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夏摩山谷》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2-12 10:32:2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夏摩山谷》读后感

我在几年前曾读过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情节最诡异、人设最荒诞的一部。而我愿称庆山所著的《夏摩山谷》为《呼啸山庄》以佛之名熬毒鸡汤版——该书与《呼啸山庄》一样,“全员恶人”,但在体现“恶“这一块,《夏摩山谷》简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夏摩山谷》讲述了三对“非主流”情侣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他们追寻真谛、参悟真我的过程。

故事起源于女主A。A是个被男同性恋领养的亚洲女孩,小时候跟随养父云游四海,长大后沿袭了养父的浪漫主义,开始搞艺术。一开始是想通过艺术表达来追寻和探索人生的本质与意义,未果,又闪婚,想通过改变身份和立场的方式得到答案,又未果,于是抛夫弃子四处游荡,还发展出一位情人B。

B与A相识于一段异国旅行当中。B是个双性恋,童年时经历了爹外遇和妈自杀,长大后娶了个貌美如花却肤浅粗鄙的花瓶老婆,至死的一刻都过得像一坨屎。A被他认作人生中唯一的光,尽管A比他大13岁,二人相遇时A还有家室。A与B保持了多年的地下情人关系,最后B决定“效仿”A抛妻弃子与A双宿双飞,结果出师未接,惨死于高铁事故。

本文的故事发生之时,A正坐在飞往不丹的航班上。而引发她想去不丹旅行这个想法的,是A无意中捡到的C写的小说。

C是个落毛凤凰,原生家庭同样是一坨屎,破产后爹跑路了,妈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彻底摆烂,从小没人疼没人爱。因为父爱长久的缺失,成年后的C热衷于当小三,天真且偏执,总是要求对方给予她无私的爱。后来凭借怀孕狠狠讹了不负责任的情郎一笔巨款,之后抛弃老妈,远遁他乡。

机缘巧合之下,C与一位来自夏摩山谷的高僧结识,后经高僧的提点和教化,决定去到高僧所在的寺庙学习佛法。旅居夏摩山谷时,她看到了几张黑白照片,于是决定以这些照片中出镜的人物为角色,写一篇关于佛、关于理、关于爱、关于轮回、关于生命真相的文章。

文章的主角是D和E。D是喜马拉雅本地人,因故被家人送走;E是出生在欧洲的亚裔,独生子。D是个带有玄学色彩的人,可以感知未来;E是除高僧外唯一高度开悟佛性的人。D有个私生女,女儿从不知道生父是谁,也从未见过生父;E结过一次婚,妻子意外离世后他也开启四处流浪的生活,直到母亲去世都没再回过家。E与D相遇了三次,第三次,E带着D徒步去神山朝圣。二人彼此相爱,E却以一个神扯淡的理由拒绝了D想要长相思守的请求——至于是何种理由我们稍后再说——E走后,D带着女儿F同样四处云游,在F10岁的时候,D由于祈盼内心的苦楚得到拯救,经高僧指点,去到遥远的夏摩山谷跟随上师修学。将F留在孤儿院里,一辈子再未回来过。

这便是整本书的内容大概。

说实话,我是带着“地铁手机老人”同款表情看完的这本书。毫不夸张地讲,这书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让我萌生想要破口大骂的想法。A有着完满的家庭,生活富裕,儿女双全,丈夫体贴。她却始终内心空虚,又不能具象这“空虚”因何而起,作妖程度堪比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个妻子,她背叛了丈夫;作为一个母亲,她抛弃了她的孩子。最后A历经坎坷,终于在圣湖边寻求到了灵魂的宁静,但我完全无法与她共情。在我看来,A是“献祭”了至亲至爱之人才获得了圆满,她的家人替她负重前行,而她却从未肩负起她本应负的责任。她的求寻之路上写满了“自私”和“自我”二字。

