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21 08:50:2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

一、 作者简介

萧红(1911 年 6 月 1 日-1942 年 1 月 22 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

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

萧红出生在呼兰城中一个没落的世族。父亲张廷举是当地教育家,母亲姜玉兰受过一定教育。萧红年幼时生母因肺病去世,父亲迎娶继母,继母待她很差,萧红童年时期并不幸福,只和祖父关系亲近。祖父的宠爱对她影响深远,她在《呼兰河传》中生动地描绘了与祖父在后花园的生活。萧红九岁进入小学,十三岁进入高级小学,高小学习的第二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呼兰也有一些青年学生等为支持此运动上街游行等,萧红也参与其中。

求学经历:

1927年,萧红进入中学。尽管父亲张廷举是教育家,但起初反对她上中学,因已给她选好未婚夫。最终萧红与家人妥协,进入黑龙江从德女子中学。她读书时的老师对她有一定影响,高仰山老师对她影响颇大,萧红甚至一度想当画家,还画了一些素描,《生死场》和《马伯乐》初版的封面就是她自己设计的。1928年11月,哈尔滨爆发反对日本建设“满蒙新五路”的市民运动,萧红的散文《一条铁路底完成》记录了这一时期体验。1930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将悲伤记录在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中。

逃婚之路:

萧红毕业后不久,因不满与未婚夫王恩甲的婚约,从家逃出,追随去中国大学读书的表兄陆振舜来到北京。后因家庭压力,1931年1月,萧红回到呼兰,被父亲软禁在亲戚家中。同年9月,她与王恩甲在东兴顺旅馆开始同居生活,当时萧红插班至东省特别区第二女子中学学习,王恩甲去上大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3月伪满洲国成立。同年5月,萧红怀孕,王恩甲却突然消失,萧红因房费长期赊欠陷入困境,她把窘况写成信寄给《国际协报》。

初识左翼:

萧红写信向《国际协报》求助后,结识了萧军等青年左翼作家。恰逢松花江发洪水,他们把萧红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哈尔滨与俄国(苏联)在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方面关系密切,较早受到俄国(苏联)共产党的影响。金剑啸是当时哈尔滨左翼运动的中心人物,在他的团结下,萧军、舒群等作家开始革命宣传和创作。

文学创作与成就:

1933年10月,萧红与萧军共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跋涉》出版,但后来小说被禁。二人于1934年6月逃往上海。在上海,他们得到了鲁迅的资助和引荐,逐渐有了名气。萧红在此期间创作了《商市街》(1936)。

1935年,萧红凭着鲁迅亲自作序的《生死场》在上海一炮走红,鲁迅认为她是最有潜力的女作家之一。1936年,萧红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37年1月,萧红返回中国。1938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后因战争影响,萧红辗转到香港。在香港期间,她的身体状况变差,但仍坚持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也已经面世。

情感经历:

萧红的情感经历较为复杂。她与萧军在共同生活中暗生情愫,后一起生活并创作,但萧军沾花惹草的性格问题给萧红带来困扰。1936年7月,萧红只身前往日本。1937年回国后,她与萧军在上海再次一起生活,但两人精神世界已渐行渐远。后来,萧红与端木蕻良相识,1938年二人结婚。1941年7月,萧红被诊断为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1942年1月22日,萧红手术后去世。

文学影响:

萧红的代表作有《生死场》(1935)、《呼兰河传》(1940)等小说,并有多篇记录当时社会状况的散文。她的小说常常以个人经历和童年生活为取材背景,写作视角独特,语言形式“介乎传统小说与散文诗之间”,打破了多种文体界限,还常常用对照来表达反讽。其文学作品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前期呈现出明显的革命倾向,也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社会关怀,在小说中呈现出不同于主流话语的女性意识,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

二、《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个人经历与情感因素:

颠沛流离的生活: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历经诸多磨难。她幼年丧母,父亲冷漠,继母恶语相加,只有祖父给予她关爱,这种缺乏温暖的家庭环境使她的童年孤独而寂寞。长大后,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先后经历了与萧军、端木蕻良的感情纠葛。在感情上的挫折以及生活的动荡不安,让她内心积累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这些都成为她创作的素材和情感源泉。

