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12-03 08:54:4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大医》读后感

01 概述

《大医》是马伯庸写的一部从清末至建国前,第一代红十字会医生们在战乱频仍、艰苦复杂的环境下,以医术照苍生,以智慧挽危局,并在一项又一项与时代紧扣的任务中,得到锻炼、成长,并建立深厚情谊的故事。(下文有剧透)

《大医》总共写了两本,第一本是《破晓》篇,时间线是从1904年到1913年,主要展现的是清末民初中国红会总医院建立前后的故事。

插播一下,这里隆重推荐喜马拉雅的多人有声剧《大医》,主创们真的是很有心思,配音非常专业,还会按不同人物去配不同地方的口音。

比如书中的孙希、张竹君,都是一口浓浓的“广谱”,有时还会蹦几句粤语,而方三响,则是一口地道的东北口音。除此之外,各种背景声音也很专业,让人仿佛置身于剧场之中(除了没有影像),特别适合开车的时候听。

02
人物


故事围绕三位主角展开,1904年,三人还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时,命运便已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方三响,是一位东北少年,因日本和尚的欺骗,导致家破人亡,成为孤儿。绝望之际幸有红十字会医生和传教士相救。

孙希,一位广东少年,因父母早亡跟随清朝驻英大使在伦敦生活,自小萌生了对医学的热爱,中国加入红十字会的电报是他发出的。

姚英子,是上海一个烟草富商的女儿,意气风发,侠义豪爽,因制造了上海第一宗交通意外,认识了年轻有才的医生颜福庆,同时也撞断了电报杆。为了弥补过错,她去吴淞找到电报复件,再发出去。。。这封及时的电报救了方三响一命。

方三响

方三响,是一个老实正直的东北人,说话瓮声瓮气。小时候被日本和尚骗导致父亲去世、整个村子覆灭。

他被红会救助后就立志学医,一方面报答红会,一方面拼命赚钱,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乡给存活的村民。

他勇敢坚毅、刚正不阿,而且在三人中最勇于追求救国救民之策,最敢于破除旧思想,追求新思想。

在清朝还没灭亡时,他看到腐朽朝廷的种种弊端,看到革命军的救国图新,会去同情、帮助革命军;到了民国时间,看到GMD的军阀作风,视民众利益如草芥,而新生的GCD才真正为国为民时,他毅然加入了D,成为D的一名地下战士。他也是三人中唯一入党的,与他正直果敢的人设很符合。


姚英子

姚英子,作为一个家庭背景显赫的富家女,她没有背负家仇国恨,是一个恣意生长、英气飒爽的少女。

她撞倒了电报杆,却偶遇一生的白月光——颜福庆医生。俊朗修长的背影、精湛的医术、淡淡的碘酊味让少女的心旌荡漾。

她本无意学医,为了能有机会重遇颜医生,她决心学医,在医生的世界里,才有机会与他相遇。

所以,即使到了红会总医院,她还是没定下心来,没定专业,是后续的看到女同胞在战争、水灾等灾难中的痛苦,才触动了她,想为她们托起生的希望,为了“强国、保种”,于是才选了妇产科。

再到后来开保育讲习所、护送孤儿去西南后方,成为“姚妈妈”,她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女战士,竭尽全力保护那些弱势的个体,直至倾尽家产,直至生命终结。


孙希

孙希,是一位有留洋背景的少年,带他的是驻英大使张德彝。

三人中,他是唯一一个自觉自发喜欢医学,发自内心想学医的。他对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充满兴趣,他甚至在发送官方电报时自己加入要培养医学生的内容,为的是能有机会去学医。

也因为如此,他对医学的钻研可谓三人中最深最专业,他早早就定了外科作为专科,而且毕生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到后期他的医术甚至超越了他的老师。

他一生没有加入政治党派,也不像姚英子那样向大众推广医疗常识,而是倾尽全力去研究技术,琢磨提高医技。他可谓是三人中最“纯粹”的。

三位主角我都很喜欢,其中最喜欢的是孙希。他不像方三响那样无私(把钱全部都寄回家乡),先进(总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上首先觉醒),方三响大概是属于一个“伟光正”的角色,他身上“正”的色彩太浓,有时让人感觉不太真实。

而姚英子,一开头的偶遇虽然唯美浪漫,但也有一丢丢玛丽苏的感觉。及至后来在蚌埠集救下大丫头,以及捐献全部财产,护送孤儿南迁等一些情节,又有点圣母。当然只是一点点,没有影响角色的整体,我是想表达,这两个角色都有点太完美。

