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8-17 09:59:4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如果2024年让我推荐一本书,我推荐《乡下人的悲歌》,这是一本触发我共鸣,或者是触发了很多人像我一样来自小地方人共鸣的书。在读这本书前,我已经看了很精彩的书评讲解,但当亲自看这本书时还是让我一发不可收拾,深陷到作者的叙事中。

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JD万斯,1984年生,特朗普提名的副总统竞选伙伴。这本书就是他的个人自传,写书时他才31岁。他在引言里解释了之所以这么年轻就写自传,“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非凡的成就,而是因为他所做的事很平凡,但大多数像我那样长大的孩子都做不到”。他生活在美国的铁锈地带,那里曾是繁荣的工业区,在万斯出生后,那里的工作岗位就不断流失,城市败落,人们也逐渐失去希望。

他虽然是白人,但不是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而是爱尔兰后裔。在美国人的称呼中,他们是乡下人、红脖子或者是白色垃圾。而万斯深情的说,而他们是我的邻居、朋友和家人。

保护弱者的起源

万斯的姥姥是对万斯影响最大的人。姥姥在12岁时就冷静地拿枪打断了一个小偷的腿。她13岁时因怀孕而私奔。姥姥婚姻的早期并不和睦,姥爷常年酗酒,直到有一天,姥姥警告再敢喝醉回家就杀了他。一天姥爷醉醺醺地回来,姥姥拿汽油浇在姥爷身上,然后划火柴点燃,这才治好了姥爷酗酒的毛病。姥爷奇迹般地只受了轻度烧伤。万斯的姥姥就是这样一个暴烈的人。

姥姥教给万斯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打架: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除非对方特别能打,否则挨一拳不要紧,宁可挨一拳,也不要丢掉打出自己一击的机会;第二,侧身站着,这样作为目标就小多了;第三,打人要用臀部发力。

万斯学校里有个恶霸,经常欺负一个同学。那个同学被欺负的很惨,万斯很想替他出头,但是那个恶霸太强壮,小万斯不敢与之对抗。当万斯和姥姥提起这件事时,他忍不住哭了。姥姥告诉他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次姥姥又教了他一招,要先出手,猛击他肠子的位置。第二天,万斯用姥姥的方法,击败了恶霸,保护了那个被霸凌的孩子。

一个小孩为了保护弱者而敢面对校园恶霸表现出的勇气,和成年后面对巨大的挑战时表现出的素质是一样的。

母亲和万斯的父亲们

万斯的母亲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就怀了万斯的姐姐。之后万斯的母亲又和别的男人怀了万斯。万斯的生父在万斯6岁时就抛弃了万斯。

万斯的生父本质是个好人,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万斯后来问父亲关于弃养的事。他父亲解释,当时为了留住万斯的抚养权,他请了好多律师,但那段时间,万斯每次见到他都会躲到床底下好几个小时怕被绑走,而且万斯会再也见不到姥姥了。看到儿子惊吓到如此地步,他担心争夺抚养权会毁掉万斯的生活,因此主动放弃了。

在和万斯的父亲离婚后,母亲又和鲍勃结婚了。几年后母亲和鲍勃闹离婚,因为母亲在医院期间爱上了一个当地的消防员,并持续了多年的婚外情。之后万斯的母亲每隔几个月就换一个男朋友。用万斯的描述,母亲与其说是一个家长,倒不如说是一个室友。万斯的这些父亲中,有些对万斯不错,有些万斯很喜欢,但终究都不长久,后来万斯对这些父亲都不再报希望,反正很快就再也见不到了。

万斯的母亲是一名护士,因为滥用精神药物,从自己的病人那里偷药吃,然后吃到兴奋把急诊室当成了旱冰场,在里面划旱冰,因此丢失了工作。母亲又不断地戒毒,不断地复吸,直到她开始吸食海洛因。看到这里时,我都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绝望。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万斯的母亲是个烂人,确实够烂。母亲给万斯的童年带来很多美好回忆,她教万斯终身保持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她一直想做个好母亲,但终未成功。

母亲变成这样,逃不出家庭环境的宿命。母亲在和鲍勃父亲吵架时,万斯偷偷从后门跑出去。而母亲小时候也和她母亲从后门逃出去,免得和她酗酒的父亲再吵一晚上。

万斯成年后,在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自我觉知中,意识到母亲所在的阶层难逃宿命,她现在的结果是大概率会发生的,那就是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参军

第一次让万斯的人生发生重大改变的事件是参军。在学业上,姥姥的家人们给了万斯不少支持,但高中毕业时只有C的成绩和面对大学助学金文件的迷茫,让万斯感觉自己还不具备上大学的条件。表姐建议他参加海军陆战队。

在征兵办公室,征兵官员并没有劝他加入,而是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你拿到的钱会少得可怜,而且还可能上战场,但是我们能让你学到领导力,还可能帮你转变成一个自律的人”。