2、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尽管她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但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她对故乡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既有对童年美好回忆的眷恋,也有对故乡愚昧、落后、麻木等现象的批判和反思。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她以呼兰河小城为背景,创作了《呼兰河传》,通过对故乡人物和生活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3、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祖父是萧红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祖父的疼爱、后花园里的欢乐时光,是她生命中少有的温暖和亮色。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萧红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愈发深刻,她渴望通过文字回到那个纯真的时代,重温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日子。因此,《呼兰河传》中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如与祖父在后花园里种花、除草、玩耍等场景,这些描写充满了温情和诗意,也表达了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影响:萧红创作《呼兰河传》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严峻形势。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也让萧红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她通过描写呼兰河小城百姓的平凡生活,展现了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批判。

5、社会变革的冲击: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萧红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对封建礼教、愚昧习俗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呼兰河传》中对呼兰河小城民众的封建迷信、麻木冷漠等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她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旧传统的批判,希望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封建思想的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

6、文学思潮与创作氛围: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写作,强调对人性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萧红受到这一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中注重以个人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来展现生活。《呼兰河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涵,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之一。

6、当时文学创作的趋势: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小说的散文化倾向逐渐明显。萧红在创作中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她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以散文的笔法来叙述故事,使《呼兰河传》具有浓郁的散文化风格,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三、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一共七个章节:

第一章:呼兰河小城风貌

描绘了呼兰河严冬的景象,大地被冻裂,人们的生活也仿佛被寒冷与荒凉所笼罩,但他们对此习以为常,没人抱怨,展现出一种对苦难的超强忍耐力。

接着以宏观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出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如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以及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小城固定在了寒冷而偏僻的东北大地上。其中,详细描述了东二道街上有名的大泥坑,它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比如经常淹死禽兽和小孩,却也成为了居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的来源,因为它的存在,居民们能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从这一现象可看出呼兰河人既深受其苦,又表现出一种麻木与无奈,凸显了他们对待生活中困难的消极态度。

第二章: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呼兰河小城的各种风俗活动,从跳大神开始,依次讲述了七月十五的盂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等。这些活动是呼兰河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东北小城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寄托。例如跳大神,人们对其治病的功效深信不疑,即使没什么效果,也不会去质疑这种迷信行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放河灯时,人们在河边看着一盏盏灯顺流而下,心中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野台子戏和娘娘庙大会则是人们难得的娱乐和社交场合,大家聚在一起,享受着片刻的欢乐和热闹。 通过对这些风俗的描写,萧红揭示了呼兰河人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对精神世界的依赖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愚昧和无知,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顺从。

第三章:“我”的童年生活

此章围绕“我”的童年展开,描绘了充满“我”童年全部乐趣的张家花园。花园里花红柳绿,十分好看,“我”经常跟祖父在里面种花、除草。祖父十分疼爱“我”,会教“我”念诗,还会给“我”抓小猪、鸭子烤着吃,祖孙俩在花园里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文中还提到了祖母,她住在两间房里,房间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但后来祖母因病去世,这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一丝悲伤。不过,祖父的关爱和花园里的美好时光,依然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展现了“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及祖父给予“我”的温暖和快乐。

第四章:“我”家的院子

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院子里住着几户房客,如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等。他们的生活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在这个院子里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文中多次强调“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荒凉”不仅仅是指环境的破败,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精神上的空虚。例如,房客们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相互之间交流甚少,缺乏真正的情感沟通;“我”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和寂寞。通过对院子里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呼兰河小城居民生活的平淡、单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第五章:小团圆媳妇的悲剧

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引出了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小团圆媳妇刚嫁过来时才 12 岁,十分健康,面色红润,头发黑长,为人爽朗,第一天吃饭就吃了三碗。但她的大方爽朗不符合当时大家对于新媳妇的想象,被婆家认为有“病”。

于是,婆家为了让她变得“规矩”,经常对她进行殴打,如一天打八顿骂三场,用铁烙烙脚心,用鞭子抽,每夜拧大腿等,还采用各种迷信的方法给她“治病”,如请云游真人跳大神、用偏方给她治病,甚至剪了她的黑辫子,说她是妖怪,最后还听从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最终在惊恐的尖叫中死去。这一过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迷信和愚昧对人性的摧残,以及呼兰河人对生命的漠视。同时,也通过小团圆媳妇婆婆的言行,如“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虽然狠了点,但我也是为她好”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虚伪。

