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一个大新闻就是教皇去世,我不信教,所以没啥好说的。
加上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一些政策让一些词语反复被提及「全球化」「单边主义」等等等等。
于是翻出了很久以前就下载的这本书来看看,毕竟有些相关性。
总体感受
学好英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任何鼓吹学英文无用论、AI 翻译替代学习……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高层所学的和跟你说的是不一样的,不要听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干什么,就像现在的数码圈,不要看他们发什么视频推荐什么产品,要看他们真的在用什么。
有一个开明的领导很重要,康熙对于传教士在「礼仪」上没有死板的要求,只要是人才就可以。比起后来的一些领导高出一个层次。也是很多人多说的:越是帝国没有原本的影响力时才会用一些繁文缛节的礼仪来维持颜面。
在中国做事情卖产品「本地化」非常重要: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历史「包袱」多且重,地理上较为「封闭」自给自足基本可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所熟悉的数码领域也是如此。
下面内容就没啥了,看不看两可。
清朝闭关锁国
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就是清朝闭关锁国,然后导致了近代的「百年屈辱」。
后来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电视剧里面或多或少都有「洋人」的影子。那时候就在想,不是闭关锁国么,为什么还有外国人呢?闭关锁国不就是自己玩自己的,不和别人接触么?
其实这没啥,那时候又没有那么多资料查询,年纪又小,这么想很正常。
传教士和《尼布楚条约》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清朝和俄国都觉得《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清朝谈判的实际代表是两个传教士。
“传教士在谈判中说着拉丁文但又忠于清朝,这让俄罗斯谈判代表很吃惊,而且他们发现传教士坚决捍卫清朝利益,比以前谈判过的满人还要强硬。最后签订的条约,彼得大帝不满意,而且对传教士竟然帮助异教徒谈判很不理解,一怒之下,把两位传教士所属的耶稣会给禁了,不允许任何耶稣会的传教士进入俄罗斯。”
火器的进口和仿制
虽然「四大发明」中有火药,但是到了明末时候,中国的火器已经落后时代了。
明和后金在辽东的战争中,明朝的「红衣大炮」就是进口葡萄牙的,并且葡萄牙人负责训练。大炮从澳门运到辽东。
金庸小说《碧血剑》中也有类似情节的描述。
是领先两千年突然落后,还是一直都没怎么领先过?
我接受的教育是领先了两千年突然落后:盛唐万国来朝,南宋经济发达世界领先,四大发明启发全球,明朝下西洋大船比哥伦布不知高到哪里去,然后到清朝因为闭关锁国就落后了。
但,如果横向比较呢?真的是这样么,我不敢说,要文化自信。
“1644年9月1号,出现了日食,与汤若望测算的误差仅有几分钟;汉官的测算误差是半小时,而回回的测算误差为一小时。”
康熙和传教士
“年仅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在感染天花后,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在驾崩前两天,汤若望觐见了顺治皇帝,并推举了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汤若望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玄烨已经得过天花,并恢复过来,这样可以保证其不会再感染,也就能保证皇位传续。至于这个理由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顺治的最后决定,不得而知。清朝正史以及《康熙实录》对顺治选定康熙只有一个童话般的交代。”
“康熙还跟着南怀仁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和西方音律等欧洲学术科目。所以,康熙对西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南怀仁的培养下耳濡目染的结果。作为老师,南怀仁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他激起了学生康熙对西方学术的兴趣。”
“康熙朝大小炮共造了905门,其中超过一半都是南怀仁造的。鸦片战争后,入华的欧洲人发现南怀仁造的大炮做工精致,图案雕刻有文物价值。八国联军侵华时,欧洲国家专门找到已经废弃的南怀仁大炮,把他们运回欧洲当文物。现在在罗马、柏林、伦敦、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等地博物馆都有专门收藏南怀仁造的大炮,他的名字就刻在炮身上。”
“清朝和俄罗斯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是这一时期双边关系发展的结果。而这个条约从开始谋划,到最后签订,康熙都是站在近代国家平等观念下在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接近现代国家谈判思维,考虑的是利益取舍,没有在一些虚无的礼仪称谓问题上费心思。康熙在思维方式和战略眼光上都远超其朝廷里的大臣。这一切应该说都和南怀仁的培养以及他给康熙提供的信息分不开。”
“康熙和传教士看待医学只有有效与无效的区分或者说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分,并没有现代人有的中西医区分。康熙见识过西药有效后,便引进了西药和西医,在他宫里常年储备着多种有用的西药。这些储备并不能说明康熙特别看重西医,只是说明他务实。”
雍正和传教士
“雍正元年都还没过完,他就废除了康熙的容教诏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地方上继续传教。传教士只能留在京城为朝廷做天文观测这样的技术性工作。”
“唯独在皇四子雍正这里,传教士基本没有下过功夫。为什么在废太子以后漫长的十年中他们会恰好错过雍正?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站在传教士的角度思考。站在传教士角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白他们是历史中的人物,无法知道历史后来的演进,不知道最后皇四子会登位。他们所有的决定,都是基于他们当时所观所感,做出他们认为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