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散文》读书笔记
“人者,天地之心。”
茫茫宇宙,起于荒芜。当宇宙间有了人,有了人的心,就如同黑暗中有了灯。因为人类相较于宇宙其他生物,拥有独特的觉解的能力,不但能知别物之性,且在其“知觉灵明”充分发展时,还能自知其性,认识人类自己的心性,从而认识自我。因此,我们常常因生而为人而感到幸运,也因人生命运多舜而唏嘘。
什么是命运?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节遇,意即无意中的遭遇,就是命。这里说的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遭遇,命是一个人一生的遭遇。从这个定义来说,命运先定是没有的,同时,人力也不能战胜命运。人们平常所说的“努力能战胜命运”,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而不是命运本身,也很好理解了。孔子讲知天命,孟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多么睿智和豁达的胸怀,又言:“知天命不立于岩墙之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先贤的非凡哲思和处世之道。
人生的要素,离不开人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原动力就是各种冲动和欲望。假使人类的欲望没有冲突,那人生就美满了。实际中欲望冲突的地方很多,因为不能个个满足,人生问题才发生出来。将怎样解决呢?就是“和、中、通”三义。求和之道,就是在冲突的欲之内,使大多数欲可以满足;中,就是孔子所说中庸之道;通,是学问通达。
虽然幸福的整个问题不完全在情感上,可是喜怒等情绪都于人生有大关系,因此我们要懂得应付情感的方法。我们的情感来源于哪里?庄子认为,人之所以有情感,是因为人的知识不够。譬如大风天气不能出去,大人知道这是自然现象就不会生气,小孩不懂,就要生气,骂天是混蛋。冯先生又引用宋儒的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情感是自然的反映,所以不能免除,我们只要不累于外物便好。他们主张应对的方法,是“物来而顺应,廓然而大公”,即无我之私念,尽可能秉持客观的态度,也少了很多烦恼。颜回“不迁怒”、“不二过”为人称道,那是因为他不以自身情绪为出发点,无我之私念,只看到事物本身的样子。王阳明心学亦主张,人要不为七情所累,就是看客观态度之有无。
立言、立功、立德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一是学问,二是事功,三是道德,即古人所说的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也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要成大学问家,必须有才,即天资、天分。不要急着说自己没有才,你有才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到时自能表现出来,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正所谓“世无英雄,反令竖子成名”,“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换一种背景、换一个时辰、换一个细节,历史又会怎样改写?故而当不以成败论英雄!而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有道德的行为,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即可。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最是我们每个人要孜孜以求的。
生而为人,如何能俯仰不愧天地呢?孔夫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不做非分之想,尽量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君子无入不自得焉”,正因多数的事物,本就有内在和外在的好,于其中观看便可自得。若想不通人生为何,有这样一种思路也会通明一些。
“未知生,焉知死。”
冯友兰散文中关于生命的探究既有生,也有死,与你娓娓道来。他打开了一扇经常困惑人类的门,让思想的光芒洒了进来。死,虽是人生的终结,而死却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一个人的死是他的一生中的最后一件事,比如一出戏的最后一幕。最后一幕虽是最后的,但总是一出戏的一部分,并且可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哉死乎”!子路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原来,死亡也是需要觉解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是自然境界,类似于动物界,对死亡的知觉不是太清楚,对生没有很清楚的意义,死也没有很清楚的意义,因为也没有办法设法对付和改变什么。
第二种是功利境界,认为生是“我”的独特性存在的继续,死是“我”的独特性存在的断灭,因此特别害怕死亡,失去生命的机会。齐景公流涕曰“奈何去此堂堂之国而死乎”!秦皇汉武“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都是生动的写照。既然无法长生不老,转而求立功名,或求穷奢极欲等等。在功利世俗中,还有一种方法对抗死亡的恐惧,相信灵魂不死,如多数宗教相信形死而神不灭,借此获得精神的慰藉。而道家超脱的思想与道教求长生不老的躯壳起念是截然不同的。
第三种是道德境界,比如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精神,认为人生是尽心知性的所在,死是此生尽职尽责的结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第四种是天地境界,认为生是顺化,死亦是顺化。庄子说,“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人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 知生死都是顺化者,其身体虽顺化而生死,但他在精神上是超越的。
人的身体,本如一机器,善用之,则可以经用较久,不善用之,则不能经久用,或至于立时损坏。然而,我们怎样过好这一生,并不仅仅是修身养生,不仅包含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含着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展了多少知觉灵明,拥有多少人生智趣,以及是否不留遗憾的尽心尽性。
实际的事物,无时不在生灭中。实际的世界,无时不在变化中。实际的世界及其间事物的生灭变化的洪流,谓大化流行,无人不随大化流行而生灭。郭象说:“与造化为一,则无往而非我矣。将何得何失,孰死孰生哉?”生灭只是变化,不是死生。郭象说:“死生者,无穷之变而,非始终也。”
《庄子.大宗师》说:“见独则无古今。”理世界是无古今的,自同于理世界者,自觉其自己,亦是无古今的。了解“生亦为顺化”,则在人生中要做人所应做的事,尽心知性,通透而自在,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所做的事,也正是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所做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