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变迁】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目录】
[地球存在于哪儿]
[地球的变迁]
[固体地球]
[动力地球]
[海洋]
【地球存在于哪儿】
[宇宙]空间、时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形态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的几百万至几万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暗物质等构成,占据几千光年至几十万光年的空间的天体系统。
〔系外星系〕指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目前能观测到的星系数目约500亿以上。
〔星团〕恒星的较小组合,部分含有超过百万恒星的星团可视为微缩版的星系。
〔星云〕云雾状的天体。
[银河系]地球所在的星系,因其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被称为银河而得名,是一个棒旋星系。
[太阳系]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
[地球]年龄45.4-46亿年。
〔自转〕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1恒星日)
〔公转〕椭圆形轨道,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1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1恒星年(365.25个平太阳日),公转均速29.79千米/秒,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º26′。
〔形状和大小〕三轴椭球体,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扁率1/298,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质量为5.976×10^24千克,体积为1.083×10^21立方米,平均密度为5.25克/㎝3。
〔结构和组成〕有生命的行星,由固体地球、表面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所组成。内部结构有很大的横向非均匀性,但总体上是径向分层的,主要分成:地壳(陆壳、洋壳)、莫霍面、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核)。
〔地球的场〕
〈重力场〉重力是地球质量产生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离心力对重力的影响随纬度的不同而呈规则的变化,在赤道上最强。
〈地磁场〉从地心至磁层边界的空间范围内的磁场称为地磁场,是行星固有的磁场。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因地而异,因时而变,磁极曾多次倒转。
〔内部温度〕
〈浅层〉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深度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但各地差别很大。
〈100千米的深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
〈410-660千米的深度〉约1400-1700℃。
〈核幔边界〉约为3400℃。
〈外核与内核边界〉约4600℃。
〈中心〉约4800℃。
【地球的变迁】
[地球表层]近地面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相互交叠作用所构成的环境→生物→人类综合体。
〔广度〕总面积约5.1×10^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48×10^8平方公里,约占29%,海洋3.62×10^8平方公里,约占71%。
〔厚度〕
〈广义〉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层上部沉和岩层,约30-35千米。
〈狭义〉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对流层下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陆地不超过地下30米,海洋不超过水下200米),约200-300米。
〔组成〕由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构成,并存在着气、液、固体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界面以及由此产生的形成物。
〔能量〕靠太阳辐射能(生命活动对太阳能的捕获、转移和储存)和地球内部热能(火山、地震、地热、构造等活动释放热能、机械能)驱动。
〔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圈层,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总质量约5×10^18千克,向上延伸2000-16000千米,没有确切上界。
〔水圈〕围绕地球表层水体组成的水壳。海洋是最大的水体,大陆冰盖、冰川和永久积雪是最大的淡水体。常年被冰雪覆盖的范围称为冰圈。
〔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生物栖居的范围,包括生物本身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范围〉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大气圈下层与岩石圈交界处,水圈中表层和浅水底层,岩石圈几十厘米内。
〈进化〉水、大气、地磁为生命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原始大气富含甲烷、氨、硫化氢等化合物,不能适合生物的生存;后来出现了蓝藻,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游离氧,使大气变为氧化性,为吸氧生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随着氧气的增多,高空出现了臭氧层阻止住紫外线,生物才可能发展到陆地上来;但只是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了肥沃的土壤,经长期的进化,最后才逐步形成现在的生物圈。
