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敬“大家”
要成为“大家”,就要向“大家”学习。这句话是我读贾平凹《自在独行》的第一个感受。
这个感受并不是一开读就有的。说老实话,起初选定《自在独行》这本散文集与诸位文友共赏析,我还颇有一二分的后悔,但是从《静虚村记》走出来,经过一番《敲门》《等待》,《孤独地走向未来》之后,还没有《默默地看世界》,我就认定选这个集子选对了:跟着“大家”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大家”。
置身沟谷与站在山巅看世界,所见所感是有天壤之别的,登高才能望远,借了巨人的肩膀才有可能进入神圣的殿堂。个中的道理,不需要我多加赘述。
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实情却是,能坚持阅读“大家”作品的人却少之又少了,当下碎片化的阅读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不反对碎片化阅读,因为它毕竟与匆忙的背影很相配。碎片化的阅读作为一碗心灵老汤,毕竟对愉悦身心、慰藉疲惫的灵魂不无裨益,其功效大致等同于镇痛剂。
但是人的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成长所需养料也是由内而外供给的,如果只有岁月的年轮而没有心智的成长,一个人是不可能真正长大的,所以阅读的东西也应该是可以供给“内核”的。试问:浅层次的阅读能直达心田吗?
就不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当下文学艺术领域之乱象说三道四了,但有一点恭请诸位谨记:匆匆而来的必然匆匆而去,急就章的作品是很难与心灵共振的,要读,就读一读那些经得住历史沉淀,受得起历史敲打,能走进心灵开启心智的“大家”的作品吧。
如果诸位不知道哪些作品是“大家”的作品,那么就直接一点,去读世界名著中国名著好了。
二、守住“独”
君子慎独,意思是君子独处的时候,不欺暗室,谨言慎行。因为担心头顶三尺有神明,自己的恶行被神明记了下来,坏了君子的名头事小,削夺了福禄寿禧兹事体大,所以圣贤庸行,大人小心。
这是说的古之君子。
读贾平凹之心灵独白,受了他的启发,火花乍现,突然发现今之君子的共同特征——沉稳,不喜热闹。凡宴请,能推脱则推脱;凡集会,能不发言就不发言;凡写文章,则必定不敢狂言乱语,咋咋呼呼。所以这些人一般不会成为“网红”;也许是“名人”,但不会是“名”第一“人”第二;热闹场合他不凑,即使偶尔露面,也多半不是舞台正中央。
君子,注定了是一批带着灵魂寂寞上路的独行人!
惟其独行,才有可能得自在;要得自在,就须独行。
而且,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是要独行的。因为潜意识里知道,所以哭着来到这个世上,走的时候又在眼角留一滴清泪,来时痛苦,走时痛苦。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人的一生好比一场旅行,开始很热闹,同伴众多,有说有笑,可是一旦深入密林,就只能是一个人的旅行了。
独行的过程,也就是享受孤独的过程,也就是将背影留给他人的过程,所以贾平凹说:“(独行者)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为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所以,孤独才是产生神圣的沃土,守住“独”,灵魂才可能由君子而淬炼为圣人。
三、苦难的意义
读过贾平凹的《自在独行》之后,就很想探讨一下“苦难”对一个人的意义。
“苦难”对一个人有什么意义呢?好像生活中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言及于彼,全都是“苦难是块垫脚石”“不磨不成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等等,于人全是利而无一弊的种种好处。
事实全是这样吗?我不否认苦难于人的磨砺意义,但是我却是不敢完全苟同于它的。而且,我更认为,苦难是个大泥淖,深陷其中难以拔出脚者要比爬上岸者不知要多多少恒河沙倍。即使爬上岸者,也不全是苦难的磨砺作用,也多半是因了其它方面的缘故,比如志向,比如外力。一个志向远大的人,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阻挡不了他前行的脚步,其本身自带的正能量足以帮助他战胜千难万险。
可是,世人中的绝大多数,却都不是自带正能量的人,所以极易受环境的左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极强的外力加以制约,他就极有可能深陷泥淖,再也难以拔出脚了。就说贾平凹吧。他在父亲被关进“牛棚”,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本人不得不辍学在家,上山砍柴,下田挣工分,帮助母亲维持生计的时候,不也有过卖掉父亲的藏书,甘愿听从命运的摆布,灵魂低到尘埃里的一时烦恼吗?若不是他母亲的一巴掌,他能及时醒悟吗?言及“孟母三迁”,必是讴歌孟母的贤德,教子有方,却不知恶劣环境对人的负面力量之巨大。
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有种种,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类:小时候吃苦,长大后不再吃苦的先苦后甜型;一生苦乐相伴,喜忧共生的苦乐参半型;小时候吃苦,长大了也吃苦,一辈子总是泡在苦水里的命途多舛型。
这种种的苦难,全因了对苦难的不同态度而有了千差万别。说白了,对于人,苦难就是一把砍刀,关键是看放到了谁的手里。对于人生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者,它就是一个绝好的披荆斩棘的利器;对于意志薄弱者,它就变成了自杀或他杀的利刃;而对于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而言,它就像核武器掌握在了某些危险分子手里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此,我是不赞成过分夸大苦难的作用的,但是一旦苦难加身的时候,我也必定是敢于直面,绝对不会畏惧避让的。
总之一句话,顺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