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的读书会读完了2024年下半年的第二本书《少年发声》。共读完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是对孩子教育的反思,对自我的反思和觉察。通过孩子们的心声,会联想到自己的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当我们自己成为妈妈后,我们又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孩子的。养育的过程,有焦虑、困惑、迷茫。庆幸的是,我们大家都是有福报的人,我们的孩子都在健康地成长。 本书作者陈瑜,采访了16位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很多问题只有被看到,才能被解决。或者说,有的问题从它看到的那一刻就开始被解决了。下面,我们再来复盘一下书里的16个少年的发声。
第一位少年“努力是我的护身符”。小黎,八年级,女生。小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当地的市重点中学,但是她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的症状。曾经休学半年,后来被妈妈强迫着去上学,(因为心理医生告诉小黎的妈妈,小黎可以去上学了)小黎死活不愿去学校,后来在学校里爬上了窗台,要跳楼。作者问小黎,是真的想死还是为了吓唬妈妈?小黎说,真的想死。(哭泣)…采访对话中,小黎说:除了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务正业。不务正业,就是垃圾。!哇,这个观点说出来,我们的下巴都要惊掉了!以及老师和家长传递的价值观:考不上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就读不了好大学,读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未来。作者还问到小黎,说:什么是努力?小黎说: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学习。作者说:机器才这样吧!一个孩子的视觉被窄化到只有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这多么令人窒息呀!孩子是人,不是机器,机器有休息罢工的时候,孩子呢?孩子会生病!
第二位少年“我对弟弟又爱又恨”。主人公名叫崽崽,三年级的男生。脾气很烦躁,家里有一个6岁的弟弟。用崽崽的话说“我有时想把6岁的弟弟一脚踢飞”。这是一个二胎矛盾的家庭。妈妈对崽崽很严格,但是对弟弟很温柔。崽崽其实也很爱弟弟,可是妈妈经常不关注他的情绪,还喜欢揍他,所以崽崽也喜欢打人。妈妈在气头上的时候,会口不择言,说的话会让崽崽伤心,但妈妈并不自知。家长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是你的示范,你在情绪不好时是怎么处理情绪的,你是怎么处理矛盾的,而不是平常对孩子说的那些话。孩子不总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怎么做。作者提醒在多子女家庭:(1)不要强调让哥哥一定要让着弟弟/妹妹。(2)不要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表扬/批评另一个孩子。(3)不要拿孩子们的优缺点比来比去。如果可能,分别带每个孩子出个门,他们很期待能够和爸爸妈妈独处的时光。父母不能只做孩子的法官。
第三位少年“我是一个精彩的人”。小含,10年级女生。高一的女生,挺快乐的,从公办学校转学到国际学校。她成绩一般,但非常快乐自信。对未来也不迷茫。看完作者和小含的对话,感叹,做一个不盲目跟风的家长有多难!
第四位少年“我的妈妈也在努力”。天天,初二的男生,经常在学校惹祸,中等成绩,熟悉历史。天天的妈妈初中毕业,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焦虑,不知道怎么管孩子,所以当孩子在学校惹祸的时候,就用暴力的方法打孩子。后来发现越打孩子,孩子越糟糕。于是天天的妈妈在网上加入了一个育儿群,学习如何养儿。有一次天天在学校惹事,妈妈在学校不卑不亢地帮孩子处理了事情。现在天天和同学相处的很好,也不打架惹事了,天天和妈妈的关系也和谐了。天天的妈妈说:教育认知提高了,人不焦虑了,其实养孩子并不难。是的,一个愿意改变,爱学习的妈妈,孩子是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五位少年“梦想成为普通的人”。团子,男生,高二。有强迫症,写字特别慢,但很爱学习,B站的up主。看电影的时候,都会闭上眼睛联想电影的情景学习。团子的爸爸教育理念很先进,有次登错账号,看到了团子做的视频,爸爸说:儿子,我看到你在b站的视频了,粉丝挺多,继续加油哦!爸爸没有一开口就破口大骂,而是保护了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团子爸爸说:我们可以不比别人优秀,但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优秀,哪怕进步只有一点点。团子的妈妈也是鼓励团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也会告诉他底线是什么。团子的声音让我们反思:你有没有胆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会爱自己,会希望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这件事其实是不用怀疑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人的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信任和支持的。向团子的爸爸妈妈学习。
第六位少年“想让妈妈多笑一笑”。依依,一年级的女生,很可爱。有读写障碍症。依依觉得自己睡不够,每天写作业要写到晚上11点。依依最讨厌语文和数学。因为语文要写很多字,而数学字不认识,因为没有拼音。依依每次写作业都要写写写,然后再擦擦擦。作者问:妈妈会打你吗?依依说:不会。她只会用鞋板伺候我。作者问:最近一次妈妈打你是因为什么事?依依说:不知道。她就是打我打我打我,我就打她打她打她。唉…在访谈中,依依经常用“唉”这个词。作者问:妈妈打你,为什么还要照顾她?依依说,因为等我长大的时候,外婆外公就不在了。好感动,这里也带来了我们的反思。即使妈妈用鞋板伺候她,她依然深爱着妈妈。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她的神经发育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不要着急要他在小的时候,就要出类拔萃,等待他,相信他。
第七位少年“我没有远大的理想”。小依,10年级女生。她向作者求助,说她的同桌有自残的行为。说到后面,她说她自己也有。她用铅笔划自己的胳膊,她咬指甲,并且连指甲旁边的死皮都咬掉吃掉了。有一次,洗澡的时候,伤口的疤掉了,流了好多血。作者问:那一定很疼吧。小依说:就是流血的感觉。读到这里,我的心都颤抖了一下,那么疼,小依却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流血了”的感觉。这个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她对疼痛都失去了知觉?或者说她对疼痛产生了上瘾。小依小时候成绩考过298分,可妈妈却拿着300的试卷,问她为什么丢掉了2分?!小依说:小时候每次妈妈骂她,她就哭,她哭,妈妈就吼。以至于到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妈妈一吼,我就哭,我一哭,妈妈就吼。小依还说:现在家长都把孩子越养越远了。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并且有自杀念头,到底是什么原因?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隐藏的,父母看不出来。所以,到底是学习成绩重要还是亲子关系重要呢?
