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巨债》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06 08:52:5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中国巨债》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作者写于2013年的书,当时的中国正是经济建设搞得轰轰烈烈,全国上下正是搞钱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者却从当时繁荣的经济中,看到了潜藏的巨大危机。

说实在的,财经金融类的书籍真不是我感兴趣的类型,在老唐及群友们的推荐下,抱着学点宏观金融知识,补一下自己短缺的想法,磕磕绊绊地看了本书,虽然不能全部看懂,但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在此摘录一部分供大家一起学习。

写作初衷

作者刘海影说,本书主要是对(中国经济)问题展开分析,而不涉及政∽策建议。是希望以自己或许不应有的勇敢抛砖引玉,以期为促进研究尽绵薄之力。

序言4的中国社科院张明说,这是一本富有诚意的著作,也是一本颇具野心的著作。所谓野心,从作者写作本书的驱动力就可见一斑:“一是希望理解中国经济奇迹及其背后的力量。二是在于对经济学现状的失望”。

作者是怀着对中国深厚的感情来写本书的。从开篇的“崖山之后无中国”,到结尾关于中国政∽府如何应对企业∽破产与银行∽倒闭的政∽策建议(唯一的建议),通篇弥漫着作者对中国经济“爱之深、情(责)之切”的赤子之心。

笔者特别欣赏作者的一个判断,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投资还不算高,因为人均资本存量依然很低,但海影兄反驳道,“要判断投资潜力,不应看人均总资本存量,而应看人均有效资本存量。而判断资本有效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该投资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中国经济回顾

中国仅在清朝后期才落后于欧洲的传统认识,很可能并不成立。

公元前1000年,大约西周时期,中国略落后于当时全球最领先的两河流域文明。

公元元年,约为东汉时期。西欧开始赶上中国。

公元1000年,中国宋朝开始崛起,其经济规模远超欧洲,雄踞世界之首。

到公元1500年,中国明朝时期,两欧开始发展,并拉开了与其他文明古国的距离。

18世纪的工业文明让欧洲迅速崛起。并发展出目前裹挟全球的新经济体系,与欧洲文明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文明,仍然保持着静水微澜的状态。

古代中国与欧洲相比,在农业方面,中国人均土地更少,虽然土地更肥沃,但生产力水平更低,所以人均产量更低。农民稍微有个天灾人祸的,就会在生死线上挣扎。

在经济方面,由于市民社会的制度,欧洲的政府权力受到制约。欧洲注重发展贸易,保护私产,重视发明产权的保护,这极大刺激了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并为个人带来了极大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进步。政∽府有时向富人借款来支付紧急开支,还保证还本付息。由此催生了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金融银行体系,如十六世纪的威尼斯银行和十七世纪的英格兰银行。

而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南宋政∽府则过量发行纸币,随意以无担保纸币(不保值)不断抢劫民间财富,最终导致纸币崩溃,宋朝也很快亡于蒙古铁骑。

解析(北)宋朝的繁荣:从国外引进抗旱的农作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各种农具被发明利用。为了抵抗北方强敌,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政∽府大力发展贸易,征收贸易税。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都得到了改进和应用,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方便了新技术新观念的推广。然而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不再鼓励技术进步与贸易,导致人均收入大幅回落至历史均值水平。

中国奇迹

直到198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才与宋朝的高峰时相当,但仍落后西欧980年,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均收入达到了欧洲1951年的水平,落后距离缩短到只有60年,即中国30年走过了西欧900多年的历程。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将整个经济体系嵌入到全球分工链条中,学习、引进、应用先进国家的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以非常短的时间取得了生产技术与经济流程的进步,催生出庞大的工业化浪潮。让我们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

对内,巨轮转向,把计划∽经济-体质转换为市场∽经济-体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当然,在中央-政∽府的努力下,完善财政与货币体系的建立健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宏观稳定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风险

中央-政∽府集中了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而地方政∽府赢得了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权。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当地经济活动,被某些人士认为是中国奇迹背后的力量,但福兮祸所伏,这一独特机制很可能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与社会风险来源,这主要体现为在财务与法理层面,都没有建立起对地方政∽府大规模调动经济资源能力的约束。这一过程导致了资源的巨大错配,并产生了巨大的债务规模。

很多项目的推动,考虑的并非是投资的合理性,而是GDP竞赛的政-绩压力,更何况有些地方的领导人根本不考虑债务未来的偿还问题,他们只需要考虑自己任期内的政-绩,无须为下任的政-绩考虑。这样,不论央行如何调控其货币政策,总是无效的---货币政策过分宽松的时候(例如2009年),信贷自然是快速上升的;货币政策过分缩紧的时候(例如2013年下半年),地方政∽府仍旧在大举增加负债,投资于已经过剩的基础建设项目或者变相支撑过剩行业的国-企。2013年,中国-政∽府的债务就已经积累到美国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且地方政∽府出现了债务与收入严重不匹配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债务规模和速度还在维持高速的增长,以至于中国的债务杠杆率与过剩产能率不断联袂创出危险的新高。

并且这些没有效益的项目抢占了宝贵的信贷资源,而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屡见报道。(我记得过去的2010年代,民间应运而生了许多高利率的私营借贷机构。最后借贷机构跑路,百姓的钱无处追要的情况非常普遍)

金融∽危机可以定义为经济风险的大爆发,那么,经济风险的最终来源是什么?很可能是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花巨资投资建设的生产设施设备,却无法获得合理的资本回报率。(对于“投资回报率”这个知识点,相信学投资的同学们都能理解。)

通过整理分析了全球214个经济体在过去53年(1960~2012)的经济数据证实,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很大程度上与经济体的过剩产能程度、债务杠杆率的高低相关。

