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读后感
《沧浪之水》是一个现实主义官场小说,前段时间乘着娃住院的时候在医院陪床读完了这本小说,但是读后感我一直都没写,对于一个工作小10年的人来说,看起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给我推荐,放在我微信读书的书架里面很久时间我都没有打开过,这次刚好借助这个时间,大块的时间一次性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以一个池大为的故事,在试图告诉你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读者站在一个上帝的视角,能够深入浅出的去理解每个角色去事情的逻辑。
看完这本书后,或者这类书后,他会天然的引发自己的反思和思考,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促进和佐证作用。
这两年看了很多书,有不少书开拓了我的想象空间、增长了许多见识。但深刻到让我觉得它掰动了我人生列车轨道的书很少。《1984》是一本书,《沧浪之水》是一本。
在看这本书时我很多次的想到,它带给我震撼一如去年我看的《1984》。翻了一下阅读记录正好时隔一整年,当时现实生活中也经历着不少事情,让我对以前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迷茫痛苦和漫长煎熬,才被日常琐事冲淡,慢慢回归正常生活。
《沧浪之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用最近流行的话讲“命运的齿轮转了起来”“当年打空的一颗子弹正中头心”,一整年,绕了一个圈,把答案呈现在我面前,我感觉自己仿佛破茧成蝶一般褪下天真的幻想。看来遇到一些想不通的事情,把它放一放,未来会慢慢明白的。
一本书看下来,看了不少评论。我之蜜糖,他之砒霜。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先后顺序很重要”、“看不懂的经典等有了阅历再看”。如果不是这么几年看的一些小说中对人性的认识,仅凭我在校园中经历的不长记性的世态凉炎,我可能也会看不起池大为从他清高骂到堕落。
看这本书时我大四,还没走出社会,时常透露着大学生“清澈的愚蠢”,前两个月还发生了被店员当做初中生热情聊天结果被暗地宰了一笔的事情,让我迫切地想要走进真实的世界而非继续升学待在象牙塔。看完这本书后,我对理想主义的幻想开始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现实,开始更多理解这个世界的灰色地带。
前不久看了一本历史书籍,在蒋百里的那一篇提到中国人说话是有三层含义的,有的人说的话你得去琢磨他的话里有话。当时我嗤之以鼻,我很讨厌这种东西,为什么大家不能好好说话,偏要别人来猜。
通过这本书,我逐渐理解那些我曾经鄙夷的东西,甚至理解了那些高官为什么要走到那个地步、脱离群众、贪得无厌,人们组成了一张张利益网,懂得规则的人在如鱼得水,坚守道德正义的人穷困潦倒(看了大刘的《镜子》更是补充了这个理解)这就是社会生存的准则,这就是人性,人到底是人。
我很感谢这本书,给了我们这种平民百姓,特别是尚处在学生阶段以所接受的教育视角去看待世界的人们一本指南。有的家庭经商从官,能给孩子带入相应的文化资本,比我们更清楚这个世界的准则。
但是也有无数像年轻的池大为这样,没有在世界闯关的地图,以为世界就是书本中那样,以为人们会以圣人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去行动。没有人会给我们讲这些,哪怕是亲人经历了一些也只能给我们说一点只言片语,讲几句有哲理的古话。
我们得亲自趟了这条河,踩了无数次坑,摔了无数次倒,可能才会悟出来真正的社会生存法则。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预防针、真实世界说明书、官场观察指南等等,为还没涉世未深的小白们呈现真实的画卷,为深处其中的人作为避坑攻略。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我跟池大为很像,守着那份无用的清高,幻想着自己能做很多事情。池大为那些内心的想法,跟我曾经的纠结很像,跟我现在的拧巴也很像,所以我很能理解他。坐了冷板凳八年,我也会替他着急,但是我很明白那种内心的挣扎。
我想,如果我是池大为,我会跟他一样,在马厅长丁小槐门前拧巴,甚至一直清高到最后,只落得晏老师那种贫苦的日子。
看后半部分的时候,我甚至理解了他那些上位的行为。如果单挑其中一件事出来让我评价,我会非常不屑一顾并且骂上好几句,但是跟随着池大为的脚步,我明白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能怎么办呢,无权无钱,孩子看个病低声下气地求别人照样冷眼以对。最后逼得无奈,走上了曾经鄙夷的道路。