第六章:有二伯的故事

这一章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有二伯是“我”家的长工,三十多岁来到“我”家,如今六十多岁,他性情古怪,不与人交流,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聊天。他经常小偷小摸,爱占小便宜,馋酒了就偷主家锡火锅、大铜钱、大澡盆去当了买酒,看谁不顺眼就会开口大骂。

他虽已 60 多岁,但还经常遭到 30 多岁主家的毒打。被打后,他深感屈辱,想通过跳井和上吊自杀来博取大家的同情,然而这些都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有二伯没有家人,看似潇洒,心理却充满了“绝后”的恐惧。通过对有二伯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性格扭曲又可怜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扭曲,以及人性中的无奈与悲哀。

第七章:冯歪嘴子的生活

  住在“我”家磨坊的冯歪嘴子是一位穷困又善良的人。他与王大姑娘没办喜事就在一起了,这在当时引起了院子里人们的议论和嘲讽。他们住在四处漏风、只有稻草的破房子里,受尽了冷嘲热讽。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们依然努力生活,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然而,不幸的是王大姑娘难产而死。但冯歪嘴子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孩子成为了他生命的希望和力量。例如,文中描写到“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冯歪嘴子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生命的顽强与延续,与前面章节中所展现的麻木、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希望的色彩。

四、 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我”:出生于呼兰河城的大户人家,是富家小姐,亲眼目睹或从家人嘴里听说了许多呼兰河城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底层民众的凄凉人生故事。“我”不喜欢奶奶,因为小时候奶奶用针挑过自己的手指,而喜欢爷爷,因为爷爷经常带着“我”去后花园里亲近大自然,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

祖父:活到了 80 岁,经常笑盈盈的,很高,喜欢抽旱烟,是家里后花园的主人,不会理财。他学问渊博,地位较高,很疼爱自己的孙女,对于弱者也比较同情,如小团圆被打的时候,他曾前去劝解,但没有什么效果。在《呼兰河传》中,祖父是少有的积极人物,经常面带微笑,从不自怨自艾,但他也是一位比较保守的人物,例如他认为一年里只有二月和八月才是搬家的时候。

有二伯:名义上是张家的人,实际上是张家一个无依无靠的长工。他性情古怪,喜欢和雀子、大黄狗聊天,走路不小心踢到石头子会小心摩挲并说它撞自己也白撞。他爱小偷小摸,馋酒了就偷主家东西去当钱买酒,看谁不顺眼就开口大骂。他已经 60 多岁,还经常遭到 30 多岁主家的毒打,被打后想通过跳井和上吊自杀来博取同情,但都成为别人的笑料。他没有家人,看似潇洒,心理却充满“绝后”的恐惧。

小团圆媳妇:胡婆婆儿子的媳妇,刚嫁过来时 12 岁,健康、面色红润、头发黑长,为人爽朗,因大方爽朗不符合当时对新媳妇的想象被认为有“病”,遭到婆婆的殴打、折磨,还被用迷信方法治病,最终不堪折磨死去。

冯歪嘴子:磨倌,王大姑娘的相好,十分勤劳,做过打梆子、拉磨、拉黏糕卖等工作。他为人厚道,看见孩子会亲切送上一块黏糕,与邻居相处极好。他敢于突破礼教的束缚与王大姑娘结合在一起,成家后疼爱媳妇,努力工作,日子渐有起色。王大姑娘难产去世后,他又一人努力抚育两个儿子。

胡婆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人吝啬,为省钱经常一粒一粒拣黄豆,手都被冻肿。她认为自己比别人家婆婆对待儿媳要好,只打了儿媳一个多月,打狠了就用鸡蛋清给小团圆擦擦。当小团圆生病时,她又是花钱请人跳大神,又是用猪肉拌黄莲的偏方给小团圆治病。她逼死小团圆并非出于本意,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封建糟粕文化的帮凶,最终落个人财两失的凄惨结局。

王大姑娘:父亲是赶车的,她长得像个男人。还在娘家未出嫁的时候,人人都对她赞不绝口,认为她是兴家立业的好手,都夸赞她膀大腰圆天生带有福相。她没有经过媒妁之言就和冯歪脖子住在草棚里并生下一个孩子,因此成为邻居眼中不知廉耻的女人,人们也不再夸她。