〈能流〉太阳能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能量在生物圈中逐级传送,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太空,但地球总体的能量收支大致平衡。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从而影响了地球上生物分布,这也是地面气流、水流和水汽循环的主要动因。
〔人与生物圈〕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但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解为若干巨大的钢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重力均衡地位于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在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水平转动。相邻板块之间或相互离散,或相互会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板块〕根据物理性质,可将地球上层自上而下分为刚性的岩石圈和塑性的软流圈两个圈层。岩石圈在侧面上被地震带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厚度约在几千千米至200千米。全球共分为六个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离散型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又称为生长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是海底扩张的中心。
〈会聚型边界〉两个相互会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又称消亡边界。俯冲边界位于太平洋周缘的海沟,大洋板块在此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并相互碰撞,形成碰撞边界,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
〈守恒型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个相互剪切滑动的板块之间的边界。
〔学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之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在中生代时,大陆板块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海底扩张说〉是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地球磁层]位于地球空间最外层的由稀薄等离子体构成的太空区域,是由于行星固有磁场同太阳风相互作用,挡住太阳风前进的路,在太阳风场中“挖开”一个腔。行星际磁场的磁力线被禁锢在这个腔内,而太阳风则不能进入腔中,这个腔区称为行星磁层。
〔形成〕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组成〕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固体地球】
[岩石]是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在地球发展的一定阶段,经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产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主要成分〕硅酸盐矿物(如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石英。
〔其它成分〕氧化物矿物(如:磁铁矿、钛铁矿、金红石)、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硫化物、硫酸盐或含稀有、稀土、放射性或贵金属元素的矿物,或者具有特种性质的矿物(如:金刚石)。
[火成岩]溶融物质(一般为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各种结晶质或玻璃质岩石,又称岩浆岩。玄武岩、辉长岩、花岗岩、金伯利岩、橄榄岩、闪长岩、安山岩、黑曜岩、伟晶岩等。
〔化学成分〕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化学元素,主要有12种:氧、硅、铝、钛、铁、锰、镁、钙、钠、钾、氢、磷,重量达99%以上,一般以元素的氧化物表示。
〔矿物成分〕分类的重要依据,主要的造岩矿物有20多种,如: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霞石、白榴石、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含量大于15%为主要矿物,5-15%为次要矿物,1-2%为副矿物。
〔成因〕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直接结晶。
〈他生矿物〉岩浆同化了围岩或捕虏体。
〈次生矿物〉受地表风化而形成的新矿物。
〔结构〕组成火成岩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的互相关系。
〈按晶质比例〉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按辨认程度〉显晶质、隐晶质。
〈按颗粒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按自形程度〉全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全他形粒状结构。
〈按矿物关系〉文象结构、条纹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嵌晶结构)
〔构造〕火成岩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或填充空间的方式所构成的岩石特点。如:块状构造、条带构造、球状构造、晶洞构造、杏仁构造、枕状构造,流纹构造、柱状节理构造等。
〔产状〕火成岩在自然条件下产出的状态。
〈侵入体产状〉岩床、岩盆、岩盖、岩脉、岩株、岩基等。
〈火山岩产状〉火山锥、熔岩流、熔岩被、岩钟、岩针等。
