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局外人》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19 08:49:23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局外人》读后感

作者: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有一句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看到书名时,想起有时候在生活中,我特别希望自己是一个局外人。

比如面试的时候,比如考试的时候,比如生活很折腾人的时候,我要是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局外人,会不会表现得更平静自然,表现得更好一些?会不会烦恼与痛苦就会少一些?

书名为什么叫“局外人”?我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很有耐心地去寻找答案。

内容介绍:主人公默尔索住在养老院的妈妈死了,他很淡定的参加了妈妈的葬礼,他守灵时抽烟、喝牛奶、犯困打瞌睡,拒绝见母亲最后一面,他参加葬礼时,没有流过一滴泪。

葬礼之后的第二天,他和女朋友约会,看滑稽的电影,之后他工作卖力,但他对老板提供的能拥有更好生活的工作机会,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他觉得:“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周末他都和女朋友约会,但对于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

邻居老头沙拉玛诺的狗走失时,他建议他去招领处看,虽嫌他烦,还是让邻居老头进屋,听他唠叨。

他帮对女人行驶暴力的邻居雷蒙写信,诱骗情妇,他亲眼看见雷蒙对女人行驶暴力,却帮其作伪证,这一切都是他觉得他没有反对雷蒙提出的这些要求的必要。

之后雷蒙的情妇的兄弟跟踪雷蒙到海滩上,这是一个阿拉伯人,正好默尔索也受雷蒙邀请,在海滩度假。这次度假,默尔索莫名其妙开枪杀了这位阿拉伯人。

出于执法人员对于主人公默尔索这张脸的憎恶,以他在母亲葬礼上抽烟、喝牛奶,没有流泪,没有感到悲痛为由,控诉其是预谋杀害罪,最终判以斩首示众。

读书开始,我一直试图寻找主人公对母亲之死没有表示悲痛和难过的原因。

我想,要么此人生活中过得非常糟糕麻木,无暇他顾;也或许是隐忍不发,有时候单从表面无法看到某些人的七情六欲。

可是我都没有找到这些猜想的证据,失去亲人,几乎世人都会悲痛伤心,而主人公并不属于这里的“世人”。

很多人也不见得记得父母年龄,但都不爱父母吗?非也!

主人公和邻居老头聊天时表示“他知道附近这一带的人对我颇有非议,只因我把我妈妈送进了养老院,但他了解我的为人,知道我对妈妈的感情很深。”

他觉得“既然我雇不起人去伺候我妈妈,我觉得送她进养老院是很自然的事。”

原文:“我还补充说:‘很久以来,她一直跟我无话可说,她一人在家闷得很,到了养老院,至少可以找到伴。’”

可见默尔索确实爱妈妈,而非司法人员所说“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

默尔索虽爱妈妈,但妈妈死,他并不觉得应该要悲痛或者感到悲痛,这是反常人的表现,按照正常人的七情六欲来解读,这是一个矛盾。

图片
图片


默尔索开抢杀了阿拉伯人后,法庭上,司法人员和辩护律师把他这个至关重要的被告撇开来处理这件事,没给他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自以为用一套公平正义的流程决定他的命运。

默尔索被判了死刑,且死刑的依据是站在检察官用道德推测出来的“预谋杀害”,本着同情弱者一方,许多人会同情默尔索,抨击司法黑暗。

假如默尔索被书中大众同情和谅解,被执法人员从轻发落。

那么,一个只是想教训欺负姐姐,教训对女人用暴行的男人的阿拉伯人,却被默尔索因为太阳毒辣,身体不舒服,精神恍惚打了一枪,之后还补了四枪,且他对此还没有任何悔恨。对此,大家是否会有相反的看法和观点?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矛盾。

我看电影电视的时候,总会问一句:“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大家的答案:“好的”或者“坏的”。

双月先生给过我不一样的答案:“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看,他们都是好人,站在对方立场上看,他们都是坏人。”

我毛躁地问:“站在导演和观众的立场去看!”

主人公默尔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确实如一位书友所说,他是没法定义的,定义他你就错了,这是第三点矛盾,是默尔索这个人的矛盾,也是人类的矛盾,试问现实生活中,谁是纯粹好人,谁是无恶不作的坏人呢?

整本书,作者刻画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个矛盾,主人公经历的事也是矛盾。

最后回答为什么叫“局外人”,我觉得主人公扮演的是一个出世的、消极的、被动的、无为的形象;而他的经历和生活却没有离开这些入世的、积极的、主动的人,所以相对于这些人来说他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