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天赋者需精神满足
幸福在痛苦间隙中短暂存在
一、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叔本华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一位富商、母亲是一位作家。21岁,叔本华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23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学习;30岁,他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但反响平平。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后其父亲逝世,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
叔本华的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63岁,叔本华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著作,从此声名鹊起。73岁,叔本华因病逝世,死后,他将其所有财产都捐赠给了慈善事业。“希望爱好哲学的人,能客观独立地理解我的哲学”。
二、书籍简介
叔本华于1850年写了《附录和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吧给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
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虽然叔氏尽量放弃了居高俯临的审视角度,但关于错综复杂并因此众说纷纭的世俗人情的话题,经过这位思想大师一贯深刻而因此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三、心得体会
在翻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第一页,我的内心被映入眼帘中的文字极大的震撼到,内心突然明白了页封上尼采说的那句话:“在读完叔本华的书的第一页以后,我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说得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本书中关于“人生的智慧”,我的理解即是一个人要如何称心、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什么是幸福?叔本华认为,幸福来源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我们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的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是的,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才是真正决定他幸福与否的关键。中国人有言“厚德载物”,如果一个人一来到世上就被赋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时内心又是贫穷的,当他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弥补内心的不足时,常常徒劳无功,到最后连外在的财富也都会失去。因此,在我们听到一些高学历的人却也精神匮乏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亚里士多德曾说:“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这一观点让我对人生快乐的追求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但静下心来思考,却发现确是如此。哪怕平常生活中90%都是顺利的,你也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带给你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反之,只要有些微的痛苦,这些痛苦可能会时时萦绕着你,久久挥之不去。快乐只是表面上的,无法持久,世上人们都会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权力上的、情欲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才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我会选择避开痛苦。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极具哲理性的书籍,但同时它又避开了哲学上晦涩难懂的词语。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幸福和满足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我推荐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