四年的军旅生活极大的改变了万斯,让他学会了体育锻炼、个人卫生、个人财务,他知道怎么平衡支票簿,如何存钱,如何投资。在这里万斯学会了健康饮食,他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就是为了早早进入坟墓而制定的。他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

让万斯体会到这种转变的是一次在家乡的理发。以前他几乎每天都会路过那个理发店,而这次理发后,理发师主动和他握手,并说“向你致敬,万斯先生。”他感觉自己第一次被当作成年人对待。

一件在伊拉克发生的事深刻地改变了他。一次他和海军陆战队友去学校执行任务,老兵去谈判,他和小朋友们玩耍。他给了一个小男孩价值两美分的橡皮,那个男孩立刻洋溢出笑容。他不相信顿悟,不相信转变时刻,但那个小男孩的笑容改变了他。在那之前,他一生中都充满了对世界的怨恨,恨父亲和母亲,恨家里没有私家车,恨穿的衣服不是名牌、住小房子。在看到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孩子们和那个兴高采烈的小男孩,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他出生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每项现代化的便利都伸手可及,家庭虽然有些奇怪,但还有那么多家人无条件地爱着他。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成为那种当别人送他一块橡皮都会笑的人。

上大学和耶鲁的关系网

等从海军陆战队回来,他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以及如何去实现这样的人生。很快他就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始上课。

为了支付学费,他同时打几份工,熬夜做作业,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军旅生活练就的体魄让他应付自如。因为年龄差距,他和同学的价值观不同,他希望能早点毕业。因此他把平时的课时量翻倍,暑假也上课。这样他两年就修完了全部的学分,提前毕业。

毕业后他申请了耶鲁法学院并被录取。在耶鲁,他遇到了自己现在的妻子乌莎。乌莎生在富裕家庭,家庭和睦,生活幸福。乌莎本科也在耶鲁,她就像万斯的精神向导,告诉他附近哪家餐厅最棒,告诉怎样和教授们交流。乌莎身上有万斯所没见过的那种松弛感,让万斯见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人生。

真正让万斯大开眼界的是耶鲁大学的关系网络。两年前他四处投简历,希望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但四处碰壁。如今他在耶鲁只读了一年,就在一届招聘晚宴上收到了好几份6位数的高薪邀请。

“非常明显,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运作,之前我以为找工作就是去网上看招聘帖子,投几十份简历,盼望得到回复,幸运的话,朋友会帮你把简历放在最上面,让你增加被选中的机会。

然而,几乎每个遵守游戏规则的人都失败了。那一星期的面试让我看到成功人士玩的是迥然不同的游戏。他们不会去市场上海投,盼着某个雇主会赐予他们一个面试机会。相反,他们搭建网络,给朋友的朋友发邮件,让自己声明远扬。他们让自己的叔叔打电话给老同学帮他们牵线搭桥。他们让学校就业服务中心提前几个月就专门为他们举行面试。他们让自己的父母教他们如何穿着得体、该说什么、跟谁闲谈。”

这个网络就是美国的权贵网络和精英网络。这并不是说简历或面试不重要,而是这种被经济学家称为社会资产的东西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通过人脉和机构组成的网络可以让我们找到合适的人,能传递重要信息,确保我们有机会。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是单枪匹马作战。

耶鲁生活让万斯开始暴露出自己和精英阶层的格格不入,他意识到这些问题都源自于童年创伤。母亲的吵闹,走马灯一样的父亲,都在对变成精英的他不断造成影响,他一直在和那些心魔抗争。他也理解了母亲,他认识到母亲童年的精神创伤有多严重,那些创伤永远没有真正愈合过。所以当他得知母亲活得很糟时,没有悄声辱骂然后挂断电话,而是主动要求帮助她。

这就是美国底层人们的悲歌。

“人们有时会问我,我们怎么做,才能解决我们这群人的问题。我知道,他们想听到这样的答案:一项神奇的公共政策或一个创新的政府计划。但是这些家庭、信仰和文化的问题不像魔方那样可以拼好,我也不认为会存在一般意义上的解决方案。看待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承认你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难题。这些问题总会存在,也许可以从点滴做起,帮助边缘人群。”

万斯能成功自救,实现阶级跃迁,仅仅只是幸运,少了其中任何一环,结果可能都不一样了。

万斯的故事不是小镇做题家的成名史,而是一个男孩到男人,艰难的自我转变、自我救赎的故事。万斯的故事还在继续。希望万斯晚年能再写一部自传,把他后续的故事接上,也希望我能看到这部自传。

最近几天在外地开会,在我前面的家伙,他POLO衫上印着一个Y字,领子后面印着Yale University,我掏出手机查了一下,是耶鲁大学的校服。在《乡下人的悲歌》里有段关于耶鲁校服的轶事。我也认为在中国穿耶鲁护甲,不是无知,就是装叉,当然这是我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