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西游记》原著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25 07:52:42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西游记》原著读后感

《西游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比喻做人做事,如果想成就一番功业,非要经历一番大磨难不可。央视甚至针对了中华文明的经典,拍摄了非常好看的电视剧,以作为影视化的经典留存。仅凭这点,就要给这个朝代填上一笔功绩。因为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朝代,是这个朝代的人民实现了名著可视化,实现了文化的传承,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据当年的收视率来说,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境界。由于正逢着年节,听我父亲说,西游记刚播出的时候,连亲戚都不想去串了,都抢着在电视机前等候着收看这部每天只更新两集的旷世古今的经典。

那既然电视剧已经拍摄的登峰造极了,那我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读一遍原著呢?看电视剧不是更方便吗?为什么非要花费1个月时间去攻读原著。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在追求效率的今天,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自我进行过一番这样的思考。

我的解释如下:首先,目标不一样。如果仅从知道故事的角度来看,那原著和电视剧并没太大的区别,看电视足以了解故事梗概。但我的目标还有一个,那就是所有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先有文字性质的东西,而后通过人的想象力,逐渐不断幻化出影像出来(头脑中的影响)。所以,文字性质的东西,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即,文字是根,影视是末。其次,作为中华文明的四大名著,我连原著的文字都没读过,既不是太浪费了,原著是啥,我都不知道,作为一个学者,这也是一件挺丢人的事。而且读原著,再加上电视剧,可以相互佐证,相互印证。第三,我听说,原著上有一些和电视上的不太一样,我想找出来哪些不一样,可以做个比较。第四,我听说,原著上有很多优美的词句,这对于本身就喜爱诗词的人来说,无疑又多了一个材料,并且对于喜爱创作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范本,那当然也要研读攻读一下这样的作品。这件事本身也是为实现我第二个梦想做的一个最基础的工作而已(可以顺带稍微提一嘴,我的另外一个终极梦想就是:写出一部震烁古今的作品出来,虽然我知道这个目标极难,但人生而在世,若不去挑战一下自己,若不去逼迫一下自己,焉知自己能不能,焉知自己的高度在哪里?或许,终此一生我大概率还是会失败,但不试一试,我肯定是不甘心的。如果试过之后,失败了,那我也无怨无悔,毕竟这就是人生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除却工作之外,一直都在利用缝隙时间去研读一些跟专业丝毫没有关系的各类书籍,原因也在于此,认识世界的同时,我也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第五个理由,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才华横溢,才高八斗且满腹经纶的人,往往遇到一个就结交一个,或许是因为大家相互敬重人品和心性,他们也都愿意跟我深交。曾有一位名士就跟我说过,要学习,就要研读经典,就要研读原著,因为只有原著才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只有通过研读原著,才是最能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也才能理解他所处的社会以及他创作的精髓,你才能收获的更多。

就是带着这些理由,我开启了研读《西游记》原著之旅。

研读的目标与收获

这次研读,我的目标如下:

1通读

2神仙体系

3里面的优美诗句

为什么不多定几条呢?我的思考如下:

首先,我并不想成为一个研学派,即他们口中说的红学派之类的人物。毕竟告诉我理由5的名士他是个文学系的人,我多少知道一点,文学系的人尤其是北大那帮人(他就是北大出身),都多多少少带了一点老学究的性质。所以,我这次定的目标没那么高。只要能读完,就是胜利。

通读的目标,在昨天已经实现了。虽然也是走马观花式的通读,但在细节层上,也确实做到了逐字逐句,把93万字的作品粗粗的理了一遍。下面说下,通读之后的收获问题。

通过攻读,我了解到了很多西游之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的起因。其实是源于真实的玄装法师去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这个曾经在电视的某个节目上听别人说过)。但这个历史故事如何演变成今天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西游记》,这到是有些演变的过程。

先说真实的历史事件

玄装法师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只身离开长安到天竺去游学。途中经历了中亚诸国,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印度。随后在哪里学习了2年多,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轰动一时。玄装法师带回了657部佛经,前后经历十九年,行程有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不仅在整个佛教史上留下了光辉业绩,也为整个人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演变过程

阶段1

玄装法师回国后,在翻译和整理佛学经典的同时,也抽空口述了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记录下来,编成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我还没读过,如果要研读西游记的拓展,那肯定是要看看,目前我先不考虑了)。这本书共12卷,记录了玄装法师路上的所见所闻,各国的风俗、历史、地理和交通,是旅游指南的“开山鼻祖”。

