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峡江的转弯处》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20 09:20:5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在峡江的转弯处》读后感

这本书是陈行甲先生的人生笔记,全书通读下来除了感动,还有一股温暖,先生的人品让人敬佩。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望自己的人生,激励人向前去追随内心的自我的一本好书,五星推荐。

母亲

母亲出生在食物极度匮乏,底层人们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的40年代,能活下来是因为外公的一丝不舍和算命先生的一句话“这姑娘伢你好好养着,她将来是贵人之母......".

我虽未生,但已在保全你,这份跨越几十年的垂直时光里的母子之情让人泪目。

在父亲远离家乡的岁月里,母亲是家里唯一的支柱。在以劳动力获取工分的年代,半边户的现实让母亲变得谦卑。母亲是个很聪慧的人,虽然只念过2年书,但对“苦”字的理解却比常人透彻,深知人生要吃得了苦,方能有所作为的道理。

母亲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她天生有一颗悲悯的心。她虽然穷,但对待比自己更穷的人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明明知道邻居借的盐有借无还,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借;邻居家穷得没有办法给出嫁的女儿做一件像样的衣服,她便慷慨送出自己心爱的嫁衣;因为别人家里的不幸而默默流泪,更因为邻居的离世而放声痛哭;为路过暂时停下歇脚的人清扫台阶,端水解渴......母亲是一个干净整洁的人,房子虽破旧,但打扫收拾得一丝不苟,厨房虽黑但却擦洗得锃亮......

年少的先生在这样的母亲身边长大,母亲的言行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先生从小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从来都是全校甚至全乡第一,我相信这更多是遗传了母亲的优良基因。他从小就理解母亲的不易,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为母亲和姐姐分忧解难。小时候即便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母亲也要求他一定要穿得干干净净。

毕业后回乡工作母亲的叮咛是“做一个勤快、干净的人”。干净不光指外在穿着,更是指心灵的纯洁无瑕。先生是个内心柔软的人,即便成为了左右一方的官员时,仍怀着与的母亲一样的悲悯态度来对待弱者,耻于在穷困的土地上锦衣玉食从而坚守干净从政的底线。

妻子

大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女同学霞不仅外表优雅美丽,学识过人,字好,英语好,还是优秀的舞者。而先生身材挺拔,相貌俊朗,善良,儒雅,天生的一位暖男,我更愿意相信两人这份感情的开始是由于霞巧妙地主动创造机会。从分享好诗,到寻求他的帮助抄资料,再到后来邀请他当舞蹈彩排的观评员,这无不体现了霞的主动。而先生对这位女同学有求必应,乐此不疲,那是因为他对她倾慕已久,只是觉得自己配不上所以才努力克制、不主动示好。

文中提到霞比较理性,对大事的判断又准又稳。霞对男友的判断更是如此,大学校园里不乏优秀的男生,为何只看中了来自贫困大山的先生?说这是缘分还不如说是先生身上的闪光点被聪明的霞牢牢地捕捉到了,并且视为珍宝,一路从广东追随到边远的大山。

霞的爱热烈而勇敢,异地恋需要比常人付出无数倍的勇气,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没有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这份感情会在遥远的距离和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殆尽。但他们两人就是这样长情地坚守,一封封书信在大山与城市之间传递,这种坚守持续了四年,他们的爱情成为了那片大山的传奇。

先生25岁生日那天,霞成为了他的妻子。由于工作调动的缘故,夫妻两人还是长期分居,妻子独自带着儿子生活,独自撑起了一个家,就像当年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艰难生活一样。她对他的支持是义无反顾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在任巴东县委书记期间铁腕反腐,损害了很多官员和商人的利益,他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同时,妻子儿子也不能幸免。但在威胁面前,她没有丝毫的畏惧,鼓励他坚持正义,坚守为官的底线,坚信正能压邪。

当他在工作中持续被打压,精神出现严重问题,不及时住院治疗就面临崩溃的情况下,是妻子的长期陪伴和鼓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县委书记五年的任期满,准备换届选举的时候,他提出想辞职从善。她又化身成为他的军师和战友,帮助他最终妥善地辞去公职投身公益。

她对他说过最动人的一句情话就是: 我这过去的一年,还有过去的十年,都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爱你。