〔岩相〕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火成岩体岩石总的特征。主要包括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特征。
〈侵入岩相〉深成相、浅成相。
〈火山岩相〉溢流相、爆发相、浸出相、火山颈相、潜火山相、火山沉积相。
〔分类〕已认识的有1000余种。
〈根据SiO2分〉
超基性岩:小于45%,如:橄榄岩。
基性岩:45-53%,如:玄武岩、辉长岩
中性岩:53-66%,如:闪长岩、安山岩
酸性岩:大于66%,如:花岗岩、流纹岩
〈根据矿物成分及含量分〉主要考虑了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似长石和铁镁矿物及其含量。
〈根据产状和结构构造分〉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喷出岩类
[沉积岩]风化作用、生物作用或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形成的岩石。主要分布在地表,体积只占岩石圈5%,但分布面积约占陆壳面积的75%。石灰岩、砾岩、砂岩、白云岩、蒸发岩等。
〔分类〕按沉积物分为两大类
〈陆源碎屑石〉主要由陆地岩石风化、剥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构成。按颗粒粗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
〈内积岩〉主要指在盆地内沉积的化学岩、生物化学岩,也有波浪、潮汐作用堆积形成的颗粒岩。按造岩成分分为铝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磷质岩、硅质岩、蒸发岩、可燃有机岩和碳酸盐岩。
[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石,在温度、压力升高的条件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经改造而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27%。片麻岩、石英岩、绿片岩、蓝闪石片岩、夕卡岩等。
〔化学成分〕与原岩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
〔矿物成分〕决定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
〔结构〕按成因分
〈变余结构〉由于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结构的残余。
〈变晶结构〉岩石在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
〈交代结构〉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
〈碎裂结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碎裂、变形而形成的结构。
〔构造〕按成因分
〈变余构造〉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构造。
〈变成构造〉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构造。
〔分类〕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分
〈区域变质岩〉如:板岩、千杖岩、片岩。
〈热接触变质岩〉如:斑点板岩、角岩。
〈接触交代变质岩〉如:夕卡岩。
〈动力变质岩〉如:破碎岩、压碎角砾岩。
〈气液变质岩〉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
〈冲击变质岩〉如:冲击岩。
[矿物]岩石可以由一种,也可以由多种矿物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有序的原子排列,通常由无机作用所形成的均匀固体。
【动力地球】
[火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并具有特殊形态和机构的地质体称为火山。火山活动常有地震或气体逸出作为先兆。
〔状态〕
〈活火山〉现在还具有喷发能力的火山,或在人类史上做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现在没有喷发,且火山构造已遭严重破坏,将来也不可能喷发的火山。
〈休眠火山〉现在没有喷发,但在历史时期可能喷发过,现处于宁静期的火山。
〔构造〕
〈火山锥〉火山喷出物在通道口堆积成的锥形山体,是中心式喷发的一种重要特征。火山锥周围常有放射状、环状裂隙,其中充填着岩墙。
〈火山口〉火山锥顶部漏斗状洼地,也即火山喷口。
〈火山喉管〉岩浆喷出地面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
〈火山颈〉火山喷发停止后被岩浆冷凝物充塞的火山通道:
〈火山穹丘〉黏度较大的岩浆在通道口冷凝形成的穹丘状山丘。
〔喷出物〕
〈火山气体〉在火山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可从火山口或火山锥周围的裂隙中逸出。主要成分是水蒸气(70-90%)、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微量的氮、氢、一氧化碳、氯等。喷出气体的温度可达500-800℃,岩浆析出的水蒸气或地下水受热汽化成的水蒸气沿裂隙上升,遇冷在地表往往形成温泉或喷泉。
〈熔岩〉释放了大部分挥发分而喷出地表的岩浆,以及由这种岩浆固结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火山活动时在热而高压气体的侵蚀和爆破作用下所产生的碎屑物质。
按大小分:大于鸡蛋的火山块;小于鸡蛋的火山砾;小于黄豆的火山砂;颗粒极细小的火山灰。
按形状分:纺锤形、条带形或扭动形状的火山弹;扁平的熔岩饼,丝状的火忍毛。
按内部结构分:内部多孔颜色较浅的浮石、泡沫;内部多孔颜色黑褐的火山渣。
〔喷发类型〕
〈按通道分〉
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型,喷发时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带溢出地表,喷发温和宁静,喷出的岩浆为黏性小的基性玄武岩浆,碎屑和气体较少。
中心式喷发:喷发时岩浆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通道在平面上呈点状,多形成火山锥。
〈按喷出物的性质和喷发强烈度分〉
夏威夷型:没有强烈爆发,岩浆基性熔岩,气体和火山灰很少,火山锥为盾形,顶部碗状火山口中有灼热熔岩和熔岩喷泉。
斯特龙博利型:中等强度爆发,岩浆为中基性,喷出物主要是火山石弹、火山渣和岩石碎屑,气体就多,火山锥为碎屑锥或层状锥。
