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娱乐至死》读后感1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2-08 13:49:5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娱乐至死》读后感

作者  子荦  初三学生

1837年,美国,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远距离通信方法摩尔斯电码诞生。铅字,印刷和文字的时代走向了尾声。

在这之前,人类传递信息的最快速度是35千米每小时,也就是当时蒸汽机车的速度,这意味着信息传递的速度不可能超过物质的运输速度。在这之后,信息的传递速度是光速。多年后爱因斯坦证明了这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不受任何外界影响而改变,是宇宙法则之一。信息的传递从蒸汽机车到光速之间没有任何过渡,这是19-20世纪科技发展的常态,但不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宗教的。

2008年乔布斯站在苹果发布会上拿出iPhone3g时,人们在台下狂热的高呼科技改变生活。而早在这之前,1985年的纽约,尼尔·波兹曼便通过《娱乐至死》遗憾的向美国所有民众宣布——科技改变了生活,所有的。

书中写到人类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铅字时代、印刷术时代和电视时代。这三者间,铅字和印刷术可以看做一个时代,因为印刷术本质是铅字的一种迭代,为铅字增添了高效和低廉成本的特点,而电视时代则与前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电视改变了传播的根本途径——由文字转为了图像。这代表着人们认识信息的方式改变。

在文字时代,对于信息人们的态度是理性、客观、重视的,因为过去信息传递本身具有较高的成本,人们对于传递的信息普遍重视,其次文字信息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认识和理解文字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在客观上接收的同时加以主观上的思考,而主观的思考意味着对于信息的理解建立在过往经历、情感、对于世界的认识、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往对类似信息的理解等基础之上,随思考产生的还有对于一些主观观点的质疑、肯定等。整个过程都是极为理性、抽象的。这意味着文字信息可以更好的传递长篇幅的主观观点论述和抽象形象,政治、教育、宗教由此而生。

而电视时代的信息传播以图片为主,这是人们对于事物认知方式的改变,图案信息的特点与文字大不相同,理解文字需要主观思考,而图片信息根本不需要理解,客观接受即可。世界上除了怀疑主义者没有人会天天怀疑自己眼见是否真实,图案是客观存在的,一张风景照放在眼前不会有人去怀疑地上的花草有没有别的含义,因此人们接收图片信息的速度要远快于理解文字信息,也更简单。

其次,电视时代伴随着电报光速的传递速度和资本主义时代出现,信息不再匮乏、珍贵。信息自由的时代来临,但与近些年不断增产并贬值的的钻石不同,信息永远不会失去价值,获取信息是人与社会联系的唯一途径,但信息繁多,运用于商业必然需要足够迎合受众,因此简短、碎片化的娱乐信息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主要被传播的对象。

自此之后,信息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难以计算的量级,巨量吸引眼球的娱乐信息覆没了一切,逐渐出现于新闻、教育、政治、宗教的各个领域上,这使这些领域的信息更频繁、更全面、更广泛的传播与社会中。然后人人全知的共产世界由此诞生吗?

客观来看,文化、教育等信息的传播确实远超从前,获取信息的门槛也大大降低,但是理想的乌托邦并没有出现,为什么?因为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之前提到过文字信息引起的思考建立在之前对于所有事物的经验、认识、情感之上。而电视、短视频上的图片信息则无需思考,每个短暂的新闻、视频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语境,比如上一条视频中博主说爱吃香蕉,下一条视频同一个博主说不爱吃香蕉,没有人会对此质疑。因为语境不同,两段简短的视频间没有任何联系,就像图片本身一样,没有开头、经过、结果,因此每一个观点都不具有意义,观众也不在意任何观点。

对此书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是一个句型——“好,现在”。这个句型经常运用于新闻播报中,在观看新闻时主持人在上一个新闻和下一个新闻的衔接中经常用到这句话,这意味着两段新闻之间已经不存在任何关系,你已经不必将注意力放在过去,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评价,回到现在然后继续接收信息才是主要的。

——纽约警局表示对于这场性质恶劣的枪击案会持续进行追踪,直到凶手被逮捕为止.....

——好,现在插播一条xxxx精品洗衣液广告

两句话之间具有强烈的割裂感,但并不罕见。

这是新闻方面。以此类推,在教育上,图片无法展现抽象的数学、物理、化学概念,所以吸引眼球的教育元素多是在探究鲸鱼怎么呼吸、人类怎么才能星际殖民、恐龙的叫声等具有科普意义但没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同时也是更方便图像表达的)。在宗教上,视频图像无法引起观众内心的虔诚,事实上美国很多传教节目已经放弃了让人们保持虔诚,因为没有抽象的概念传播,没有普世价值观的解释,有的只是一个个因为信了基督而生活美满的宗教偶像,人们甚至有可能在不断地传教中逐渐信仰起传教节目的神父。政治上的选举也不在于每位总统间对于政治局势的看法是否犀利,政治手段是否高明,政治直觉是否敏锐,更体面的形象和更引人注意的语言才是关键,在简短的几小时中,决定成败的往往是一个幽默的笑话而不是死板的论证,一套更体面的西装和发型而不是高明的观点。

以上,才是碎片化图像信息真正所困扰我们的,在过去的文字时代,信息的形式承担其本来的责任,其余领域也与其相互发展、融合。不论怎样用文字传播教育、政治,都不会影响其本质的重要性。但电视时代不同,飞跃般发展的电视时代使媒介不在服务于它们,反而让这些领域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中多个不同主题。传播媒介与被传播信息的关系本末倒置,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些文化根本跟不上科技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只能沦为电视的阶下囚,成为进一步扩大其商业价值和娱乐性的工具。我本应在此处举几个具体事例来完善我的观点,但历史、本书中和各位的生活对此已经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举证,所以不多赘述。

此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抵制碎片信息化的电视媒介,电视时代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非因为其具有明显缺点,反之是因为其具有过于突出的优点,抵制这种飞跃式的技术革新无疑是类似于清政府闭关锁国,对于新环境和思想恐惧而不去接受的怯懦表现,我们应该也必须接受新技术的出现。问题在于如何接受?

如今社会文化对于新媒介的“不适配性”并未被重视,事实上正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对于这种飞跃式的进步还未及时做出反应,所以才导致众多问题出现,信息相较于之前实在是过于泛滥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重视起文字和印刷术时代的思考方式,用碎片化的信息填补由连续思考、总结得出的整体思想,分清主次关系。我们并不排斥娱乐本身,但一定要重视娱乐的侵蚀,将文化从电视娱乐分崩离析的泥潭中抽离,重新接回印刷文字完整连续的轨道上。

而如何广泛传播这种观念?答案还是电视,还有教育。利用碎片信息无与伦比的传播速度和教育的严肃性,或许后续还有政府所跟进的各种政策,但这些都太遥远了。总而言之,行动是一切观点和论述最重要最现实的意义,不要过于乐观、无动于衷,虽然人类从未被自己的技术奴役过,但永远会有人类用技术奴役其他人。少数人的觉醒是没有意义的,时代不会帮助任何人主动解决问题——这书1985年就已经出版了,但如今电视台赚钱的速度仍不落后于印钞厂,这很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