她对他说的这段心理话没有提一个“爱”字,但其中的深情催人泪下: 你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让人感觉到温暖。真好,我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因而,我也很珍惜它,不愿改变它。就算有时候,这温暖不是给我的,而是给别人的,我也愿意。想想这也许是我一直以来支持你的原因,虽然你把温暖带给别人常常忽略我,不能陪在我身边,甚至在我最需要温暖的时候也不能出现,我只能一个人面对,但是,我仍然支持你做一个温暖的人。

这真是一段传说中的爱情,很美,也很感人。

早期的工作

先生毕业后回到了熟悉的乡村工作。 即使统计工作相对自己这个本科毕业生而言有点大材小用了,但先生还是做得认认真真,而且还从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安全员虽然辛苦,但在矿山公司的近两年时间里,他却走熟了几个矿山的每一条巷道,从黑暗的巷道中看到了矿工兄弟们眼里的光。那道光虽然弱,看着叫人心痛,但它却充满着希望,鼓励着他前行。正是这些辛勤的劳动者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带来了光亮、带来了温暖。

从先生的人生轨迹中,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机会从来都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一份材料出色的翻译和出色的人品为他打开了仕途的另一条通道,他从矿山公司直接被调到县政府对外经济协作办公室,两年后又被调住外贸局。英语在这些工作中似乎派不上用场,但技不压身,没有白读的书,也没有白走的路,对英语持续的学习为他后来的提升打开了一片宽阔的天地。

从最初的矿山统计员&安全员到团县委书记,从最小的科员到正科级干部,这巨大的跃升他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因为他是个认真做事的人。

团县委是一个可以得过且过的部门,但先生却主动找实事做,排除万难,让上千名流失学生重返校园。在这过程中,他亲力亲为,把最难的工作留给自己,他在阐释怎么样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在水月镇当镇长,因财政困难发不出工资,但即使哭着求人也不拖欠一分教师的工资。作为镇长,他蹲在地上跟残疾的村民向琼聊天,而且跟她家结亲戚,他用实际行动帮助这些最弱的人找回活着的尊严。他亲自承担向琼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至上完初中,在村主任过世后又承担起他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有点湿润了。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人民的父母官”,但我仍然相信这世间存在着这样的美好。

清华园

虽然知道即使安于现状仕途也不会差,但遵从内心的想法才能做到人生无憾,全力以赴去达成一个目标,成功后那种满足感实在太美好了。先生选择在职考研,用努力和实力考上了清华大学。

清华园名师云集,一句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他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剩下的东西” 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有一位读者知秋的评论我觉得很到位:教育不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是通过这一过程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是一个引导个体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并教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在清华园的学习如沐春风般温暖,先生学识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知识的宽度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导师们博学谦逊、传道授业、倾听尊重学生的处事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也正是导师的引导,促使他日后转场做起了公益。

清华园里的同学个个身怀绝技,先生的开局虽然有点惨,用他自己形象的比喻就是: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不小心撞进了一个牛棚,周边都是牛气哄哄的,而我自己不过是一匹羸弱的瘦马,都不知道怎么在这个牛棚里待下去了。看到这里我没有感觉到他的狼狈,更多的是被他有趣的灵魂逗笑了。后来他写到下定决心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追赶,他坚守平淡、枯燥的日子并且努力向上,这种磨砺和锻炼让他脱胎换骨。

先生对英语学习的劲头让我这个英语专业出身的人自惭形秽,他没有学习的硬性需求却依然坚持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想坚持,所以要坚持。没有功利性的学习才是轻松自然,身心裨益的。然而,这个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这个没有企图地浇灌给了他一个日后出国留学的机会。

先生如此优秀却又如此谦卑,他说:清华就像一个华贵的母亲,而我只是一个褴褛的孩子......我怕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母亲,辱没了母亲的门庭。所以,我一直用尽全力地奔跑,只有在奔跑的汗水中,我才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世。 是的,努力奔跑,只为成就更好的自己。

清华毕业后,先生又回到了湖北基层工作,因为他感觉自己被需要。求学,让他自己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出国留学

与其说是命运的眷顾,还不如说努力的人擅于抓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由于在清华坚持不懈地学习,先生硬是把自己的英语从业余水平提升到了专业水准,考试成绩比外语系副教授还要高出一分。我相信这个不是天赋,而是用汗水换来的等价的成果,因此,他获得了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

如果说在清华的学习让先生开阔了人生的视野,那么留学芝加哥无疑是把他的站立点提升得更高了,同时视野的宽度随之延伸得更远。他来到了霞当年由于签证问题而错过的地方,不得不感叹命运有时就是这么阴差阳错。

不同的国度,所看到的风景、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自然不同。那里的天很蓝、湖水很清澈、人也很友好,这样的地方令人神往。

对谈判基础的学习导向到了人生方方面面的抉择,懂得取舍方得始终。文中提到改革与开放,处在2006年,那时我们的步伐的确很快,也很自信;18年后的今天,大有不同......

