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若读其文,先知其人。文字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创作者灵魂深处的沟壑与山峦,每一篇佳作的背后,皆是作者独特人生阅历的沉淀。第一次,对李校长的印象是读了那篇《硷畔上的红枣树》,字里行间所描绘的陕北春节盛景,那串精心裹挟着糖、炮、蒜等承载着驱邪祈福寓意、背在肩头的麻花辫,蓝天下秋风中傲然翘挂枝头的大红枣,那奋力撒开腿、吃力地瞄准枝头发射的土疙瘩,还有倒挂在树梢上的镢头,以及门框上、面袋子里意外发现的“新大陆”……
这般鲜活的场景,仿若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开启了我记忆的闸门,将我拉回到那遥远而又亲切的儿时岁月。那些曾经以为早已尘封的过往,在作者细腻笔触的勾勒下,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清晰如昨。对红枣树那份难以言表的别样情感,实则是对家乡味道的执着眷恋,对岁月痕迹的深情回眸。他竟能将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碎屑,精心雕琢成一篇篇满溢感染力的篇章,让我在阅读之际,仿佛能看到儿时那个在黄土地上尽情奔跑、嬉戏、欢笑、探索的自己,那些被岁月悄然掩埋的记忆,也随之缓缓苏醒,熠熠生辉。
02
文字的力量,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深邃,它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更有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能力,它能将人类共通的情感如爱、恨、悲、喜等精准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强烈的共鸣。漫步在李校长所营造的文字世界里,那些灵动的笔墨,引领着我在不经意间踏入了那扇通往童年记忆的隐秘之门,曾经模糊的童年影像竟渐渐清晰起来。
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文字那份至纯至真的喜爱与无尽的好奇,我满怀着热忱与期待,我第一时间关注了李校长推荐的“怀远新韵”公众号。果不其然,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元、精彩纷呈,恰似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学宝藏,实至名归。在他每一篇笔触细腻入微、情感真挚饱满的佳作里,我仿若一位执着的寻宝者,惊喜地寻觅到了自己儿时那或深或浅、却无比珍贵的足迹。
那些熟悉得仿若昨日重现的场景,那些质朴得直击人心的情感,宛如久别重逢的老友,带着岁月的温度,一一跃然纸上,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唤醒,使其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于是,我心意笃定,坚定不移地立下誓言,一定要将他的所有作品细细品读、反复品味,深入探索那片充满无限魅力的文学天地,探寻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情感宝藏。
万分有幸,《土地 母亲》在这般炽热的期待与殷切的渴望中,宛如一位如期赴约的挚友,翩然而至,令人心潮澎湃,心中满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于是,迫不及待逐字逐句地沉浸于阅读的海洋,被作者那细腻且别具一格的笔触深深吸引,书中所精心描绘的每一处场景,都以一种鲜活而灵动的姿态呈现在我的眼前。每一个段落都恰似精心编织的锦缎,细腻的纹理中流淌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让我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尽情享受这文字带来的美妙体验。
03
“不苦,则智不开。人生所有的智慧都来自苦难。”正如这般深刻隽永、发人深省的箴言所示,或许唯有在历经大风大浪的洗礼与磨砺后,才能获得那种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的大彻大悟。回首往昔岁月,自己也曾在生活的泥沼中深陷于怨天尤人的情绪漩涡之中,如今想来,这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着相似的成长轨迹,亦或是七八十年代的童年本就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那些共同的经历与情感,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印记。尽管从实际年龄来看,作者长于我,但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与故事,却让我心生强烈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仿若在阅读自己的过往。
当那半碗白面片在书中悄然出现时,无需继续翻阅,我便能凭借着内心深处那份熟悉的直觉,知晓接下来定会伴随着一场“蹬鼻子上脸”的教训;第一辑中的“打平伙”篇章,那浓郁醇厚的陕北烟火气息扑面而来,脑畔梁上传来的声声吆喝,仿佛穿越时空,在我耳边悠悠回响,故事里的德顺大叔大婶,恰似我小时候左邻右舍那些亲切和蔼、朴实憨厚的身影;那碗在深更半夜瞌睡打盹中苦苦等来的打平伙羊肉,以及下肚后不久便被烧酒“糟蹋”的残局,尽在我的预料之中;那些被母亲小心翼翼藏在秘密基地的红枣、翁底深处的干粮,还有那莫名其妙不翼而飞的年茶饭,无一不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璀璨珍宝,它们承载着物质匮乏年代里,我们这代人儿时的欢乐、期待与懵懂无知,成为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忆碎片。而那些曾经在昏暗灯光下秉烛夜战、发奋图强,一心想要赢得方圆几十里人仰慕的志向,更是犹如熠熠生辉的星辰,在漫长的岁月中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成为我内心深处始终坚守、从未忘却的信仰之光,为我驱散生活中的阴霾与迷茫。
这些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那扇通往童年岁月的大门,让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令人沉醉其中,感慨万千,也愈发珍惜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以及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坚韧与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成为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抵御风雨、勇往直前的坚实后盾。
04
在文学这片广袤无垠、浩瀚如星海的天地里,若能挣脱身份与地位的无形桎梏,我愿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作者的粉丝之列,恰似当年汪伦对李白那纯粹而炽热、毫无杂质的倾慕之情,沉醉于其才华绽放出的熠熠光辉之中。每一次翻开书页,沉浸于那灵动鲜活、饱含深情的一字一句间,便能真切地感受到笔端流淌出的融融暖意,那些被岁月尘封已久的往昔岁月,也随之缓缓浮现,清晰而真切地呈现在眼前。
曾几何时,我也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在心底深处种下了一颗写作的种子,满心期盼着有那么一天,能够以笔为梭,将过往、当下乃至未来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和事,精心编织成一本满载情感与智慧的书,使之成为可供一生回味、与众人共享共感的珍贵精神财富。然而,现实却如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文笔的青涩稚嫩与知识储备的单薄匮乏,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地束缚了我前行的脚步,曾经的梦想也在时光无情的消磨中渐行渐远,变得遥不可及,仿若天际闪烁的星辰,虽美丽却难以触及。相较之下,作者却能以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笔触成就《土地 母亲》这一佳作,怎能不让人由衷地钦佩与艳羡。
