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美国反对美国》有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14 07:53:4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美国反对美国》有感


最近在读一本书,“王国师”三十多年前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所写的《美国反对美国》。用王本人的话说,这是一个学者对美国的近距离观察,走马观花,但也希望能够做到“窥斑见豹”。

说起观察美国,不能不提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皇皇巨著,出版迄今已逾180年,直到今天仍然是学界研究美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虽厚,文字平实,内容不算太深奥。总的说来,托克维尔对美国的民主评价甚高,但也提出对“多数人暴政”的担心和忧虑。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极具洞见性,比如预测种族问题将会一直纠缠美国,又比如预测美国最终会领导全世界。后来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如托克维尔所言,美国在一战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至今已逾百年,但种族问题一直也没能彻底解决。大师手笔,经典之作,名副其实。

然后就是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算是我最早的民主启蒙书籍,大学时读过,爱不释卷。林达夫妇的文笔优美而流畅,以书信的形式,一问一答,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用历史和现实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勾勒描绘出“自由、民主、平等”的堪称完美的美利坚合众国。所谓“民主的灯塔、人类的希望”,在那个年代,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这么认为,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去的那一拨人。

当时中美之间差距巨大——从经济基础的衣食住行,到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美国几乎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所有领域都对中国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直接跪倒在地,在大脑中永久地刻上“美永赢,中必输”的思想钢印;一是视而不见,甚至蒙眼塞耳,自我麻痹,无视差距,谓之“我大清自有国情在”。

前者太右,后者太左,在我党历史上并不鲜见,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都曾反复出现。正确的选择当然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以为是,正视差距,立足现状,曾经以俄为师,如今不妨向美取经,最终还是要结合中国实际。王对美国的观察以及后来的实践,可贵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终于回到正题。正如王在书中序言提到的:“作为人类社会,无论是什么制度,都会有矛盾,冲突,需求。了解不同的人类社会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矛盾,缓和冲突,满足需求,应该是有益的。如若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就实现了我的初衷。”观察美国只是过程,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中国。在这一点上,王的《美国反对美国》和托氏的《论美国的民主》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托氏观察美国,书写美国,心却一直在法国,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为了给法国提出警告或忠告,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法国寻求一条真正的“民主自由”的发展之路。而这或许才是托氏的著作能够180年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读书人素有这样的传承,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王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很多人读完《美国反对美国》,都会感概于王敏锐的洞察力,比起托氏亦丝毫不差。比如,书中提到美国市场的繁荣得益于美元霸权和自由贸易,二者的结合让美国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享受到世界各国生产的最优产品,但反过来也会“冲击美国本身的工业,造成工厂倒闭、失业增加”,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为此也是“争斗不休“。这几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充分印证了王的这一判断。

这其实是王作为一名学者的基本功,不足为奇。当然,不同学者之间,水平会有高下之分,王显然是最顶级的那种。更重要的地方在于,王不仅是从中发现问题,指出要害处,还能将这些经验和教训融入到推进中国改革的实践中来,“解释世界“的同时,真正做到了“改造世界”。王不是单纯书斋里的学问家,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他的作用举足轻重,不止是作为智囊出谋划策,更是直接参与决策。

试举几个例子吧。书中第一章“不均匀的土地”第八节“农场的衰落”提到“农业发展是社会的稳定器、是经济的启动器”,从美国的问题带出,最后落到中国的现实。2010年前后中国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讨论甚嚣,很多人鼓吹全球化背景下,依靠粮食进口足以解决吃饭问题,没必要坚守这一红线,应该为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让路。所幸国家最终还是坚持住了,明确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疫情持续肆虐全球造成粮食危机的今天,这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正是王在书中所强调的,“在人口日益剧增的世界上,农业是生命线”,生命线就是底线和红线,不容挑战更不容突破。

又比如,书中第二章“古老的政治精神”第三节“政治信条”提到“对一个社会发展来说,第一步是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主流,然后是使其成为现实”。对于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来说,由于经济发展的全面落后,上层建筑被发达的西方(主要是“自由主义”)冲击得支离破碎,重塑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了“三个代表”。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个口号。实际上,“三个代表”的提出,解决了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概要说一下吧,从“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执政基础的外延范围扩大了,只要有利于“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以外的阶级也可以纳入其中。打破理论限制,为改革开放铺平理论道路,这就是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所在。

王在那一章节还提到“问题不在于这些信念什么时候能全然实现,而在于社会何时能创造出条件来促成它们变为现实”,所以接下来的“科学发展观”回应了这一问题,“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水到渠成,新的核心价值已然树立,真正成为主流,就像王在书中说的“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些信条,但社会主流不容许他们逆潮流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接受潮流,在必要时,人们才显示信条”。

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恰是上层建筑建立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客观反映。这一切的背后,王的贡献功不可没。

书中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前所言,观察美国只是过程,所谓“窥斑见豹”,窥的是美国,见的其实是世界。读完此书,回顾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再思考中美的现实和未来,你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值得反复回味。

最后说一句,王在写此书的时候,还不到35岁。国家得士如此,幸甚。而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