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17 09:58:2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说实在的这是一本少有的让我十分有欲望写一个读后感的书,但是突然提笔却不知从何说起,想说的有点多,那就先从作者开始吧。

马伯庸,一个擅长在宏伟叙事里把有趣的视角写无聊的作者,说白了就是在大框架里拉了坨小的,这一度导致我对他的书没什么太大的期待,但是这本书从一个低级官吏的角度,讲述荔枝如何是从岭南运到杨贵妃嘴里,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诱人,所以我鼓足勇气,翻开了这本书。

主角李善德人如其名忠厚善良,是九品上林署监事,打拼一辈子在长安城贷款买了一套房,新房还没住上,一件“好事”从天而降:贵妃听说岭南新鲜荔枝美味无比,圣人决定在六月一贵妃诞辰当日给她惊喜,于是派一名荔枝使来办此事。搁在平时特使可是油水极大的行当,但鲜荔枝三日味变,没人敢接下这注定掉脑袋的活,于是当日告假的李善德成了那个替死鬼,“荣幸”成为荔枝使。

故事背景很有意思,世人说起大唐盛世会想到“稻米流脂粟米白”,说起杨贵妃会想到“云想衣裳花想容”,说起李杨爱情会想到“芙蓉帐暖度春宵”,大家都在关注一骑红尘妃子笑,却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无人知荔枝如何而来。而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细节地讲述了荔枝是怎么到的长安,但最大的缺点是太细了以至于书的中后期犯了马伯庸所有小说的通病——有点无聊。

读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我作为读者拥有上帝视角,在看书之前便已知当年荔枝是通过整枝运输得以保鲜,看到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心中已然觉得微妙——天宝十四载春,这年的年底就是安史之乱。但书中的人不知,我看到了李善德如何拼尽全力想出办法,耗费人力物力,甚至是牺牲自己的良知为代价将荔枝堪堪运到长安,保住了自己的人头和未来的仕途,但最后却为了良心为了底层百姓出言让杨国忠难堪,最终在高力士保护下流放岭南。他看似没捞到任何好处,却因为自己的正义直言逃过了一年后的叛军攻城。

仅以我主观来看,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着重篇幅描写的李善德怎么计算如何努力在官场中周旋最终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是属于职场人的哈莫雷特,对我这个历史迷来说我更爱看的是书中写的大唐盛世下社会形态是怎样的,天宝十四载已经是由盛转衰的前夕,九州道路无豺虎那是开元全盛日,那天宝这个君王不早朝的时代,唐朝的粉饰太平下是一个如何腐朽的社会?庙堂之上右相杨国忠权倾朝野,唯有高力士有些能力暗中抗衡,长安城中处处看似歌舞升平,官员习得明哲保身之术圆滑逢迎,城外一里便是乱葬岗上好坊,杜甫曾在这里失意,也是这里诞生了全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他能多劈一刀在造化上,我为何不能?”。庙堂之外就更乱了,驿站周边百姓会因为赋税徭役过重背井离乡,岭南在经略使的统治下百姓不知天下有圣人,土皇帝比真皇帝威名还大。这样的大唐确实气数已尽,就等着渔阳鞞鼓奏起,千秋万岁化为虚。

读完全文,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李善德用尽能力,背叛朋友和自己的良心,最终在六月一日当天把荔枝送到了长安城,自己却倒在了城外上好坊,不远处便是长安城春明门,此时的他头发斑白右腿残废,宛如一具行尸。从岭南回京这一路上见识到的是什么?是人民的苦,权利的恶,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剥削压迫,而他能把荔枝还算顺利的运到京城,也是用了右相给他的权力,他变得如其他官员一般学会世故,他的人头是保住了,但是丢了自己。此时长安城如何?城门四角挂着霓纱,八个方向连缀彩旗,城中处处簪花。文中用“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尽绚烂之能事。”来形容城门楼的奢华,这只是城门,更别提贵妃寿宴的花萼相辉楼。这一路的苦和长安城的奢华两个极端的对比让我忍不住感慨:好一个大唐“盛世”。最后呢,换来贵妃一笑,以及杨国忠的一句“就那么回事吧,不算太新鲜。”

第二处是李善德拿着杨国忠的玉牌,为了把荔枝顺利送到长安,开始学会了用权力威胁,各地官员迫于杨右相的权威,对李善德极尽讨好谄媚,所有人都以为他攀上了朝野权臣,未来官路通达要青云直上。然而呢?顺利送到荔枝之后的李善德为了百姓为了心中的公义,戳穿了杨国忠的贪腐,抱着必死的信念说下了最具有人性光辉的话:“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这句话让全书有了灵魂,也让故事不落俗。与杨相闹掰之后,之前谄媚的人怎么做?将准备夸赞李善德的奏章全换成了弹劾,于是出现了滑稽的一幕:百姓称赞他是能一夜之间将荔枝送到贵妃口中的能人,朝堂上批判他是贪腐滥用权力的小人。读到这让我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入关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出关之后全是小人给我不平。其中的讽刺意味溢于言表。

第三处是故事的结尾,这个小说结尾结的太好了,以至于读完第二天了我还在细细回味。李善德在得罪完杨国忠之后,由高力士的暗保保住了性命,最终与家人流放岭南,在岭南当荔枝果农,表面上是在补种因自己损坏的荔枝树,实际上是在修补自己内心,残破的荔枝树是心中那破碎的人格,他为行为赎罪,更为心里赎罪。因为心在乡野不问世事,再加上处江湖之远,不知安史之乱已然爆发。当得知长安沦陷,圣人弃城逃往蜀中,他缓缓蹲下,一枚接着一枚吃着本应留着上贡的荔枝,一口气三十多枚直到吃不下,当晚心火过旺病倒在床,大家问他可有什么心事,他回:“只是荔枝吃的实在太多。”荔枝味美却不能多吃,正如盛世之下的唐朝,统治者仗着太平盛世随意挥霍着带血的美好,最终内部挑起战火,大唐从此一病不起。李善德荔枝吃多了,唐朝何尝不是“荔枝”吃多了?这是全书最后一个隐喻,更是贯穿全书最妙的隐喻。

能把虚构的故事巧妙的插入历史中,这不是什么难事,整个故事处处在暗喻处处在讽刺,确实少有,暗喻和讽刺能融合在故事每一处细节,那属实是精妙,这本书最妙的地方正是在此,以至于掩盖了故事中后期变得有点无聊这点作者写作的老毛病。不过总体瑕不掩瑜,属实是我近期读过最好的小说,看的很过瘾,因故事热血,也因故事背后的人性浑身冰凉。还有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是李善德在第一次动身前往岭南实地考察如何运荔枝的时候让自己坚定信心的话,也正是这句话,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了如此精彩的故事。

遗憾的是我没步入社会,文中着重描写和讽刺的官场我能读出腐败诡诈,却终究不过是雾中看花难以真正感同身受,在如此情况下依旧能体会到身陷其中的无力,可见作者水平一斑。读完书后习惯性看看书评,发现有小部分人因为文中所谓的男凝视角恶意评判,作者或许是将他认为的美好的女性品质加到男主老婆身上,妻子陪着丈夫流放岭南受苦,最后说“我嫁的是他,不是长安。”读到这里时我就担心肯定会有人拿这句话做文章,果不其然,基本差评全是在说男作者对女性低智的幻想。这在当下男女对立正激烈的年代确实是个很容易挑起话题的观点,但抛开时代讲思想实在是太蠢了,如果因为这种原因导致讨厌整本书,那属实是一种遗憾。将男女对立作为评判标准,看不到真正想要表达的超脱于时代的东西,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