何其有幸,在茫茫书海之中遇见此书。每当读到书中思想碰撞出激烈火花、情景交融得浑然天成的地方,都仿若在茫茫人海中邂逅了知己良朋,那种灵魂深处的契合与共鸣,让我深知这是一场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盛宴,珍贵而难得。怀着满心的感激与敬意,我愿在这文字的世界里默默追随,成为其最虔诚、最忠实的读者之一,让这份文字的滋养,润泽心灵的每一寸荒芜之地,在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探寻、不断成长,汲取知识的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05
曾经,我在书海的浩瀚波涛中徘徊寻觅,总觉得能让自己全身心沉浸其中、达到心流之境的书籍宛如凤毛麟角,稀缺而难得。那些文字,要么高深莫测,仿若迷雾重重,让我在晦涩难懂的语义迷宫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要么遥不可及,所描绘的情境与情感,好似与我身处的世界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难以激起内心的丝毫涟漪,更难以触及灵魂深处的共鸣。
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红高粱》中的某些精彩剧情,仿若璀璨星辰,照亮了我阅读的夜空,让我沉醉其中、废寝忘食。有那么一瞬间,我仿若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真切地感受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仿佛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他们一同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然而,未曾料到,每一位作家笔下都有一片独特的山水风光,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路遥的世界在陕北清涧,虽距离我不算遥远,却因南北地域的差异而别具风味,展现出黄土高原独特的雄浑与厚重;陈忠实的世界扎根于关中平原,虽同在陕西这片广袤土地,却有着与陕北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描绘出渭河平原的深沉与内敛;莫言的红高粱摇曳在胶东平原的高密乡,那是一片充满神秘色彩与浓郁乡土气息的土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风情。而我,在《土地 母亲》所描绘的陕北黄土坡上的每一道沟沟壑壑、每一道蜿蜒山梁、每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山峁峁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仿若漂泊已久的游子找到了温暖的港湾。那些封存在土窑洞里的往昔岁月,如同陈酿的美酒,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让我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此刻,我才深深体悟到,有一种与“文字”的邂逅,叫做相见恨晚。它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了自我,也让我对那些用文字书写家乡、记录生活的作者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感激,感恩他们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精神宝藏,让我们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回味、感悟、成长。
06
《土地 母亲》宛如一部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留声机,书中的磙碾子吱呀转动,仿若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灌水时的小心翼翼,背后是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背石头的沉重喘息,是祖辈们对生活的永不放弃;放羊砍柴的山野足迹,留下了童年的欢乐与纯真;背干粮上学的青涩背影,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的声声韵律,是母爱的温柔呢喃;缝纫机声里等待的辘辘饥肠,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全村人围看一台电视机的热闹喧嚣,是时代的独特印记;以及大年三十的温馨串门与初一的虔诚祈福拜神,这一桩桩、一幕幕,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充满生活气息与乡土情怀的乐章,在我们心间激起层层共鸣的涟漪,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人间的烟火气息。
这些鲜活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土地与母亲宛如大地与源泉,默默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子孙的艰辛与伟大。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树高千尺终会落叶归根,土地和母亲永远是我们灵魂深处无法割舍的根脉,是我们生命的原点与归宿。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浪潮中,《土地 母亲》以其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的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梳子,帮我们细细梳理往昔的岁月,追忆那如流水般逝去的流年时光。作者凭借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深刻洞察,以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方式,无私馈赠给 70 和 80 后这一代人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慰藉着我们的灵魂。 当我们的心灵漫步于书的字里行间,仿佛重新行走在家乡那熟悉的沟沟壑壑、山山峁峁之间,往昔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放声讴歌伟大母亲那饱经沧桑的身躯所蕴含的无尽财富与磅礴力量。
从书中那些饱含深情与智慧的文字里,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成长蜕变,从儿时懵懂的憧憬到历经岁月磨砺后渐渐收获成就,这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达成的。其间布满了人生路上的汗水与坚持、拼搏与毅力、智慧与能力,每一步都镌刻着成长的印记,见证着我们的努力与奋斗。
《土地 母亲》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关系,激发了内心深处对乡土的思念与感恩。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地,走多远,飞多高都不能忘却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不能忘却脚下这片孕育生命与文化的土地,它是我们灵魂深处永恒的根脉与滋养,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感谢作者,让我们汲取那份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智慧与力量,让生命之花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赋予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满心期待李校长的新书早日问世,往昔文字已沁人心脾,新作当如破晓曙光,探寻人生新境,收获无尽启迪与力量,引领我们在思想之境漫溯,于墨香中品悟人生真意,静候佳作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