感谢先生通过自己的视角,让作为读者的我们近距离地观察到了美国农业的发达,原来农民的日子是可以过得如此富足的。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注意到了自己与别人巨大的差距,先生说这种差距之大超过了军事与科技,但正是这种差距让我们懂得学习借鉴,促使我们加快追赶的步伐。

美国家庭友好的交流让人耳目一新,宗教信仰给人带来的正面影响也给人全新的认知: 一个妈妈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倾注半生的精力,并且长期保持热情;一个毫不相识的家庭对先生费时费力地提供帮助,达到了“你高兴,所以我高兴”的程度。宗教教会人真善美,有了宗教,就有了信仰,也就有了精神根基,正是这精神根基支撑着他们去做这些事,极积且乐观。

先生回国前游览了哈佛大学,其中关于魏德勒图书馆的故事令人动容。出于对捐赠人的承诺,无论过多少年,这个图书馆都不能从外部扩建。100年来,图书馆的藏书量不知翻了多少倍,哈佛领导人为了不违背当初的承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向地下挖。现在,这个图书馆的地下已有五层。为哈佛这种信守承诺的契约精神所感动,这也是世界顶级名校的魅力所在。

巴东五年

2011年10月,先生被任命为巴东县委书记,从此开启了他命运中最大的挑战。他是上级直接空降到地方的县委书记,而在当地县长的眼中,本来是自己的位置被先生替代了,先生自然是对立的,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开展工作是何等艰难。

书中提到当时的巴东民怨沸腾,刁民横行,政治生态极端恶劣,以致每年都会发生一次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政府才滋生了这样的民风,上级又为何派先生而不是其他人来接管这样的一个地方呢?

从先生接下来的行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从实名回复网友的信,到公开自己的邮箱,再到敞开论坛听民声、平民愤,我看到了先生那颗赤子般真诚的心。教员说:“总之,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 先生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但即便是一颗赤诚的心,民众仍然需要时间去发现,在这之前,怨声载道。

从明知会损害当地多数干部的私人利益,依然狠抓违建,我看到了先生身上的一股正气、一股杀气、一股勇气。从接待信访群众的态度上,我看到了“执政为民”真正的样子。从信访群众的行为以及恶性事件的披露上,我却看到了当地党员干部的肆意妄为,作风败坏,以致于政府的公信力扫地。刁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被当地党员干部极度卑劣的人性所逼出来的;这样的官场生态、这样的民风,贫困是必然的。

当作为县委书记的先生因焦虑抑郁倒下时,县长却及时向上级反映他的病情,提出县委书记应该易主,这吃相是何等的丑陋。所幸上级领导里还是有慧眼识人、正直的人在,顶着压力保护了一个好干部。当看到先生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互相夹菜,一起喝酒以此证明艾滋病一般接触不传染时,为先生的赤诚所感动,对先生的学识、魄力无比敬佩。书中用无比平实的语言道尽了艾滋病患者及家属悲惨、苦难的人生,看得让人流泪。不禁感叹人民的父母官如果不为人民,又何以为官呢?

虽然巴东干部作风劣、交通条件差、自然条件恶,但此时巴东的百姓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先生这样一位时刻关心着他们的父母官。路再远,也要跋山涉水去看你,让你吃饱穿暖是他的责任;让你有书读、读好书是他努力的方向。先生提倡干部与穷苦百姓结穷亲,用行动真切体会百姓的苦、给他们最直接的帮助。

除了扶贫,先生针对干部的能力提升和作风下了大功夫,这其中也暴露了乡镇干部的整体水平差的事实。先生让镇长、局长们亲自上台讲课,让他们在这样的制度下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让铁面的临近退休的老干部隔三岔五暗访其他普通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及时上报,让干部们从不敢贪、不能贪转变到不想贪。在对干部严管的同时也学会松绑解压,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发展的目标,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巴东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是阻碍发展的主因,先生极力争取省交通部门的支持,集中全县的资源建设交通。对百姓办事难的问题,推行“及时办结,超时默认”的制度,真真切切从百姓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对扶贫真正做到“精准”,让老百姓自己评出最穷的人家,实行帮扶。让老百姓真正做主,给干部打分,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干部,对表现差的不予提拔重用。