第八位少年“妈妈说我非常糟糕”。11岁的男生小D。中度抑郁,重度焦虑。因为成绩不好,妈妈把他送出国。这个孩子是不被尊重,关心,爱护的,爸爸妈妈因为他成绩不好,经常打他,小D做了不好的事,妈妈会说“活该”。孩子被打击的很惨。反思:既然当初生下孩子,为何现在孩子出现问题,只是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孩子的问题,难道父母就没有错吗?对孩子说伤他心的话,母爱到底是托举还是打击呢?
第九位少年“我每天都欢乐无比”。小米,初二女生,上公立学校。用小米自己的话说,她欢乐无比,眼里有光,自主学习,是个开朗能干的孩子。她喜欢读《法医报告》的书,她的父母不管,让她自己读喜欢的书。小米的爸爸注重硬性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硬性教育培养一个必备的生存技能,包括烧菜,煮饭,安全技能等知识。小米自己会主动看青春期叛逆的书,她问爸爸:青春期有叛逆吗?爸爸说:什么叛逆,没有叛逆这回事。所谓叛逆,只是小时候累积的矛盾到这时候爆发了而已。作者问,满意爸爸的教育吗?小米说,满意。作者问,什么教育?小米说,散养式管理。我的朋友说,就是画一个圈,在这个圈子里什么都可以做,比如说玩游戏就是圈外的事。“那这个圈子够大吗?”作者问。“够,足够大了”小米说。父母愿意信任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学习,交友,合作。真的用对了方法,养育孩子就是如此简单。
第十位少年“学习简直太简单了”。洋洋,四年级男生。智商140,但是不喜欢写作业,课外班太多,希望爸爸妈妈少给他报一点课外班。反思:作业,考试,纪律是老师和家长强调最多的东西。这里我们仍然要考虑个性化的成长。
第十一位少年“不补课也全年级前十”。畅畅,7年级女生。可以用云淡风轻来形容这个女生。什么都自己做主,爸爸妈妈只给建议,给孩子足够的支持,信任。反思:我们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孩子才能活得自信阳光。
第十二位少年“我眼里的光消失了”。宣宣,8年级男生。爸爸妈妈用学习跟孩子做交易。反思:不与孩子谈交易,把青春期的孩子当成一个室友。
第十三位少年“每个孩子都想变好”。奶盐,10年级男生。课外东西学的多且学的好。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一定会活的好!每个孩子都有醒悟的能力。奶盐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催化剂,而不是参与反应的化合物。父母不应参与孩子人生的化学反应,写化学方程式时,催化剂是不写在方程式里的,它不参与反应,它催化反应发生。多牛的孩子!
第十四位少年“成绩就是我的一切”。兔球,8年级女生。原本在普通班,后转进了尖子班。爸爸妈妈关系不好,为了留住妈妈,兔球必须表现得很好。这个案例里,兔球是个非常缺爱的孩子,她想要得到妈妈的爱,她一方面要学习,一方面要处理妈妈的情绪,还有妈妈和爸爸的关系。兔球想要买书,以后读书离开这个地方。妈妈说,买书是浪费钱,以后烂也要烂在这里。这个案例里出现了亲子关系倒置。兔球在过年时给作者发来了一句话:要多么炽烈的爱才能让人不感到匮乏!思考:一个缺爱的人,即想得到别人的爱,又害怕自己不配得到爱!
第十五位少年“大人总是特别的扫兴”。颜颜,9年级女生。成绩不好,觉得好累,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只能做七八分的努力,做不到十分。她选择考一所七年一贯制的职校,毕业当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后来她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想考的职校,她给作者发来了消息,说:她的妈妈都激动的哭了,作者也为她高兴,就像自己的亲闺女考上了一样。思考:颜颜也许可以有更好地未来。
第十六位少年“我就喜欢在家自学”。定慧,18岁。5年级开始辍学,在家自学8年。成立了一个自由学社,不愿意在学校读书的,想要通过自学方式考学的,都可以来到这里,一起学习。定慧通过自学,学了很多的知识,新教育的理念,这也是一种很棒的自救的方式。
本书大概的内容复盘了一遍,具体的对话内容,可以再去书里读一读。少年里有让我们很揪心的小黎,小依,小D,兔球,也有让我们想学习的榜样小含,小米,畅畅,不论是揪心的,还是学习的榜样的,总归来说,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需要一个村的力量才能做好的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村里的一员。有句话说“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问题的家长”。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位有问题的家长,教育孩子无小事,学会放手,信任,支持,等待,倾听,陪伴,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觉察,照见。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杨东平教授说,在中国的教育问题讨论当中,儿童的缺席和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的,孩子们总是听爸爸妈妈们说,可是爸爸妈妈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心声吗?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的孩子关于他的父母,他对教育的心声,他会说什么?我很期待。所以,继续学习吧!养育孩子,方法对了,其实很简单。愿我们大家都能轻松育儿,轻松育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