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狂人日记》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27 07:36:3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月刊,后收录于《呐喊》集。​


内容简介​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创作背景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文本分析

1、思想的现代性:反封建的主题

《狂人日记》的反讽结构使主题更加明了和深刻,而“小序”和“日记”的矛盾就造成了阅读上的反讽。


“日记”讲述“狂人”的主观感受,他感觉敏锐,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有惊人的发现,抨击社会普遍的思维惰性与麻木。

“小序”讲述“日记”不过是“荒唐之言”,表示对“狂人”的否定,他的话是疯言疯语,没有意义;同时“小序”交代《狂人日记》是“狂人”康复之后所写的,并且康复之后,候补做官去了,说明“小序”代表的观点是“正常”的观点。

“日记”受到“小序”的语境压力,“狂人”自以为发现了真理,但是他的发现被“正常”社会视为疯狂;“小序”也受到“日记”的语境压力,“日记”的叙述冲力又颠覆了“小序”所谓的正常立场。双重叙述造成反讽循环,让小说的反封建意味更加深刻。

“狂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他发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抗中国封建文化,喊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但在与“小序”的互动中,还可以的出作者不仅反封建,还批判愚昧,从中可以领会到“铁屋子里的呐喊”的悲剧性意味。


2、叙事的现代性​
a)叙事时间的现代性
中国传统的小说多采用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五四时期,西方的叙事技巧,如倒转叙述、起笔突兀而结笔顺畅,传入中国,中国作家对其进行吸收借鉴并推广,鲁迅的《狂人日记》便是其中的代表。

首先,《狂人日记》采用倒转叙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的时间叙述,使小说发展别致新颖。小说开篇不是像传统小说那样介绍某时某地,而是用“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引起悬念;同时小序“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直接给出主人公的结局,与传统小说形成巨大反差

其次,《狂人日记》是两个时间的交叉叙述。首先,小序部分是现实叙述,正文部分是过去叙述;其次,正文部分也有追忆与现实的交叉,小说并不是一一叙述狂人如何发疯的,而是不时插入追忆性的回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叙事角度的现代性
对于叙事视角一般可以分为全知视角、限制视角和纯客观视角,我国古代多用第三人称,而《狂人日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兼用,颇具现代性意味。

首先,小序部分的“余”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功能,“余”是“狂人”发疯后恢复正常的描述者与证实者。

其次正文中的“我”则是第一人称叙述,“我”以“狂人”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突出“狂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意识。

c)叙事结构的现代性
它体现在小说的非情节因素。小说摒弃了连贯的情节发展,仅以几则零散的日记串联起小说的故事情节,表面给人繁杂凌乱的错觉,实则内涵丰富且始终有一条主线引领故事情节的深入展开,即“狂人”的疯言疯语、自由联想等。

​句子摘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