先生有着超前的眼光,看到了贫困山区与信息社会的接驳度是拉开盆富差距的元凶,因而推行了“乡村办事不出村”的信息化项目,并且千万百计在乡村推行“扫网盲”的活动,让百姓们分享到信息网络的红利。

为了推广巴东的生态文化旅游并节约推广成本,先生亲自录制视频,演唱县歌,甚至在3000米的高空跳伞,宣传巴东的奇山异水。先生这种为了百姓而豁出去的勇气着实让人叹服。

在先生的笔下,读者们看到了官场买官卖官保官的触目惊心,官商勾结、贪污腐败更是让人膛目结舌。他用一人的力量扭转了全县的政治生态,这股清流放到哪里都显得难能可贵。先生顶着压力反腐,让人感到了一股光明磊落,无所畏惧的力量。

先生所做的一切,百姓看到了,石头终究还是被捂热了,曾经的刁民成为了好朋友,一声“甲哥”就是最好的诠释。先生以良好的政治形象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先生说: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感觉活得才有力量;做一个干净的人,我感觉活得很轻松;做一个有爱的人,我感觉活得很幸福;做一个心存敬畏的人,我感觉活得才踏实。

人生的下半场

先生在五年任期满时选择了辞官从善,他和母亲一样骨子里有着一颗对弱者的悲悯之心,所以做公益是他人生下半场最好的价值体现。

他总能看到问题的本质,做公益,一昧地靠富人的乐善好施,或者靠穷人的哭穷卖惨是行不通的,只有做“授人以渔”的公益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先生提出寻找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并解决它才是公益中的“渔”,而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国家医保系统,才是解决因病致贫这个社会痛点的最公平、最根本的办法。先生以牺牲自己利益的小范围试错,为国家探路,这又是他人生的另一个大格局。总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带着某种使命而来,我相信先生就是这样一种人。

先生的公益得到了中兴国际创始人侯为贵的认可和支持,这与先生的人品和能力密不可分,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侯总作为工业界的传奇人物,阅人无数,用人不疑,支持公益体现了一个企业家以人为本、将社会责任装在心里的情怀。侯总的这段话用在哪里都是激励人的金玉良言:你做的这些探索是有意义的,不要急,理清头绪,一步步走扎实,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月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就好。

为山村的孩子们授渔,改变贫穷的根本渠道在于教育,只有教育能给贫困的孩子们带来希望。在国家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虽然客观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孩子的相对差距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问题出在贫困地区的孩子缺乏的是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的对于美好事物的体悟能力,通过开阔视野获得的对于世界的好奇心,通过梦想激励获得的对于人生成长的内动力。先生在公益项目里加入了“梦想行动”,帮助山村孩子们开阔视野,丰富心灵,点燃梦想。

在当下,抑郁症越来越普遍,而先生有过身患抑郁而又康复的经历,爱人霞有着陪伴患者从治疗到康复的经验。对患者小乐的帮助一开始让人看到了康复的希望,但最终小乐还是逃不过自杀的厄运。这件事情促使先生推进了另一个公益项目“知更鸟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构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给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让更多受伤的灵魂得到救赎。

疫情期间,发生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已逝,但他们的家人生活还要继续。先生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英名消逝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后辈困顿于荆棘“,于是先生又发起了“传薪计划”这一项目,为抗疫救灾牺牲的英雄的未成年子女提供长期的陪伴关怀,让他们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仍有完整的爱,有足够的力量去积极面对人生。

做公益后,先生因为赶上2.5元的公交而省下50元的打车费而兴奋;他自嘲自己目前的职业是”高级叫花子“,所以曾经关心支持自己的朋友开始失联,对此先生坦然面对。转场做公益,褪去英雄的光环重新当起小兵,为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这种自我实现才是人生需求层次中最高级的。

先生说:我们终需远行,我们终将回家。从精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找回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做公益这一条路,他会一直走到天涯。

写在最后

写书不是为了让别人记得你,而是你要为自己留住自己。接受过去,活在当下,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希望。

先生的儿子文笔也很好,用他这一段精彩的人生感悟作为结尾最合适不过了: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