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信》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1-07 09:03:5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相信》读后感
 

说在前面
偶然间刷到一个微信视频号《真的范大山》,16 分钟的视频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看完后感触颇深,便买来一读。这本书是 2024 年 9 月底买的,10 月开始读,但由于换工作等原因中途断档,直到 12 月才读完。

《相信》是蔡磊在确诊渐冻症后所写,记录了他为攻克渐冻症所做的努力与尝试。

蔡磊是京东集团的原副总裁,曾担任京东数科(现为京东科技)的财务负责人。他是一位在商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高管,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然而,在事业巅峰时期,他不幸被确诊为渐冻症(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罕见且目前无法治愈的致命疾病,会逐渐导致身体肌肉萎缩和瘫痪。

渐冻症的全称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AL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主要影响身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最终丧失行动能力。由于疾病的特性,渐冻症患者的身体就像逐渐被冻结一般,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渐冻症”。

浅谈蔡磊
这篇读后感,只是我对蔡磊的一些浅显认识。为什么是“浅谈”?因为我不敢妄言深谈。正如

“别人看到的都是你人生的剪辑版,并对你提出各种批判。只有你自己知道全部,并且知道全部有多难,永远不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的选择。”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过。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事实真相,你了解的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因此,我仅通过这本书,试图捕捉蔡磊这个人身上的某些闪光点,以及他带给我的感悟。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读完《相信》,我发现,无论是在确诊渐冻症之前还是之后,蔡磊始终是一个不服输、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人。从电子发票的推出,到联系全国渐冻症患者建立大数据科研平台,再到推动渐冻症药物研发,他不断尝试那些在旁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

即便面对专家的劝阻,他也从未放弃。这种信念和底气让我深感震撼。他似乎从未想过“如果失败怎么办”,而是笃定地相信“我一定能做到”。我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种自信和底气(hahaha...)。

这种信念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在心理学的“NLP 理解层级”中,信念和价值观位于第四层,属于上三层。它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上限,影响我们的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蔡磊的信念,正是他不断创造奇迹的源泉。

活着本身就有意义
渐冻症虽然罕见,但患者人数并不少。书中提到,蔡磊曾劝阻过濒临崩溃的病友,甚至在冬夜亲自上门安慰。他通过无数次的微信交流,鼓励病友们坚持下去。

在疾病面前,每个人都显得弱小无助,尤其是面对这种无药可治的绝症。活着,对于渐冻症患者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希望。他们的坚持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蔡磊用行动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有意义。对于患者而言,活着意味着可能等到药物临床的机会;对于医学界而言,患者的坚持是推动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而对于病友们而言,彼此的坚持是一种精神支柱。

我们常常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蔡磊的经历让我明白,活着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答案,而在于过程。保持心中的那道光,或许就能照亮更多人的黑暗。

初心不变
在推动渐冻症攻克的过程中,蔡磊始终坚持初心,以攻克渐冻症为目标,而非商业化。尽管他具备极高的商业能力,但他从未用商业思维来权衡选择。即使面对资金短缺,他依然坚持同时研发两条药物管线,而非只优先选择成功率更高的一条。

在资金告急时,他发起了第二次“冰桶挑战”,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终,他和妻子通过直播带货,将所得收入全部投入渐冻症研究。(PS:宇宙的尽头果然是带货。)

我想,正是因为蔡磊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他才深得病友们的信任。当他提出遗体捐献的倡议时,病友们纷纷响应。要知道,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遗体捐献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在死亡后数小时内提取脑组织进行保存。这对病患家属而言无疑是一次更加沉痛的打击,因为留给他们悲伤和告别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也正因为蔡磊那颗初心未改,他的坚持与信念感动了社会各界,促使更多人伸出援手,从而为渐冻症的研究与攻克注入了更大的力量。

蔡磊的不变初心,不仅赢得了病友们的信赖,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更成功推动了渐冻症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能让自己不再因光阴虚度、才华耗尽而感到遗憾;如果我们能坚定地告诉自己:“我不要似是而非的人生,我要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刻骨铭心。”那么,这份执着与热情便有了意义。请记住,这永远不是最坏的人生。

