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7-11 08:39:0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游记散文的佳作,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思想随笔。读罢此文,我深感其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不仅是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文章开篇即点明褒禅山的由来及其命名之因,通过历史的追溯,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探寻。随后,作者以游览的顺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前洞与后洞的不同风貌,尤其是后洞的深邃与奇险,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探险的乐趣与挑战。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未仅仅停留于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是由此生发开去,探讨了人生与求知的哲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句话如同警钟长鸣,提醒我们人生之路亦是如此。平坦易行的道路,往往吸引众多行者;而崎岖艰险的远方,则只有少数勇敢者能够抵达。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追求的深刻反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往往隐藏于最不易到达的地方,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坚持。正如王安石在变法中所展现的坚韧与决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应当秉持的。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志”、“力”、“物”三者的重要性。有志者方能立长志,有恒力者方能达远方;然而,仅有志与力还不足够,还需要有适当的辅助之物,如工具、知识、经验等,方能顺利前行。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既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作者对于古书之不存、后世谬传的感慨,也引发了我对文化传承与知识获取的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都是需要我们深思和努力的问题。

总之,《游褒禅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富含哲理的思想随笔。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的艰辛与美好,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勇于探索的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品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