培雷型:具有强烈喷发爆炸,岩浆为黏稠的中性、酸性,多气体,喷发时形成迅猛的火山灰流,火山锥为坡度较大的碎屑锥,顶部为穹丘,经风化火山颈突出地面。
武尔卡诺型:强烈喷发的一种,黏性带有棱角的大块熔岩伴随大量火山灰抛出地面,形成烟柱,熔岩流少或没有,火山锥为碎屑锥或层状锥。
普林尼型:极端猛烈的爆炸喷发,是黏稠岩浆在火山通道内形成塞子造成的,喷发时产生高耸入云的发光火山和火山灰流,火山锥顶被炸成破火山口。
[海底火山]是形成于浅海或大洋底部的各种火山。
〔大洋边缘火山〕沿大洋边缘的板块俯冲边界,展布着弧状的火山链,它是岛弧的主要组成单元,与深海沟、地震带及重力异常带相伴生,主要喷发安山岩类物质。
〔洋脊火山〕大洋中脊是玄武质新洋壳生长的地方,海底火山与火山岛顺中脊走向成串出现,主要是拉斑玄武岩。
〔洋盆火山〕散布于深洋底的各种海山,包括平顶海山和孤立的大洋岛等,是属于大洋板块内部的火山,以碱性玄武岩较常见。
[岩浆]地球内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自然形成的炽热溶体,具有一定黏度,成分复杂,是形成多数火成岩和内生矿床的母体。
〔物理性质〕
〈温度〉玄武质岩浆1000-1300℃,安山质岩浆900-1000℃,流纹质岩浆700-900℃。
〈黏度〉SiO2和Al2O3含量高黏度大;温度高黏度低;压力大黏度低。
〔分类〕
〈原生岩浆〉由上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成分未经变化的岩浆。
〈母岩浆〉能通过各种作用产生(如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出派生岩浆的独立熔体。
〈派生岩浆〉原生岩浆经过一系列演化作用形成各种新的岩浆,可形成多种多样的火成岩。
[中国火山]
〔大同火山群〕第四纪火山群,有30余座。
〈东区〉瓜园、神泉寺一带,有肖家窑头、鹅毛疙瘩等6座。盾状的肖家窑头火山由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灰组成,局部覆盖熔岩流。穹窿状的鹅毛疙瘩火山由玄武岩组成,无火山口。
〈南区〉在桑干河与六棱山之间,包括大峪口、西窑等5座,是因玄武岩流沿断裂喷出,依山而呈半圆形。
〈西区〉大同火山群中最为集中和较复杂的一区,黑山、狼窝山、马蹄山、阁老山等15座。黑山规模最大,成扁平穹窿状。狼窝山范围最广,火山口直径500米,西北有缺口。马碲山和阁老山等由火山碎屑物组成,为平顶圆锥形,也有缺口,状似马蹄。
〈北区〉孤山为代表,包括其西南6座小火山,孤山形似面包,兀立于御河谷地中。
〔基隆大屯山火山群〕形成于280万至20万年前之间,属于比较年轻的火山群,以石英安山岩为主。
〔腾冲火山群〕新生代火山群,现存的70余座火山锥中,有41座火山锥体及火山口均保存完整,火山浮石发育,火山弹也完整。大部分由基性和中基性的玄武岩、凝灰岩、安山岩、英安岩和火山角砾岩等组成。火山群附近的地区也为地热富集区,冬季由高空俯视,热气腾空,白雾弥漫,有“热海”之誉。
〔五大连池火山群〕第四纪火山群,由15座火山组成,火山岩分布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其中火山包括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均由高钾玄武质熔岩岩盾和锥体构成,总面积约68.3平方公里,熔岩盾是火山主体。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形成,距今已有近7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火山博物馆”。
〔六合池火山群〕拥有三大地质资源:火山群、石柱林群、雨花石生成剖面群。六合的火山群十分密集,大大小小的火山就有25座之多。据介绍,上新世在六合喷发的有平顶火山、桂子山、西阳山、瓜埠山、灵岩山、方山、马头山等,通称六合火山群。
〔长白山火山群〕长白山最早的喷发时间约在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这次喷发形成了长白山天池底部的火山通道。紧接着,在60万年、30万年、20万年、8万年以及比较近的946年、1597年、1668年和1702年都发生过喷发。除了这几个时间之外,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长白山还发生过一次非常强烈的喷发。据说,那场喷发后的火山物质顺着风直接飘到了1200公里外的日本北部。这种爆发威力,基本可以算是2000年内爆发的最大规模火山喷发了。这次喷发之后,长白山上也出现了一个约4.5公里宽1公里深的火山喷口,后来被水填满,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池。
〔镜泊湖火山群〕可以见到13个保存完好的火山口。从火山口内壁可观察到火山以喷发和溢流交替方式活动。区内熔岩隧道发育。火山喷发物阻塞了牡丹江,形成了火山堰塞湖-镜泊湖。在方圆20公里范围内有内岩壁陡峭形状不同的七个火山口连在一起,在3号与4号火山口之间,有熔岩隧道相通。镜泊火山是爆发的休眠火山。
〔雷琼火山群〕在广东和海南两省间的琼州海峡两岸,有大片的玄武岩台地,形成七个巨大的岩被,总面积7500平方千米,其上分布着80座火山锥,相对高度仅10米,喷出的熔岩为玄武岩,喷出的时代从上新世持续到全新世。
[世界火山]
〔冒纳罗亚火山〕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活火山,位于夏威夷岛中南部,海拔4170米,若从太平洋海底基座算起,则达8800多米,喷出基性玄武岩质熔岩,典型盾形火山。
〔科托帕希火山〕世界上最高火山,海拔5897米,位于厄瓜多尔安第斯山脉北段东科迪勒拉山脉。
[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以平衡线(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冰川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冰川消融区),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
〔形成〕有多年积累起来的大气固体降水在重力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则成冰过程而形成,主要经历粒雪化和冰川冰两个阶段。
〈粒雪化〉经过一个消融季节未融化的雪称粒雪,使晶体变圆的过程称粒雪化。
〈冰川冰〉晶粒问失去透气性和透水性,便成为冰川冰,粒雪转化成冰川冰的时间,从数年至数千年。
〔分类〕
〈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
〈亚极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