五、《呼兰河传》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1、在《呼兰河传》中,“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对纯真和善良的坚守:“

我”在书中展现出了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尽管生活在一个有着诸多愚昧、麻木现象的环境中,但“我”依然能以单纯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善意。比如“我”对小团圆媳妇的遭遇感到同情和不解,对冯歪嘴子的艰难生活也给予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这份纯真和善良提醒人们,无论社会多么复杂,都不应丢失内心最本真的美好品质。要保持对他人的关爱、同情,不被世俗的冷漠和功利所侵蚀,用善良去温暖他人,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对自由和探索的追求:

“我”在祖父的花园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探索,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时光。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各种规则、压力的束缚,容易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动力。“我”的形象启示人们,要勇敢地去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自由,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要敢于突破常规,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边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我”以孩子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呼兰河小城的人和事,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保持一颗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的心。不要只是机械地应对生活的琐事,而要善于从日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本质。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避免盲目跟从和随波逐流。

对苦难的见证与反思:

“我”目睹了呼兰河小城居民的苦难生活,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二伯的不幸遭遇等。“我”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苦难的见证者。这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社会中存在的苦难和不公,不能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同时,要通过对这些苦难的反思,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思考如何改变和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珍视:

“我”与祖父之间深厚的亲情是书中的一大亮点。祖父给予“我”无尽的关爱和温暖,是“我”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依靠。这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家庭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工作多么忙碌,都应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家庭关系,给予家人关爱和支持。因为家庭是人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对成长与自我认知的启示:

“我”在书中经历了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对自我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这对于现实中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成长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人们要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挫折和挑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经历,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身的发展。

2、在《呼兰河传》中,“祖父”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温暖与爱的象征:

祖父给予了萧红无尽的关爱、理解与包容。在那个冷漠、麻木的社会环境中,祖父的爱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萧红的童年。这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情的温暖和爱的力量是极其重要的。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家人之间的关爱与支持都能给予人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应当珍惜亲情,用心去关爱家人,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员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乐观与幽默的生活态度:

祖父性格开朗,充满了乐观与幽默。他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用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化解生活中的烦恼与不快。这种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应消极抱怨,而要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用幽默来缓解紧张的情绪,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尊重与平等的教育理念:

祖父对待萧红没有传统长辈的威严和架子,他尊重萧红的天性,允许她自由地玩耍和探索,平等地与她交流和互动。在教育过程中,祖父耐心地引导萧红,激发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反映出尊重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现实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都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用平等的态度与他们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对善良人性的坚守:

尽管周围的人存在着诸多的愚昧、自私和冷漠,但祖父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同情弱者,如对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表示同情;他对待他人真诚友善,不随波逐流。祖父的善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明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坚守自己内心的善良,不被不良风气所影响。要以善良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疾苦,乐于助人,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

祖父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他身上体现出的对家庭、对生活的传统价值观,以及他所讲述的故事、传授的知识等,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根,要从先辈们的精神和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祖父也可以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迷茫和疲惫时,可以从祖父的形象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回归,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追求。

3、在《呼兰河传》中,有二伯是一个复杂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的现实意义如下:

反映社会底层的无奈与挣扎:

有二伯是东北下层劳苦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为张家做工,却始终处于社会底层,身份尴尬,没有安身之所,老来还遭打骂嘲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无奈,他们在贫困、压迫中艰难求生,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仍有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有二伯的形象提醒我们要关注和理解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努力为改善他们的处境提供帮助和支持,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揭示人性的复杂多面:

有二伯性格古怪、率直,具有单纯与狡黠、善良与贪婪等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他有时会表现出愚顽和滑稽的行为,如“上吊”“跳井”等闹剧,但这些行为背后也透露出他希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他会认真地与“我”交流,也会和老厨子打闹后又和好,展现出不记仇的一面。这种复杂多面的性格反映了人性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弱点,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他人,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避免简单地对人进行片面的评价。

体现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有二伯身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性的扭曲。他在主人家服役多年,却始终被视为“家族以外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他的一些行为和观念,如对偷东西的辩解等,也反映出传统观念对他的影响。这让我们反思传统观念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及它们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在现代社会,我们应摒弃那些阻碍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陈旧观念,倡导平等、尊重和包容的价值观。

警示人们珍惜当下:

有二伯的悲剧命运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与有二伯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更加丰富、社会更加进步的时代。我们应该感恩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福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孤独与边缘化的思考:

有二伯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处于孤独和边缘化的状态。他无亲无故,没有家庭的温暖,在人群中也常常被忽视和嘲笑。这引发我们对孤独和边缘化现象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孤独的老人、弱势群体以及那些在社会中感到被边缘化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尊重,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社会环境,减少孤独和边缘化带来的痛苦。

4、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对封建礼教和旧习俗的批判:

小团圆媳妇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群体。她被封建礼教和旧习俗所束缚,如童养媳制度、男尊女卑观念等。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和观念严重限制了她的自由和发展,最终导致她悲惨地死去。这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需要警惕和批判那些残存的封建思想和不合理的传统习俗,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性别平等,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对人性冷漠和麻木的反思:

小说中,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对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表现出冷漠和麻木。他们不仅没有对她的苦难表示同情和帮助,反而成为了悲剧的旁观者甚至是推动者。这种人性的冷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对他人苦难的漠视,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积极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尊重:

小团圆媳妇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个体。她的遭遇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个体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注,不论其社会地位、出身如何。我们不能忽视或践踏他人的生命价值,而应该努力为每个人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家庭暴力和虐待的警示:

小团圆媳妇在婆家遭受了残酷的家庭暴力和虐待,这是导致她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一形象警示我们,家庭暴力和虐待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会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和虐待行为,加强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持,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救助和保护。

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思考:

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也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有关。呼兰河小城的人们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容易被封建迷信所左右。这表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己,避免被愚昧和无知所误导。

5、在《呼兰河传》中,王大姑娘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传统观念和偏见的批判:

王大姑娘健康、勤劳、能说能笑,有着一双大眼睛,她不顾家人反对私自与卖粘糕的冯歪嘴子在一起。然而,这样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却被周围人视为“坏事”,之前称赞她的理由也变成了诋毁她的借口。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以及偏见的根深蒂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传统观念和偏见对个人选择的束缚和评判。王大姑娘的遭遇提醒我们要反思这些观念和偏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不要轻易地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和否定他人。只有打破这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彰显人性的复杂与善良:

尽管王大姑娘遭受了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和诋毁,但她依然和冯歪嘴子好好地生活,展现出了坚韧和善良的品质。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中既有那些因无知和狭隘而产生的恶意与偏见,也有在困境中坚守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启示我们在看待他人和社会现象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要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我们也应该从王大姑娘身上汲取力量,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要保持自己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不被外界的负面因素所影响。

鼓励追求真爱与幸福:

王大姑娘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所爱的人,不顾世俗的眼光和家庭的反对,这种对真爱的追求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外在的压力和顾虑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真爱和幸福。王大姑娘的行为提醒我们要珍惜爱情,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不要被传统观念、物质条件等因素所左右。当我们遇到真爱时,要有勇气去坚守和捍卫,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追求真爱的权利,不要对他人的感情生活进行无端的干涉和指责。

体现生命的坚韧与无奈:

王大姑娘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她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和悲剧色彩。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生命的脆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许多人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时,依然顽强地坚持着。王大姑娘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坚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此外,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在《呼兰河传》中,冯歪嘴子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诠释与激励:

冯歪嘴子生活穷困潦倒,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磨倌,靠辛勤劳动勉强维持生计,住的地方简陋,甚至在妻子生产后,孩子连保暖的棉被都没有,只能盖着面口袋,后来更是被赶到条件更差的草棚子。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境遇,他没有被压垮,始终顽强地活着。在妻子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用自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极大的激励意义。它提醒人们,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不能轻易被打倒,要像冯歪嘴子一样,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困境,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坚持,终能克服困难,迎来生活的转机。

对乐观积极态度的彰显与倡导:

尽管生活充满苦难,冯歪嘴子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热情和善,无论见着谁都先给一个笑脸,即使别人故意捉弄他,他也不会生气。例如,当大家都喜欢取笑他“有了大少爷了”之类的话时,他只是笑笑,并不在意。在妻子离世后,他依然能从孩子的成长中找到希望和快乐,看到大儿子能帮他推磨,小儿子会拍手、接东西等细微的进步,他都欣喜不已。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在现实中是非常宝贵的。如今社会节奏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消极的情绪中。冯歪嘴子的形象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不被困难所打倒,同时也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对爱情和家庭责任的坚守与示范:

冯歪嘴子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与王大姑娘相爱并结为夫妻,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偏见。在那个封建保守的时代,他们的结合遭受了诸多非议和磨难,但他们依然坚守彼此,不离不弃。妻子去世后,冯歪嘴子没有逃避对家庭的责任,而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个孩子,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为现实中的人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待爱情和婚姻有时过于功利和浮躁,缺乏责任意识。冯歪嘴子的故事让我们反思,应该珍视爱情,在面对家庭责任时,要有担当,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家庭,为家人创造一个温暖、稳定的生活环境。

对人性善良与美好的展现与呼唤:

冯歪嘴子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历经苦难,但他内心依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他对周围的人友好,即使面对那些曾经嘲笑和捉弄他的人,也没有怀恨在心。在冷漠的呼兰河城中,他的善良显得尤为珍贵。这一形象呼唤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善良的本心,不要因为社会的复杂和生活的压力而丢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即使在面对他人的不善时,也能以善良去回应,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温暖和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对打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的启示:

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自由恋爱并结合,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一种挑战和突破。他们不顾门当户对的观念以及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行为启示着现代社会的人们,要有勇气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情感。不要被陈旧的规则和观念所限制,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尝试,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7、在《呼兰河传》中,胡婆婆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的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反映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的束缚和毒害:

胡婆婆深受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认为媳妇就应该遵守各种规矩,稍有不从便进行严厉的惩罚。她将小团圆媳妇的开朗活泼视为“不守规矩”,通过殴打、折磨等方式试图将其改造成符合传统标准的媳妇。这反映了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即使胡婆婆并非有意要伤害小团圆媳妇,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她不自觉地成为了悲剧的制造者。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封建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传统观念和习俗可能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束缚。胡婆婆的形象提醒我们要反思和警惕这些潜在的影响,勇于打破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倡导人性的解放和个体的自由发展。

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胡婆婆并非一个完全邪恶的人,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和善良的一面。她为了省钱,会一粒一粒地拣黄豆,手都被冻肿;在小团圆媳妇生病时,她也会采取一些她认为可行的方法去治疗,比如花钱请人跳大神,用猪肉拌黄连的偏方等,甚至为了给儿媳治病花了不少钱。这显示出人性的复杂,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即使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愚昧和残忍,但在内心深处可能也有善良和无奈的成分。这启示我们在看待他人时,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判,而要深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内心的复杂性,努力克服自身可能存在的弱点和偏见。

警示人们不要盲目从众和迷信:

胡婆婆在面对小团圆媳妇的病情时,没有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而是听从了周围人的意见,采用跳大神等迷信方式。这不仅没有起到治疗作用,反而加速了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她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盲目从众和迷信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方法、谣言的传播等。胡婆婆的故事警示我们要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思维,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言论和行为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不盲目跟风,避免因迷信和从众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胡婆婆的愚昧和无知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缺乏教育和文化素养。她没有接受过科学知识的教育,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和经验上,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问题。这表明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使人们具备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避免因无知而犯下错误。

六、《呼兰河传》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以及与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例如,书中对呼兰河四季景色的细腻描写,以及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玩耍、劳作的场景,都流露出她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和眷恋之情。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温暖的,让读者能感受到她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

2、 对人性的洞察与思考:

作品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既有善良、和蔼、富有童心的祖父,给予了萧红无尽的关爱与温暖;也有像小团圆媳妇婆婆那样愚昧、迷信、残忍的人,她对小团圆媳妇的折磨反映了封建陋习对人性的扭曲。通过这些人物,萧红深入地洞察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让人们看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性可能会被压抑、扭曲,但也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在艰难地闪耀。

3、对生活苦难的悲悯:

呼兰河小城的人们生活在贫困、愚昧、落后的环境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苦难。例如,小团圆媳妇被封建礼教和愚昧习俗迫害致死;有二伯一生穷困潦倒,孤独寂寞,却还要忍受他人的嘲笑和侮辱;冯歪嘴子虽然勤劳善良,但生活的苦难始终伴随着他。萧红对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充满了同情和悲悯,她以一种平静而克制的叙述方式,将生活的苦难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4、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束缚和毒害。呼兰河小城的人们思想麻木,对传统习俗盲目遵循,如跳大神、看野台子戏等迷信活动盛行,人们在这些封建陋习的影响下,失去了对生活的正确认知和追求。萧红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批判了封建传统的荒谬和不合理,呼吁人们要觉醒,要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的生活。