阶段2

若干年后,辩机的弟子“慧立”、彦琮(cong,二声),撰写了一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为玄装法师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

阶段3

到了南宋时期,出现了诗话本,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出现了院本《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阶段4

吴承恩,《西游记》的作者。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写曲。祖上也做过一些小官,父亲吴锐的性格乐观旷达,奉行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而且本身家境也是商贾出身,这都为吴承恩的创作创作了不错的条件。

而且吴承恩特别喜欢搜奇列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至之类的书籍,例如《百怪录》《酉阳杂俎》的小说野史,这对他创作《西游记》影响深远。另外,随着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是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说到这,我想到了另外一个小说大家,那就是金庸先生,这人也是酷爱武侠小说,最终成为一代“大侠”,写出了名传千古的作品,他的所有作品我全都读过,很多都很爱,但最最最最爱的可能还是《笑傲江湖》。从两者的作品比较来看,金庸先生肯定是吸取了西游记当中的很多成分的,甚至一些名字,甚至是招式都是来自西游记的)

整个西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了真实的事件,再加上神话的拓展以及野史和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最终融合成了这样一部旷世古今的经典。

上面的背景知识其实是在《西游记》电视当中所不能了解的,而这些东西,在原著的前言当中是有阐述的。通过这些文字的阅读,我了解了《西游记》的前世今生,对这个脉络的梳理是很有帮助的。

但仅仅是这些收获,那是远远不足的。说起来,通过攻读《西游记》,也弄懂了以前我经常犯困惑的其他一些问题。例如,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最终取得真经,但从电视剧的内容来看(1部和续集加起来),似乎师徒也没经历那么多磨难哦。至少电视上原版+续集一共才40多集的样子,跟三国演义上的那个81集比起来,似乎差远了。那怎么就有81难之多呢?不知道各位眼前的小伙伴是否有这个疑问?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而观音菩萨才是个菩萨级别。我们都知道,在佛教当中,佛的级别比菩萨级别要高,那孙悟空的法力似乎还没观音高强,怎么品级要比观音高呢?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既然西游记取自真实的玄装法师去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而且路上还有什么火焰山之类的很有标志性的地理位置。那真实的取经路线和故事的取经路线是不是一条路呢?这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是相同的路线,那大概位置的重合点在哪里?这是一个延伸出来的问题。

随着原著的阅读,我脑海中逐渐浮现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先说第一个吧。西游记的八十一难究竟都是啥?答案在原著第99回,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向观音缴械差事的时候,明明白白的记录了取经的灾难簿子。

上面写到: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抱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折从落坑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流沙难度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默三十二难。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金兜(同”山兜”,字典中无这个字打不出来)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向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难。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取宝救僧五十一难,荆林吟咏五十二难。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造困五十四难,稀柿衕(tong)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二难,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爬七十四难,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

最后一难是,传经之后,再次掉落云端,路过回城的通天河,被老龟扔下河,晒经的一难。

实际上电视剧上是把唐僧的很多相关的苦难给合并在同一集上演了,所以,只看集数的话,实在是和劫难的数量对不上。

此外,通过阅读原著,我也发现了一些原著和电视上不太一样的地方。例如,女儿国。电视上的女儿国那一集,堪称经典,但是在原著中并没有刻意的去描写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只是通过孙行者使巧记骗了通关文牒,然后飘然而去。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西凉女国在整个劫难当中,其实也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出彩,不过经过杨洁导演的改变,整个女儿国成了西游记当中逼婚娶亲当中最精彩的一节。而且通过原著可以知道,通天河两岸一个是陈家庄(鲤鱼精那个),一个是女儿国,这也和子母河水能对的上了。但是电视剧中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女儿国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其实不然,女儿国还需要向后面西方的大国,祭赛国进贡(佛宝那个),那说明女儿国本身也是有路连接其他四邻的,并不是隔绝于世的。

先写这么多吧,又有急事了,不得不听停笔,后面的一些读后感,以后有时间再补上。未完待续

(核心先说一点,怕忘了,那就是,西天取经路,其实也有一种我们个人修行路,我们自己的真经需要我们自己去取,伟大的目标,必须要有伟大的行动,和坚定的恒心,才有可能达到啊,唐僧取经,不是在唐朝开始的,而是经历了十世,这在流沙河那里就有印证。那我们的这个修行之路,虽然只有一生一世,但确实要珍惜此生,砥砺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