〈温冰川〉除表层冬季冻结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
〔南北极地〕
〈大陆冰盖〉分布于两极地区不受地形约束,长期覆盖陆地的冰川,又称极地冰盖。
〈冰山〉大块海上浮冰。
〈冰架〉冰盖或冰川漂浮在海面上的部分,并架对上游冰川起支撑作用,如果冰架消失,会影响上游冰川或冰盖的稳定性。
〈着地线〉并架与内陆着地冰之间的分界线
【海洋】
[海洋]地表连接的咸水水体的总称,中心主体部分称为洋,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
〔洋〕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分边边缘海、内陆海。
〔海底地形〕
〈大路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隆或海沟之间,被海岭分割成若干海盆、海槽。
〈大洋中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又称中央海岭。
〈海沟〉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比相邻海底深两千米以上,世界大洋共有30多条海沟。
[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现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的产物。新几内亚岛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岛屿。流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东部,而大洋东部的南北美洲因高山几乎逼近海岸,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太平洋。面积占大洋的一半。
〔洋底地形〕
〈大路边缘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深海沟以及边缘海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4%。地球上约80%以上的地震和58%的活火山都分布在太平洋西部的岛弧海沟上。
大陆架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北部。
大陆坡平均坡度为5º20',坡面上有海底峡谷、断崖、陡坎、阶地等。
岛弧在西太平洋从北向南有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群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汤加群岛和克马德克群岛等构成,长达9520千米。
深海沟深度在一万米以上的有千岛-勘察加海沟、日本海沟、菲律宾海沟、汤加海沟、克马德克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边缘海主要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珊瑚海等。
〈大洋中脊〉位置偏东,又称东太平洋海隆,长约1.5万千米,宽2000-4000千米,面积约占总面积11%。
〈海底山脉〉东部分部一系列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底山脉,多具有比较平坦的顶峰,称海底平顶山,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等。
〈海盆〉一系列海底山脉把太平洋盆地分割成四个次一级深海盆地。
东北水深4000-6000米,最深7168米。
西北平均深度5700米,最深6229米。
中部水深5000-5500米,最深6370米。
西南水深4500-6000米,最深8581米。
〔气候〕大气环流由纬向分布的两个高压带和三个低压带控制。
〔洋流〕南、北太平洋各形成一个以南、北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规模巨大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轮廓大体呈S形,面积占大洋的25.4%,平均深度3597米,最深9218米。大西洋由2亿年前的一个泛大陆解体、张裂、扩展而成,南大西洋进入第三纪后才大规模扩张成现在的形状。
〔洋底地形〕
〈大路边缘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约占洋底1/3面积,大陆坡披度3º5'。
〈过渡带〉包括岛弧、边缘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沟(波多黎各、南桑威奇海沟)。
〈大洋中脊〉又称大西洋海岭,北起冰岛,贯穿大西洋,南至布韦岛,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连。
〈海盆〉由中脊分隔成东、西两列海盆,另外,在南极洲附近还有一个宽阔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平均深度4000-6300米。
〔气候〕大西洋南北延伸,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南北对称和气候带齐全是明显特征。
〔洋流〕在南、北副热带海区,各形成一个巨大的反气旋型环流系统。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约占总面积的20.8%,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7540米。印度洋是在中生代末至第三纪,由冈瓦纳古陆解体,印度、澳大利亚、南极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逐渐漂移而形成的海洋。
〔洋底地形〕
〈大陆架〉占印度洋面积5.68%,大陆坡坡度为2º55'。
〈大洋中脊〉 展布着“人”字形的中央海岭,由四条海岭组成:卡尔斯伯格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南极-印度洋海岭。
〈海盆〉深度为3000-55000米。
[北冰洋]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占海洋面积的4.1%,平均水深1225米,最深5527米。
[南大洋]环绕南极大陆,北边无陆界的特殊水域,由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一部分,连同南极大陆周边的威德尔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别宁斯高普海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