5、 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书中描绘了呼兰河小城人们平淡、麻木的生活状态,他们“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活着只是为了吃饭穿衣,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思考和追求。萧红在作品中通过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呈现,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思考人应该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如何摆脱生活的平庸和麻木,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七、《呼兰河传》在写作艺术技巧方面有诸多独特之处:

  独特的叙事结构:

散文化的外在结构:

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通篇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的模式。它将全文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有独立内容,故事主人物也不断切换,似乎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例如,第一章像是对呼兰河小城的整体俯瞰,介绍了小城的地理环境、风俗等;而后面的章节则分别围绕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如第五章重点刻画团圆媳妇、第六章写有二伯、第七章写冯歪嘴子等,各章节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呼兰河的整体风貌。这种散文化的结构,使小说如同散文般自由灵活,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韵味。

基于情感的内在结构:

从内在来看,小说以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为结构线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一部自传,围绕作者的情感基调展开。萧红在创作时内心是寂寞的,这种情感基调使作品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氛围。同时,她对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带有自身的情感色彩,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比如,她对祖父有着深深的敬爱和眷恋之情,在描写祖父的章节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这种温暖的情感;而对一些麻木、愚昧的人物,如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等,则带有批判和怜悯交织的复杂情感。

多样化的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的相互转换:

总体上以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增强了作品的亲和力和真实感。但在开篇的前两章,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客观地介绍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四季更替等背景情况,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这种视角的转换,既让读者能从作者的主观视角深入了解呼兰河的生活,又能通过第三人称视角获得对小城更全面、客观的认识。

儿童视角的运用:萧红在书中很多时候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叙述的。通过儿童纯真、质朴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童趣和天真。例如,在描写呼兰河人的一些迷信行为和荒诞习俗时,儿童视角的运用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些行为的荒谬可笑,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讽刺意味。而且,儿童视角过滤掉了一些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世故,更加突出了生活的本真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最原始、最朴素的一面。

生动的描写手法:

细腻的景物描写:萧红对呼兰河的自然景物描写细腻入微,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通过这样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将倭瓜的自由生长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呼兰河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在。她还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比如描写冬天的寒冷、荒凉,衬托出人们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孤寂。

逼真的人物描写:对于书中的人物,萧红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在虐待媳妇时的凶狠、愚昧,以及有二伯的古怪性格、冯歪嘴子的坚韧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笔下的人物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深刻的象征手法:

呼兰河小城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小城的封闭、落后、人们的麻木愚昧等,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种种弊病。书中的“大泥坑”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它不仅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坑洼,更象征着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和难以跨越的障碍,以及人们面对这些困境时的麻木和无奈。人们在泥坑边的种种行为和态度,也折射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问题。

质朴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萧红的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有着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她使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读者感觉非常亲切自然,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这种简单的语句,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生命力。同时,她的语言又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天空是发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状,好像被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沌沌的”,这样的描写既形象又富有诗意,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夹叙夹议的手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萧红常常会适时地插入自己的议论和评价,表达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和思考,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描写呼兰河人的一些迷信行为时,她会通过议论指出这种迷信的荒谬性和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使小说不仅具有叙述故事的功能,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批判性。

八、《呼兰河传》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揭示封建陋习的危害:书中展现了诸多封建迷信行为,如跳大神、用偏方治病等,这些不仅没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痛苦,甚至导致生命的消逝,像小团圆媳妇就成了封建迷信的牺牲品。这启示我们要坚决摒弃封建迷信思想,依靠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避免重蹈覆辙。

反映社会的冷漠与麻木: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对他人的苦难往往表现出冷漠和麻木。例如,小团圆媳妇遭受折磨时,众人不是同情和帮助,而是围观、议论甚至添油加醋。这种冷漠的社会氛围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困境,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积极营造互助友爱的社会环境,共同构建温暖和谐的社会。

2、对人性的复杂的洞察:

