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1-19 08:46:5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后感

前两天听“文化有限”的最新一期播客,讲的是杨素秋老师的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勾起了我读这本书时候的一些美好回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讲述的是陕西科技大学教师杨素秋基层挂职到西安市碑林区任文旅局副局长的经历。挂职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主持区图书馆的建设。

杨素秋老师以一种“冒失闯入者”的视角,描述了体制内工作的僵化与困境,有点幽默、有点无奈,到最后甚至生出点大义凛然的意味。

开课仪式中我第一次见到了碑林区所有的副处级以上干部,数百人的阶梯式大礼堂好像还容纳不下。前排的正处级干部早已安静就座,后面涌动的副处级实在太多了,忙着找桌牌找座位,如同集市一样拥挤,如同芥子一样平凡。这是名副其实的芝麻官,后排的这些副处要竞争多少年才变成前面那寥寥几排正处,那几排正处又要经历怎样的筛选才能移步主席台,成为副厅。礼堂里的座位分布,直观地展示了升迁的比例。官场的竞争焦虑,在这对比的图景中获得了应然性。

作为非虚构作品,书中地点、机构皆实名呈现。她笔下体制内的各色人物,不是脸谱化的非黑即白,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比常人多一层受制度、身份所限的无奈。

市里要我们遴选合唱节目参加七一汇演。我跑了几个单位,所见平平。直到走进一间教室,听见退休教师们齐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永远年轻,永远执着,这正吻合建党百年的主旋律……我相信这个节目会在全市汇演中出彩。

几天之后,节目被拒,理由是“不在规定的二百首党建曲目中”。我试图沟通,上级不予通融。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本“大尺度”非虚构作品得以出版的原因:抛开“负面影响”,作者笔下那些体制内的“芥子”或许也想有个渠道来宣泄自己受的“夹心气”。

下午,纪委例行巡视。纪委是什么样儿,我没见过。是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我有点兴奋,像是前往反腐倡廉剧的片场,迫不及待想看看主角的样子。

纪委来了两个人,进入我房间,转身关上门。我倒水,他们摇摇手不喝。左侧西装男掏出一支钢笔记录,右侧便衣男发问……

“那么,最近一次的党课内容是什么?”

唉?这个问题细致得有点过分了啊。在这样的空气里讲述一个虚构故事,比我们平日备课上课艰难。如果其他人也被问到这个问题,穿帮了怎么办?面对着炯炯的两双眼睛,我开始缓慢地编织一节党课,从我熟悉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到当代的论述。我有点想笑,倘若我的此刻面前有测谎仪,指针一定在大幅度震颤。

杨老师的这本书,是体制内向体制外“吐苦水”的绝佳的渠道。它够幽默,所以尚在安全区内;它也够真诚,所以读者信服并给予些许理解。

书中的主体部分是围绕图书馆的选书工作。在此之前,公共图书馆的“标准”选书流程是这样的——

报预算给供货商(一般是有政府关系的),供货商给图书馆配置一批预算以内、数量富足,名称唬人、内容空洞的图书,行话叫“馆配”。

我现在明白这些书单是什么名堂,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以及那些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全部都塞给了我……图书馆是公益场所,不赚钱,塞些“坏”书进来不影响图书馆“业绩”,反而会增加书商利润,于是,图书馆成为某些书商的库存倾销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图书馆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书赫然在架。

书中详细描述了作者为图书馆选书的过程和结果,作者询问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最终给出的书单是可以照抄的程度。

从我家地铁站附近出来,有一家不起眼的酒店,经常举办一些面目可疑的“培训”“论坛”“峰会”。

夏天某日,我带着甜宝进大堂去蹭冷气。扫了一眼左手的书架,稀稀拉拉数量不多,但扫了一眼书脊出乎意料:既有我深爱的一些作品,也有一些有深度有口碑有门槛的作品。其中不乏《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给出的书单上的作品。

我很想知道,这些书从哪里来,但酒店前台表示不知情。

我后来又去了几次,发现架上的书虽偶有补充,但越来越少,都有翻阅过的痕迹。我只能猜测,酒店的所有者之一是个爱读书的人,借由这里分享自己的心头好。


▲昨天专门又去看了一眼,赫然发现了当天去世的导演大卫·林奇的传记


最后想说一下书名:“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值得细品——

换成“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像正经的学术研究,感觉打开后会是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大赏;

换成“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啊”,像一种抱怨,一种工作难以开展时的愤懑。类似于每次看到工资条的我们会没头脑的来一句“当初为什么要选文科啊?”

只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几个字的组合,没有标点,没有语气词,但又不是那么生硬。掩上书,像是在跟朋友进行了一场平和、深入的交流之后,回到家洗漱完毕,躺床上忍不住问问自己: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