在“偷懒”;“系统2”负责自我控制,包括抑制“系统1”的冲突。比如我(系统2)想减肥,那么就要管住嘴迈开腿,这就抑制了想吃甜食、不想动(系统1)。

02


两套系统的冲突造成了直觉思考偏见

列举几个典型的直觉思考偏见:

1)普遍性偏见

“系统1”非常擅长:自动且毫不费力的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即使有时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它也会这样认定。我们经常会听从自己的直觉(系统1),将随机事件看作是有规律的事件而犯错。举两个典型栗子:“萧敬腾=雨神”,“潮汕人都重男轻女”

2)锚定效应

“系统1”试图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因此,我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思考,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举个典型栗子:原价1999元,限时特价199元(1999元就是一个锚定数值)

3)专家型错觉:过度自信的错觉

过度自信是“系统1”在眼见即为事实和替代原则相互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我们一般是以大脑呈现的现有信息,去构建一个使估测更为合理、具有逻辑性的解释,而不会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其他信息。

03


应对直觉思考偏见的一些方法

直觉思考偏见的存在,使得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犯错。那我们该怎么应对?概括来说,就是让“系统2”运转起来,比如:

1)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2)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3)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4)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我们被深刻地提醒了直觉思考偏见的存在和潜在危害。这种偏见往往让我们在快速、直觉的决策中陷入误区,导致不良后果。为了应对这种偏见,我们需要积极启动“系统2”,即调动我们的理性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这些策略都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直觉思考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我们的决策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些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完善它们。

04


“两个自我”

思考,快与慢》在最后给我们分享了“峰终定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

所谓“峰终定律”,就是说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丹尼尔·卡尼曼举了“冰手实验”进行说明:

受试者需要将手浸入冰水中,使冰水没过手腕。实验选取的水温会让人觉得有些疼痛,但可以忍受。他们被告知这样的过程会有3次。

第1次,受试者将手浸入冰水中持续60秒,60秒后实验主持人请受试者将手拿出来。

第2次,受试者的手浸入冰水中持续60秒后,实验者什么也不说,而是打开一个阀门,让温水流入容器中,水温会有少量上升,让受试者的疼痛感觉略有缓解,这个过程将持续30秒,共90秒。

而第3次实验,是对前面某次实验的重复,受试者可以选择想要重复哪一次的实验。结果有80%的受试者选择了第2次的90秒实验,因为在这一实验的最后阶段痛苦减轻了。

“冰手实验”也侧面证明了“两个自我”,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存在。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

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我们的决策行为,则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尖叫的部分;一段恋爱,以分手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恋爱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带来的美好。卡尼曼在书的结尾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