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国宝迷踪》读书笔记1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3-30 08:18:0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国宝迷踪》读书笔记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小凡所著的《国宝迷踪》,是我从高中之时就非常着迷的一部著作。还记得那时偶然在书店遇见这部书的第一部,出于对历史和国宝的深爱,我买下了它。初到高中,在那段迷茫混沌而又陌生的环境里,这部细说国宝故事的书籍,坚定了我日后选择历史作为我的必修科目的决心。

  现如今早已踏入大学校园之中,说来惭愧,渺渺时光之中还未曾细读过一本书籍。借完成作业之便,重新拾起许多曾经着迷的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所以我买回了《国宝迷踪Ⅱ》,誓要重新找寻曾经着迷于国宝、历史的那份初心。

  《国宝迷踪》这部书,通过一组又一组的中华民族国宝,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书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国宝,其实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谜团。例如,学界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真伪和作者是否是张择端存在普遍的争议;又比如关于越王勾践,其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卧薪尝胆却是虚构而成。诸如此类挑战我们从小到大的历史认知还有很多很多,而许多答案,我们都可以在这部书中窥见一二。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件名叫“李斯碑”的国宝。

封禅大典

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之中,有着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石碑,它就是“李斯碑”。这座石碑号称“泰山石刻之首”,立于泰山之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上面曾刻有223个字,可经历过战火、叛乱、偷盗等朝代更迭的灾祸后,李斯碑上只剩下了10个字,其中有一个字还残缺不全。可即便如此,李斯碑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朝代的象征。


泰山

秦王扫六合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他自称为“始皇帝”。

  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促使秦始皇在即位后急切地想要完成一桩心愿。那就是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神和地神,以求得天地神明护佑大秦帝国千秋万代。

  而封禅大典的组织工作,始皇帝全权交予时任丞相李斯置办。


李斯

关于李斯

  李斯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子学习治国理政之道。学成后来到秦国投靠了当时的宰相吕不韦,并被吕不韦引荐给了当时的秦王嬴政。得此机会,李斯在政治上大展才华,他对嬴政进谏:必须以心狠手辣的手段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以成就帝业,以秦王您的才能和贤明,必能成就一统天下之帝业。

  嬴政听后大喜过望,任李斯为长史。在秦王的提拔下,李斯的官职越做越大,而李斯也同样没有令秦王失望。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国势力越来越大,最终一统天下,嬴政成为了始皇帝,而李斯也在秦朝出任第一任宰相。

  言归正传,在封禅大典之后,为了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始皇帝命李斯写下一篇歌颂自己功绩的文章,并用石头铭刻成碑,立于泰山之巅。

  而这一块李斯碑,不仅是李斯本人亲自撰文而且还是他亲自题写的。除去政治家这一身份,李斯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名的人,同时,他很擅长写小篆,在他的主持下,秦帝国确立了小篆为统一文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同文”。所以,由此可见李斯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极高,是一件当之无愧的国宝。


李斯碑


褒贬不一

但是秦朝灭亡之后,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于李斯碑一直是一种不问津的态度。在此傅小凡老师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是人民痛恨秦朝暴政,二是痛恨李斯人品。

  李斯本人的文化造诣和思想素质确实非常高,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人品上,李斯却显得十分狭隘。

残杀同门

李斯有一个同门师兄,名为韩非。韩非是韩国皇室九公子,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可惜韩非口吃,表达能力不佳,无缘为官,只得著书立说。在他笔下,有《孤愤》、《五蠹》等书。秦王嬴政在通读这些书籍时十分赏识韩非,并渴望与他见面交流思想。而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李斯的警惕。

  后来秦王嬴政通过战争手段,逼迫韩非出使秦国。在秦国,嬴政与韩非一见如故,交谈甚欢。虽然嬴政并不会去通过简单的交谈而去重用一个别国的外交使臣,可李斯却心生威压。他深知韩非的才华和学识在自己之上,唯恐秦王重用韩非而使自己丢了官职,便萌生出杀害韩非的念头。

  李斯唆使秦王给韩非下了一个罪名定罪,将韩非打入大牢。韩非入牢后李斯更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将他处死,便私下里以秦王的名义赐给了韩非一杯毒酒,致使韩非冤死在牢中。

  除此之外,在秦国统一后不久,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焚毁诸子百家思想著作,只留医药、占卜、种植等书籍,以防六国余孽死灰复燃。此建议得到了始皇帝的同意,于是在李斯的组织下,全国范围内下达了“焚书”的旨意。此举是对中国文化极大的摧残与破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在秦朝灭亡后对李斯碑不闻不问。

始皇驾崩 二世即位

  此外,后人研究发现,李斯碑上的文字分了两次完成,而且两次完成的时间中间间隔了十年。

  既然是同一个石碑,为何却分两次雕刻?这又要从秦始皇突然驾崩说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游巡国家的过程中突然病倒。预感到自己生命接近尽头,始皇帝命中车府令赵高立下遗诏:帝位传给长子复苏而军队交由蒙恬。

  这个时候扶苏并不在始皇帝身边。此前由于朝秦始皇进谏反对坑儒一事触怒秦始皇,而被发配到上郡,协助蒙恬大将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始皇帝驾崩后,赵高利用了扶苏不在身侧这一时间差,劝说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登上皇位,同时,利用蒙恬功劳高过李斯这一点唆使李斯放下人臣情节助力胡亥登基。最后,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地位,与赵高一起撰写假遗诏,赐死了蒙恬和扶苏,让胡亥登基为帝,后人称秦二世。

  胡亥登基后效仿秦始皇举行封禅大典,同样命李斯刻下二世登基的诏书。所以,李斯碑上的石刻由此成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歌颂秦始皇,一部分则是秦二世的诏书。于此,李斯碑不仅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象征,更成为了李斯和赵高合谋夺权阴谋的见证。

李斯碑

写在最后:

即使李斯人品有误,可李斯碑作为中国文化的见证,依旧有着重要意义。

  李斯碑在风雨战火洗礼中饱受摧残,到如今只剩秦二世诏书中的十个字。“书同文”这一政策中,所统一的字体是秦小篆,这为该政策的实施与后世考证,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货真价实的实证材料。

  而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事件的时候,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从我们所认为的道德批判标准上看,李斯的许多所作所为确实有违今日之伦理纲常。但是从中国文化的价值上看,他所刻写下的李斯碑却又对我们追根溯源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我小时候一直偏执地认为,秦始皇实施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我确实不知为何有那么多人歌颂他为千古一帝,但是日后在对历史不断地深研中,却发现了秦始皇对于中国文化、中国法制的发展甚至是地理上的规划都有着伟大的创举,而他所施行的严苛法律,都是基于时代背景的需要。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出土的秦简,其内容至今还有值得参考和传世的意义。

  史书上的寥寥几笔确实难以舒展这些伟大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所谓褒贬却出自不同人评说的不同角度。生活中我们在面对一些具有争议的事件时更应该保持辩证的思考,以看见一个问题答案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