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柏林日记》读书笔记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5-05 06:34:0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柏林日记》读书笔记

“ 惊喜和惊吓,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

      五一长假,把《柏林日记》看完了。比较可惜的是,作者说有一部分日记在德国由于担心纳粹查扣,已经付之一炬。只看这留存下来的部分日记,依然有一种重临历史的感觉。每天写日记,其实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或许就是塔勒布所说的不确定性吧。

第一,作者其人。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1904—1993)美国作家、记者、历史学家。曾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先驱论坛报》、环球通讯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他曾在欧洲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目睹纳粹德国兴起和衰亡的全过程。战后,夏伊勒结合亲身经历与大量第三帝国原始档案,创作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柏林日记》《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等十余部历史作品。威廉·夏伊勒主要年表:190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25年,21岁的威廉·夏伊勒靠在一艘运牲畜的船上打工来到欧洲,从此一待就是15年。1925年,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欧洲特派记者,报道欧洲、近东和印度的事件。在印度成为甘地的好友。1933年开始报道纳粹德国,包括萨尔区回归德国、莱茵兰军事行动等。1934年,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爱德华·R.默罗(后为美国新闻署署长)邀请成为“默罗新闻队”的一员,后成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力记者团队,对改变美国民众的“孤立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1938年3月11日,德国吞并奥地利,夏伊勒是唯一在维也纳的美国记者,为了报道独家新闻,他从维也纳经柏林飞到伦敦,发出了报道。这次报道产生了日后新闻报道常用的综述新闻模板,被沿用至今。在第三帝国亲历过的重大历史场合:《慕尼黑协定》签订现场;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被吞并;战前多次在柏林参加希特勒的演讲和纽伦堡游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投降之际,德国官方本来命令所有记者回到柏林,但是夏伊勒巧妙地逃开监视来到签署协定的场外,在距离希特勒50码的近距离写出了报道,在6个小时之后德国的官方公告才发出。1940年,柏林局势紧张,夏伊勒获悉盖世太保正在罗织间谍罪给他,因此在12月他与家人离开了柏林。他5年来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纳粹德国发生的事件,这些日记和笔记被偷运出德国,后来成为他写作《柏林日记》的重要来源。

第二,读书有感。看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日记的作者记录当天的大事要事,和千万普通民众一般,对明天或者是明年的事情都不知道会怎样,看起来荒谬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也就这么发生了,看起来万众期待又合乎逻辑的事情就这么落空了。里面有几个小事情印象比较深。比如夏伊勒和纳粹去法国,被安排住在一栋豪宅中,豪宅主人房中的衣柜中燕尾服等衣服整整齐齐,客厅中箱子、银质餐具等乱撒一地,可见主人走的时候多么匆忙,可能在处于巴黎逃往南方的20万人群之中,饥寒受苦。可是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德法已经对持,双方士兵相互可见,却并不开枪,法国完全没做好真正战斗的准备。再比如,在夏伊勒接触的士兵和民众之中,希望战争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希望和平,但由于德国此前侵占了别国领土,掠夺了别国资源,德国军队和民众多少都属于既得利益者,也担心战争输了会失去所有,会被清算,所以战争也就这么继续下去,你死我活,一定要分个胜负。还比如,希特勒从侵占莱茵非军事区开始,再吞并奥地利,直到英国正式宣战,德国才开始遇到真正的对手。连夏伊勒都说,上帝对希特勒太好了。塔勒布说一切都是运气,这也算是不错的例子。

第三,大集年报。有朋友说点评下大集年报,简单看了一下,并没有太多可写的内容,节前的走势已经说明没有什么惊喜,当然也没什么惊吓。没有战投进入,可持续经营问题依旧,所以st的帽子继续;亏损也不意外,大集的几项主营业务都没有起色,靠自身经营几乎无解。大集接下来最大的看点,就是新合作的业绩补偿问题。供销要不是因为业绩补偿问题,大概率是不愿意卷入这趟混水。既然新合作的国有资产要保值增值,供销社只能以战投方式消除业绩补偿问题。但后续期望是否有联合战投,注入何类资产,都和开盲盒差不多。当前价格1.5,如果不退市,最低1元,最高2.4,盈亏期望似乎还是正的。机会都是跌出来的,1.5是牛夫人,那1.2就是小甜甜了。个人之见,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