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质疑声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他是为自救,有人质疑他的动机。当一个人的动机被怀疑时,他所做的一切都会蒙污。可蔡磊没有时间去解释,因为他的时间本就有限。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信念:推动渐冻症的攻克,让患者看到更多希望。我想,他知道,误解是人生的常态,理解反而是稀缺的意外。

当他觉得自己已尽全力时,他决定在死后捐献遗体,并鼓励病友们效仿。渐冻症研究需要脑组织和脊髓组织,而这些无法从活体中获取。蔡磊的努力,让我国渐冻症遗体捐献从无到有,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未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如今,蔡磊的身体已四肢瘫痪,各项机能严重下降。”扛着苦难穿行于世间时,谁都渴望有山可靠,有人可依。“我们不知道,无数渐冻症患者心中这座”山“什么时候会倒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一生,已无愧于心。正如“告别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自己选择一个未来。”

NLP 理解六层级
前面提到,信念和价值观是心理学中 “NLP 理解层级” 的第四层,属于上三层,它不仅可以决定能力的上限,还会深刻影响行为。我认为,正是因为蔡磊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让渐冻症的攻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因此,如果我们仅仅认为蔡磊是为了自救,未免显得过于片面。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理解六层级是心理学家罗伯特·迪尔茨(Robert Dilts)提出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身份、使命。层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递进的、相互影响的体系。每个层级都对其下层级产生影响,越高的层级越抽象和深刻,同时,对下层的指导和控制作用越大。

低层级的问题往往是表象,而高层级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高层级的调整能够对低层级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当蔡磊确诊渐冻症,并决定为攻克这种疾病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我们可以肯定,他的上三层一定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说,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使命是最高层次的驱动力,它为身份和信念提供了意义和方向,并最终指导行为;身份是我们对自己的核心认知,它决定了我们愿意发展哪些能力,采取哪些行为,以及选择怎样的环境;信念和价值观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它决定了我们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如何看待环境中的机会和挑战。

如果说,蔡磊只是为了自救,那么他最多只达到了第五层——身份。他可能会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渐冻症患者,并因此拼尽全力救活自己(信念和价值观);掌握能够自救的能力(比如了解病情);采取能够延缓病情的行为(比如好好休息);选择适合养病的环境(能力、行为、环境)。然而,我们看到的,蔡磊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他甚至疯狂到不顾自身健康,每天仅有极少的休息时间。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蔡磊的行动并非仅仅出于自救。

通过蔡磊的故事,我们对 NLP 理解六层级 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其实,这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在生活中,我们是仅仅为了将孩子抚养长大,还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父亲或母亲?在工作中,我们是仅仅为了像牛马一样完成任务,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发挥自己的价值?

目标感比目标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从上三层去改变自己(即“务虚”),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目标。所有困难的问题,其答案都隐藏在更高的层次之中。

说在最后
通过别人的故事,我们总能学到一些东西,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喜悦还是悲伤。要么汲取经验,要么铭记教训。通过蔡磊的故事,我们应该明白,改变自己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入手。比如说,2025 年给自己立下的一个 FLAG 是减肥。众所周知,减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如果仔细分析,这种“难”,其实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让减肥变得困难(蝴蝶效应)。

因此,我们需要从身份认同开始。要先认同自己是一个健康的人(身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主动去学习健康饮食和运动的知识(能力),并最终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基于这个目标,同时为了健康和省钱,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每月家庭外卖支出最多 500 元,如果外出就餐,则外出就餐加外卖的总支出不超过 1000 元。

回到蔡磊的故事,他在这些年里,让渐冻症的攻克至少提前了 10 年。除了他赋予自己的使命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稀缺。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中,作者指出,稀缺会让人更加专注。正因为蔡磊的时间有限,他才能对攻克渐冻症这件事全力以赴、心无旁骛,甚至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从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种专注就像我们在 deadline 之前的高效状态一样。当然,稀缺也有副作用,比如会带来带宽负担。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却又难以言喻。这是我的第一篇读后感,写得杂乱无章,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任何章法。但这也无所谓,算是对这一阶段自己的一个记录。毕竟,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高度去批评当年的自己,那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风景,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来看,我们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在读到这本书的最后时,我突然想到,自己刚刚换了工作,而新公司同样专注于三医领域。不禁好奇,公司是否也参与了蔡磊攻克渐冻症这一难题的研究呢?直到最后,在致谢部分,我才发现兄弟公司也有所贡献。妙啊,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