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宁》读后感——生死本一体
每个人都在思考生活的意义并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以摆脱生活的无聊感和对抗死亡,但怎么生也就怎么死,生死本一体。
主人公萨宁和尤里是一组比较“对立”的人物。萨宁对一切快乐和欲望都保持开放和接纳,他不给自己的设限,只想尽情地享受人生和大自然的活力。他对一切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是富有生命力的自由主义者。与之相反,尤里则是软弱无力的沉思者,他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无力实现自己的欲望,“只能袖手旁观地思考生活”,并因这思考陶醉于自己病态的牺牲感、崇高感和优越感,最后也只能软弱地在不确定的状态中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如萨宁所说,“他在开枪前的三秒钟还不知道他会开枪自杀……怎么活的,也就怎么死”。他迫使自己认同生活的意义在于斗争,却无法回应谢苗诺夫之死带来的挑战。死亡让他意识到所谓崇高和渺小的区分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据此引以为傲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堪一击。他无法回应死亡,因而也无法承担起现实生活的责任,与其说是因为对琐碎现实生活的嫌恶和鄙视,还不如说是害怕和无力。
美丽的自然风景使人陶醉,但除却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外,死亡的阴影也贯穿全书。谢苗诺夫因肺病而死,犹太学生、扎鲁丁和尤里则选择了自杀。谢苗诺夫之死让人意识到其实当你明确得知自己要因疾病去世之时,你以为生活会有什么改变,但其实生活还是一如往常地进行;“太阳依旧那样照耀,人们依旧做着自己的事情,就连谢苗诺夫自己,也不得不做着那些重要的或空虚的事情”。这似乎是说明其实生和死是一体,怎么生,也就怎么死,每个人都依然按照自己往常生活的节奏走向死亡。不同于尤里的自杀,犹太学生则是被萨宁的所思所行挑战了世界观,因不知该如何继续生活而自杀。他无法认同萨宁式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也无法捍卫基督徒式牺牲自我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世界观,思想的翅膀下坠到深渊中再也无法腾起,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扎鲁丁则是在被揍之后因思想浅薄而无力在社会的压力之中突围,只能按照社会的标准选择开枪自尽。
除这些男性之外,书中的三名女性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娇艳的色彩。丽达和卡尔萨维娜这两个本来美丽健康的女子虽因失身而想过自尽,但她们内在生命的活力终究还是可以支撑其活下去,虽然幸福的阳光中总是伴随着无法摆脱的痛苦的阴影。与之不同,柳丽娅则是主动选择投入梁赞采夫的怀抱来尽情享受青春的快乐,对情人忠贞和品性的清醒认知只是在她额头上投下一道倏忽而逝的阴影,随即这阴影就消失在对快乐的渴望中了。这一点上,她和萨宁颇为相似。萨宁这样真诚自由并且洋溢着无限生命力的灵魂真是第一次见到。他是原野中的一棵树,不受任何人的统领,最后也迎着朝阳大步前行。他这种不给生命设限并主动拥抱生活的态度很给人以前行的力量,仿佛原野上的一阵清风,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