中国经济过剩产能率从2008年之前大约22%的水平直线飙升,2012年末达到32%,超过了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过剩产能的飙升,自然的导致债务比例的上升。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国的资本回报率一直维持在12%以上,然而,从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开始,中国非金融类企业的债务杠杆率,从55%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61%,而同期资本回报率出现了急剧下滑,从12%左右降低到7.5%。在资本回报率降低的情况下,企业却被迫加大了债务杠杆率。这种情况表明,许多企业是依靠融资而不是利润维持生存,沦为了所谓的僵尸企业。而这些僵尸企业的存在,恶化了过剩产业情况,融资规模越大,过剩产能越严重,投资回报率越低,反过来导致融资需求更庞大,这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中国的债务与GDP之比,不仅早已超越所有发展中国家。而且在2012年接连超越美国、欧洲与日本,成为主要经济体中企业债务杠杆率最高的经济体。

<作者忧心忡忡地写下这些内容的时候是2013年,在当时来看已经触目惊心的数据,历经10年后的2024年来看,又是怎样的惊心怵目?“房价∽大跌,房地产∽破产,企业∽破产,降息,高储蓄,货币∽空转,失∽业率大增。今年2月份贵州某女企业家讨要过亿工程款事件;8月4号某省为了降低财∽政支出,将事业编转为企业编,…”,(上面严重差钱,下面没信心)作者从10年前的繁荣中,准确论证出如今的萧条状况,这正是“有知识储备,才看得见机会(未来)”。>

有关知识点学习:

关于价格扭曲

历史上金融∽危机往往与资产价格泡沫联系在一起。地方政∽府巨额负债与天量投资离不开价格扭曲的配合,价格扭曲往往根源于制度性因素。如果不存在制度性因素的支持,基于市场运作原因而出现的价格扭曲,一般情况会随着市场套利活动而迅速耗散,难以持续下去。.

关于货币∽空转

2013年初以来,经济增速萎靡不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贷与社会融资总量的超常规增长。2012年新增社会融资总量提升到15.7万亿,同时货币总量已高达112万亿,与GDP之比接近200%,因此,一个容易得到的结论是,经济体并不缺钱,天量货币没有拉动经济增速是因为“货币∽空转”

关于房地产

以万科为例,虽然历年利润优异,销售额高速增长,所有获利却全部用于以高额价格增加土地储备,以至于“利润越高、现金流缺口越大”,万科的庞大账面利润只是转化为圈下的大片土地,利润增加却并未降低融资需求,反而是加大了对融资的需求。

关于合格的投资回报率

(与僵尸企业相反的)如果一个投资项目具有合格的投资回报率,投资的负债是自我清偿的,经过一个周期,债务就会清零。

关于“GDP领先”都是好事吗

在城市管理运作模式中,极限放大债务杠杆率,拉动了固定投资增速,积极的对外开放提高了产能利用率,投资、城市化、出口增长的正循环被迅速攀升的债务杠杆率插上了翅膀,可以说哪个政府可以最大限度的放大债务与金融杠杆,哪个政府就可以在GDP的竞赛中领先。(只考虑GDP,相应的大量负债及不良资产,不是伴生的一颗雷吗。)

关于通货膨胀


当然本书还有“货币与城邦”、“战争与财政”、“宏观稳定”、“货币危机与中央银行”…等等许多宏观经济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

最后来看看本书中举的一个例子,也许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津巴布韦的悲剧

津巴布韦的钻石、煤、铁等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曾经是仅次于南非的富裕国家,以“非洲面包篮”著称于世。

1980年4月穆加贝总统上台执政至今。维持事实上的独裁统治。上台后他巩固权力,排除异己,国内公民的权利保护状况大幅下滑。在2010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中,津巴布韦排名倒数第七。权力伴生腐败,总统家族在津巴布韦是最富有的,其周围的精英圈子也好处多多。

为了保住权力,迎合占人口多数的黑人民众,穆加贝政府于2002年开启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专政手段驱赶白人农场主,无偿掠夺白人的私有土地,实际上白人农场主拥有的土地一半是独立之后购买而得,地契上盖的是穆加贝政府的公章,而被政府没收的土地没有有效分配给没有土地的黑人,而是分配给了穆加贝政治圈子里的精英阶层和他的亲信。这些人拥有土地却不在乎如何管理,而会种地的人却无地可种,以农业立国的津巴布韦从此一蹶不振。

土改等过激经济政策导致国内工农业崩溃,商品减少后物价上涨。穆加贝以命令方式企图控制局面:不是设法增加商品供应量,而是强制限价,失败后又反过来控制工资,结果又导致购买力下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预约大批企业关门,失业率竟高达80%之多,政府税收资源也随之崩溃。

津巴布韦政府仍旧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甚至还参与国外战事,自然出现了巨额政府赤字,2002年政府预算赤字占GDP比例高达20%。

此时津巴布韦政府再犯下货币方面的致命与愚蠢错误:

面对巨额财政赤字,津巴布韦政府居然命令央行以印刷钞票的方式来支付政府账户,用于各项开支,这自然快速摊薄了单位货币的币值,导致物价失控,后者反过来催生了对货币的更大需求与扩张的政府赤字,这些链条迅速构成正反馈循环。

后来津巴布韦出现了天文数字的货币膨胀。2009年,一张100万亿的钞票还买不了一张公共汽车票。这一货币乱局直到津巴布韦使用美元与南非货币才令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津巴布韦经济崩溃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数百万人离开家园,人均寿命降低到只有37岁,唯一不变的是,穆加贝总统通过各种不合法手段依然保有的总统身份。(此货于2019年在新加坡去世)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没有国民广泛支持的政∽治稳定性,财∽政纪律紊乱,会导致宏观经济环境恶劣。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依赖制度基础,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没有微观经济的自由,就难以建设起繁荣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