而孙希则不同,他在马亲王的笔下更“接地气”,他有缺点,有各种各样的纠结。

他的性格比较被动,基本都是被人推着走。他想学医,原是想留在伦敦学。张大人让他回国学,他就回国了;毕业了,让他去红会总医院,他就去了;冯煦让他去偷医院的账册,他就去偷了;他喜欢姚英子,几十年硬是没有主动一回,连唯一一次接吻都是英子主动的。。。三人中,他在红会医院坚持得最久,从实习医生到系主任,他就是待着没动。

他是“自私”的,帮冯煦偷账册,是因为冯煦许他帮他去伦敦读医。后来甚至连船票都买好了,但当他看到方三响被误会是偷账册的人时,还是勇敢地站出来承认。后来他花了很多功夫,默默在三响和英子后面做了很多事,才取得他们的原谅。

他也是会“话术”的,说话有技巧,比如故意说错什么字,让别人来纠正,这样就破了僵局,打开话匣子。比如故意留个话尾巴不说,引对方来问。。。

但他又是专业的,他对医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外科是从少年时就孜孜以求。他的医术一直在进步,因为时局动荡,常会同一时间有多个伤员,他甚至还研究同时处理多个手术。在他的手中,救过太多太多的人,革命党、普通民众、日本人、农跃磷、翠香。。。

他是爱国的,去驰援淮北水灾,虽然是被方三响拉去的,但到了当地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救助当中;当被川岛真理子逼着和日本教授联合手术时,他为救翠香施展了超强技艺,但也为了不落入日本人的圈套,不愿意为日本人做事而自残右手,相当于毁了自己的从医之路;及后,他躲到药水弄,也是为普罗大众问医施药。。。

他是重情的,无论是姚英子身陷淮北灾区,被水蜢子围困,还是方三响和中国劳工被日本人抓住,他都会毫不犹豫竭尽全力去救。三人之间的友情历经种种磨难,历久弥坚。

总之,他是多面的,他有缺点,但亮点更多,瑕不掩瑜,他是一个更具烟火气的角色。

03
关于这本书的几点


1

尊重历史,贴合史实

本书虽说是小说,三位主角也是虚构的,但是其大背景是清末民初至建国前,是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一段历史。

作者显然是深研了这一段历史,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都非常贴合史实。更厉害的是,书中很多人物其本身就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围绕这些人物的历史事件也作了比较真实的还原。

比如姚英子的白月光颜福庆,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在耶鲁大学博士毕业(这大大激励了姚英子),后回国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等,并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接办红会总医院等,这些书中都有描述。

还有姚英子的老师张竹君,也是确有其人,她是广州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女权运动先驱。书中写到,她在上海创立上海中西医女子医学院,在辛亥革命期间创立中国赤十字会,并且帮助黄兴、徐宗汉、宋教仁革命人士隐藏在赤十字会的救援船只中,将他们送到武昌。她随后在武昌各战场带领赤十字会成员舍身忘我救助伤员。

更多的比如红会第一任院长沈敦和、红会医院的柯师太福医生、峨利生医生、孙希的监护人张德彝,让他偷账册的清官冯煦、在汉阳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党人肖钟英。。。等等等等,连最后方三响去提蓝桥监狱营救医院职工时遇到的典狱长王慕曾,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2

对医学的描写十分专业

本书主要写的是三位医生的故事,书中有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医疗现场的描写。

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医学是不断发展的,要写实,就不能用后来出现的医学知识、技术来描写之前的故事。

比如青霉素是1928年发现的,大规模运用得是1939年之后,所以在那之前的情节里,就不能出现青霉素,于是作者前期写消毒灭菌,都是用的横胺。

又比如1910年三人刚到红会总医院时,给一个伤了颈动脉的病人手术,就没有输血这一情节,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这个治疗手段。

再比如静脉注射是1920年发明的,在那之前,就不能出现输液的情节。而输液在刚发明的时候,没有控制流速的滴管,这种滴管在国内是1945年以后才有,涉及到输液的情节,作者也严格按照了历史上医学的发展来描写。

3

情节引人入胜

这两本书时间跨度很大,中间涉及了诸多事件。每一桩每一件,作者都写得非常精彩,人物刻画鲜明到位,悬念突出,情节高潮迭起。读之仿佛一幅民国时代的医疗故事画卷徐徐展开。总而言之三个字“很过瘾”。


文末再次安利一下喜马拉雅的多人有声剧,真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