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了20多年之后,斯库特终于明白,阿迪克斯只不过反对对黑人的歧视行为,却从来没有过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念头。在这位“美国英雄”眼里,“白人是白人,黑人是黑人,”他“从没听说过一个能够改变这一信念的理由”。
《守望之心》临近结尾,斯库特和她的杰克叔叔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更把关于偏见的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杰克叔叔一针见血地说了一句话,令我目瞪口呆:“偏见是一个贬义词,信念是一个褒义词。这两者之间具有某些共性:他们的起始都是理性的终结。”
震惊之余,静下心来想想,其实本就是这么一回事。人都是情感动物。人的任何观点,都离不开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习性和既有情感,做不到绝对的理性、客观。所以,公正也好,“人人生而平等”也好,都只是美好的理想。我们永远会有偏见,永远都在纠正偏见的路上。
关于成长
《杀死一只知更鸟》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斯库特、杰姆、迪尔的成长贯穿全书。三个孩子在阿迪克斯的教导下,获得了勇气、宽容、良心、责任等人生必须学会的品质,给全世界的孩子和成人好好地上了一课。对这部小说和电影的所有赞誉,都来自关于成长的讲述。
《守望之心》则在这些讲述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让我们看到成长的艰难和痛苦。
《守望之心》的讲述从成年后的斯库特返回故乡开始,其核心是对父亲阿迪克斯的重新认识。阿迪克斯不仅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更是斯库特眼里的偶像。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斯库特、杰姆、迪尔对阿迪克斯的崇仰和敬佩。到了《守望之心》里,偶像坍塌了。看到阿迪克斯和种族主义者坐在一起,听到阿迪克斯关于种族分离的言论,斯库特痛苦得不能自已。
又是杰克叔叔指出了她的症结:“虽然他(阿迪克斯)犯的错误少之又少,但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他也会犯错。你在情感上不健全,依赖于他,从他那儿获取答案,认定你的答案就是他的答案。”(很有趣,到了《守望之心》里,杰克叔叔似乎取代了阿迪克斯的地位,成了完美无缺的英雄了。)
于是我又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成长!
成长的最终目标是独立。只有当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自立门户时,他才有资格说,我已经长大了。虽然阿迪克斯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一直被全世界读者赞扬,但斯库特只要还生活在父亲的卵翼下,她就不能说自己已经长大。所以,在《守望之心》里,我们知道了阿迪克斯把斯库特赶出梅科姆镇,到纽约谋生的过往。我们也明白了他苦心孤诣希望孩子摆脱自己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美好愿望。
于是,回到梅科姆镇的斯库特,认清了阿迪克斯的真面目,明白了人无完人的道理,理解了当初他把自己赶出家乡的苦衷,终于昂首挺胸地再次离开梅科姆镇。正如杰克叔叔所说,“你必须杀死自己,或者他必须杀死你,使你能够作为独立的个体思考活动。”她打破了自己心中的完美偶像,彻底摆脱了她的童年,完成了精神上的独立。这个过程虽然极其痛苦、艰难,但她终究完成了,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老年哈珀·李
其实,这些都是哈珀·李心路历程的写照。当年,哈珀·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的小说手稿,书名就叫《守望之心》。出版社编辑建议她重写整个作品,把情节设置在20年前斯库特的童年。之后,哈珀·李用了两年时间反复修改,舍弃了很多情节,才有了这本《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给她的文稿代理人威廉姆斯写信说,“真不希望你读到它,发现两年的修改之后还只有失望。”50多年来,哈珀·李一直和姐姐隐居在家乡亚拉巴马州的门罗维尔镇,拒绝各种采访和社会活动,并宣称不会再写第二本书。直到耄耋之年,她才根据自己书稿中舍弃的情节重新创作,写出了这部《守望之心》。
通观这两本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哈珀·李就是在写自己。阿迪克斯和斯库特,就是哈珀·李眼中的理想偶像。出版《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后,她一直隐藏在这部享誉世界的名著光环中,隐藏在阿迪克斯和斯库特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创作,再也没有家庭,甚至再也没有生活。
此刻,我觉得,《守望之心》里再次离开家乡的斯库特,何尝不是哈珀·李的真实写照?那个一直生活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世界里的小女孩,终于走了出来,真正长大了。可此时,她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用了一辈子才想明白成长的道理,似乎很遗憾。但比那些至死都长不大的小孩,她还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