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离婚》《父母爱情》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1-15 08:51:2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离婚》《父母爱情》读后感

为了避免男凝视角,这个标题我想了又想。到最后索性觉得我先开始写内容,也许写着写着就有了灵感。
去年重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年龄渐长之后品出了更多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贺贺给我推荐了好几次《离婚》之后,2025年我的第一本书选择了它。

《离婚》和《骆驼祥子》、《茶馆》都不一样。它的故事剧情进展得很缓慢,里面夹杂了更多心理状态的描写。所以我个人阅读的时候其实没那么畅快,反而一直觉得在“低气压”中游走。
也可能是我身为女性,其中太多描述令我不适。当然并非是作者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对于女性而言简直就是地狱。就比如开篇在介绍张大哥的热爱做媒的时候提到的自由婚姻好似犯罪,还比如文中老李的妻儿接去北平之后的庆祝竟然还是一帮男人组成的饭局。
对于老李来说,衙门是吃人不眨眼的怪物。但对于女性来说,只要活着就是被吞噬的对象。
当然,我并不是想聊两个时代的差异或者女性的觉醒。这些话题又深刻又宏大,一时半会儿也聊不明白。不如谈谈“老李”。
初次看到这个人物角色的时候就让我想起了《父母爱情》里的“老丁”。他们的相似处有太多:
1)都是封建社会里有文化且工作不错的男性;老丁是炮校老师,老李是北平财务所的科员。
2)都是包办婚姻;老丁的原配王秀娥、老李的妻子李太太都是没有文化,说话嗓门极大的农村妇女形象。
3)都和妻子生育有子女;老丁有4个,老李有2个。
4)都想改造妻子却失败了;他们都把妻儿从农村接到了城里,老丁接到了炮校,老李接到了北平,但住在一起并没有改变什么。
5)都对婚姻不满;老丁和老李都渴望寻找一个“琴瑟和鸣”的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如果要具象化,老丁的是“安杰”,老李的是“马少奶奶”,这两位女性走入的都是自由婚姻。
6)他们都没有离婚;到剧终,老丁和老李都没能如常所愿娶到有文化的另一半。

老丁的两任妻子:江德华和王秀娥
这是不幸吗?王秀娥和李太太都有一双巧手,会做衣裳、会煮饭、会把儿女健康养大,王秀娥甚至还会接生。家里有人操持,儿女有人照顾,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是幸福吗?他们都饱受包办婚姻的折磨。妻子的大嗓门、小脚、永远不合身的衣裳、只装得下家务活儿的脑袋都让他们痛苦不已。
这样的婚姻到底好不好,说不清道不明。抱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去批判旧社会的人似乎也不太公平。也许对于当时的老丁、老李,王秀娥、江德华、李太太就是最恰当的选择。
因为他们渴望挣脱世俗,但实际又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最终还是选择自保。
对老丁而言,虽然命运弄人,老丁的原配王秀娥因为难产而死,老丁有了再次择偶权。但老丁没有江德福的魄力,江德福不惧怕安杰“资本主义”成分带来的任何后果,而老丁却因为害怕自己的事业受到影响而最终放弃知识分子的“葛老师”,再次选择回农村妇女江德华。
而老李,虽然辞去了衙门的工作,带着妻儿逃到农村,但他仍然选择不离婚。为什么他出逃的时候不敢像隔壁马先生一样留下妻子?因为他离不开自己的骨肉,离不开照顾一双儿女的妻子,也无法面对道德的审判。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为了“自保”。
最终没有人离婚。但面对无法沟通的李太太,恐怕老李在农村也很难找到心中的平衡。老李、老丁以及他们的太太们,仍然如同《离婚》封面里笼子里的鸟,怎么飞也飞不出时代的手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