我真的以为等池大为当上了大官有了权力就能施展自己的理想,做一些为民的好事,也想着如果我想做点事还是得往顶端走才行。可是等到了厅长的位置上,池大为仍然身不由己,动了别人的蛋糕别人就会想方设法的把你弄下去。
相比以前的小科员,不过是多了别人的尊重、一些特殊权力,其实能做到的还是很少,那岂不是无解了,人们会依旧按照自己的利益行走。
那我们改变不了现在的社会吗,要让它继续这样下去吗,哪怕当了高官也没用,那还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呢?这是一个疑问。或者说,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疑问,说到底还是天真到以为仅凭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这个问题还是放一放吧,现实会在未来会给我答案的。
恰好在全书结束之际我看了刘慈欣的《镜子》,在镜子时代,能够通过宇宙模拟系统看到你都做了什么事情,就像智子一般无所不能的视角,于是贪官消失了,黑暗消失了,人们不能再通过各种手段做些卑劣的事情,镜子时代是光明的,道德的,正义的。多好啊,通过科技手段达到了一种真正无暇的文明。可是,真实的结果呢?主角通过模拟,看到了镜子技术产生的未来世界——
“镜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历史上称为镜像纪元。在新纪元的头五个世纪,人类社会还是在缓慢发展之中。完全停滞的迹象最初出现在镜像六世纪中叶,首先停滞的是文化,由于人性已经像一汪清水般纯洁,没有什么可描写和表现的,文学首先消失了,接着是整个人类艺术都停滞和消失。接下来,科学和技术也陷入了彻底的停滞。这种进步停滞的状态持续了三万年,这段漫长的岁月,史称‘光明的中世纪’。”
也许黑暗的存在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也有其存在价值。我曾很怀疑大学期末考试的价值,耽误大家事也不能反应客观现实等等,请教过一位老师,老师告诉我“存在的事情就有其合理性”。科举制几千年到如今的高考公考,人情世故等流传至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源远流长,纵使我们的道德正义感让我们曾不屑于此,但还是要趟进这条河中。
另外提一点,看书友介绍这本书属于心理现实主义作品。新get到一种喜欢的作品类型,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了高共情带来的优势,在看书、电影等,高共情能够给我带来的很大的共鸣,仿佛跟着角色一起走过他的路,我开始喜欢上这一点能力了。
看的时候想法很多,能写出来的就只有只言片语,总感觉前言不搭后语的,还是得多读书多写东西慢慢提高啊。
书中名句:
1. 不要在他人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多在背后赞美,会传到别人耳朵里,对你也是一种裨益。
2. 过来人的经验往往是真理,没错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被自己的清高和难为情让别人认为自己。
3. 酒拉近了人的距离,把临时酿造出来的感情变成了真的。
4. 真理越辩越明在于哲人之间,在现实中,所言皆要有所图,有所改变,否则就不值得说。
5. 这个规则是什么?就是要站在掌权的那个人的角度考虑一切问题。这个人姓张三李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掌了实权,财权,特别是人事权。
6. 说是人人平等,那是安慰小人物的神话,一个温柔的骗局。一个人必须依据实力与他人对话,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切勿过分地强调和看重自尊。”——比尔盖茨)
7. 在一个机关说你是技术型人才,就等于说你是一个工具,不配当领导。
8. 其实,也许,很多事情都没有自己设想的那么难,问题是自己脸要放得下来,把手伸出去,要做得出,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
9. 一个人在他特别关注的事情上,由于情感还有利益的遮蔽,总会有盲点,使他不能客观地去认识事情。人就是有偏见,有了偏见就不可能有客观性,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公正。
10. 世人都有一些生活原则,可又都本能地把自己当做这些原则的例外,原则的手电筒都是用来照别人的。自我是人性的盲点,人太爱自己,本能地从自我的立场去体验一切,评判一切,本能地排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东西。人们对事情的态度总是由自己的情感和利益决定的,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赞成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