展现人性的善良与温暖:尽管书中描绘了许多人性的弱点,但也不乏人性的闪光点。例如,祖父对“我”的关爱与呵护,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冯歪嘴子在妻子去世后,依然坚强地抚养孩子,展现出父爱的伟大和对生活的坚韧。这些善良的品质提醒我们,人性中存在着美好,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弘扬人性中的善良,传递正能量。

暴露人性的弱点与丑陋:有二伯的小偷小摸、爱占小便宜,以及人们对他人苦难的冷漠旁观、幸灾乐祸等,都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丑陋。这让我们意识到,在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中,要不断反思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同时也要警惕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人性的侵蚀,努力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性。

3、对生活态度的启示:

珍惜当下的幸福:萧红在书中回忆了与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那些简单而平凡的日子充满了温暖与幸福。这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总是抱怨和奢求,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保持乐观与坚强:冯歪嘴子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如妻子难产去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等,依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坚强地面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被打倒,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呼兰河小城的人们物质生活匮乏,精神生活也十分单调,他们缺乏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让我们意识到,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4、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呼兰河传》生动地描绘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九、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叙事诗:

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萧红的叙述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行文如诗一般流畅自然。她以一种看似松散、随意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复杂的情节架构和刻意的悬念设置,却能像诗歌一样,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韵律和情感节奏。比如,书中对呼兰河小城四季变化的描写,“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这种舒缓的节奏,如同诗歌的韵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浓郁的诗意氛围:萧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了浓郁的诗意氛围。她笔下的呼兰河小城、后园、祖父等,都充满了诗意的色彩。例如,对后园景色的描写,“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描写,使整个后园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童话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与宁静。

深刻的情感表达: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萧红蕴含着深刻而真挚的情感。她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的怀念、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生活苦难的无奈等复杂情感,都如诗一般真挚动人。例如,她在回忆与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温暖与幸福,以及在描写小团圆媳妇等人物的悲惨遭遇时所表达出的同情与悲愤,都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力量正是诗歌所具有的魅力。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细致入微的地域风貌描绘:萧红对呼兰河小城的自然环境、街道布局、建筑风格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东北小城的画卷。她写道,“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小城的基本轮廓。再如,对呼兰河冬天景色的描写,“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呼兰河冬天的寒冷与萧瑟。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展示:书中详细描写了呼兰河小城的各种民俗活动,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独特体现。通过萧红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些民俗活动的具体形式、仪式过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人们的心理寄托。例如,对跳大神场景的描写,“大神坐的是凳子,她的对面摆着一块牌位,牌位上贴着红纸,写着黑字。那牌位越旧越好,好显得她的神通大”,生动地展现了跳大神这一民俗活动的神秘色彩和人们对它的迷信。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萧红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就像画卷中的人物一样,鲜活而生动。例如,祖父是一个善良、和蔼、富有童心的老人,他给予了萧红无尽的关爱和温暖;小团圆媳妇则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还有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物,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共同构成了呼兰河小城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呼兰河小城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一串凄婉的歌谣:

悲惨的人物命运:书中许多人物都有着悲惨的命运,他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愚昧思想的束缚下,生活充满了苦难与无奈。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致死,她的遭遇令人痛心;有二伯一生穷困潦倒,孤独寂寞,却还要忍受他人的嘲笑和侮辱;冯歪嘴子虽然勤劳善良,但生活的苦难始终伴随着他,妻子的去世更是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这些人物的命运就像一首首凄婉的歌谣,唱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悲哀与不幸。

孤独与寂寞的氛围:萧红在书中营造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氛围,这种氛围贯穿始终,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凄凉之感。呼兰河小城的人们生活单调、思想麻木,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和理解,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孤独世界中挣扎。萧红自己也是孤独的,她在童年时期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又历经坎坷,这种孤独的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书中写道,“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风来了,蒿草就发出声响,雨来了,蒿草就发出潮气。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这种孤独寂寞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凄凉。

对生活苦难的无奈:萧红通过对呼兰河小城人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生活苦难时的无奈和无力感。他们生活在贫困、愚昧、落后的环境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这种对生活苦难的无奈,就像一首凄婉的歌谣,唱出了人们心中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在面对大泥坑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危害时,虽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却没有人真正去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忍受和逃避,这种无奈的态度正是他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茅盾认为《呼兰河传》最为吸引人的是这部小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读者也被小说中细腻的情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深刻的人性描写所打动,认为它是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