我同样无法共情B。B步入婚姻殿堂的原因仅仅只是“等不起A了”。B会毫不留情地批判自己的妻子是个浅薄低俗之人,却称赞A“在所有女人中,我只喜欢你的肉体”。B对亲生骨肉也同样没有耐心。B认为是婚姻将他掷入泥潭之中,但忘了他本可以有无数方法避免困境发生:比如克服万难、坚守对A的感情和等待;比如坚决不与看不上眼的女人结婚;比如在孩子的去留问题上坚决不妥协。而B却在这些本该坚定态度的问题上屡屡溜肩膀,最后却将责任推给他人。B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的丑态暴露无遗。

好在B的结局令我欣慰。对家庭不忠诚之人——借用马兆马主任的一句口头禅——“都得死”。

再来说说ED两口子。

E拒绝D时给出的理由是:我不想看你成为平庸而幸福的女子,这样的人生如同一个泡沫很快就破灭。让我们为其他人,为更多的人活着。利用此生短暂而无常的肉身,充分而精进地修行,不要再浪费时间。(书中原话)

我去他妈的。

也许D作为少数民族,对待婚恋的态度会与一般人有所不同,但我相信即便是再大的不同,也不会大到认为“我们虽然彼此相爱,但打死我也不想和你在一起,这是为了你着想”这句话有道理的地步!古诗词曰的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不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朕与她死生不复相见”!

因此当我读到这句鬼扯的理由时,我简直想穿过薄薄的纸张进入到故事中去,抡圆了扇E一个嘴巴,指着他的鼻子说:这种PUA的话你也敢说?再抡圆了扇D一个嘴巴,指着她的鼻子:这种PUA的话你也能信?

书读到这里,我已经完全彻底地陷入了无语当中。我不由得开始怀疑本书作者的三观是不是出了一些问题。而当我百度完作者“庆山”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庆山”原来就是“安妮宝贝”啊。

难怪。

安妮宝贝的作品口碑一直都很两极分化,而我个人对于《夏摩山谷》这本书,铁定是要站在“贬”的一方了。这本书中绝大多数角色的设定都让我无法接受,不仅只对上述几位主角,对一些配角也接受无能:

比如逼死妻子、“流放”儿子的B的爸爸、家暴且破产后跑路的C的爸爸、前来祈福却和向导珠胎暗结、不想结婚也不想打掉孩子,所以生产后将孩子送到生父身边,自己则继续逍遥自由的日本女人…

对于书中众角色做出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安妮宝贝用一句佛味十足的话作以解释:

“这一世的安排便是如此。”

网络上说安妮宝贝信佛,所以《夏摩山谷》中常常出现一些佛界晦涩难懂的词汇,用以解释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安妮宝贝将“希望维系一段关系”的行为一律视作“执念”——无论这段关系是幼儿对双亲的渴求,还是怀春之人对爱人的眷恋——她将“执念”一律视作错误。在本书中,爱从个体对于个体的行为被抬升到个体对于全体的高度,文中不止一次出现诸如“爱一个人的爱应该与爱天下万物的爱是没有区别的”此类对于爱的诠释。但同时文中又大量出现“抛弃”的桥段。

殊不知,人与人之间、人与这世间万物之间一旦建立了爱,就会产生永恒的羁绊,爱就像游走在羁绊之中、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传递的能量,而维系羁绊羁绊的是一种名为“责任”的东西,它与爱并蒂而发,是附加于爱的、利他的职责。我们爱护他人,所以我们对他人负责;我们对他人负责,所以我们爱护他人。“爱”与“负责”是等式两端可以互换的值。而文中的角色们却一边侃侃而谈“大爱渡人”“大爱救世”,收留孤儿、布施他人、救治穷苦百姓,一边却抛弃或离开那些本该好好陪伴和照顾的人,还要以“宿命论”或“脱离轮回之苦”这种高深莫测的论言对其进行洗脑,“又当又立”四个字简直昭然若揭。

一向都说作品最能暴露三观。安妮宝贝花费大量笔墨,将佛理歪曲成了为世间所不容的行为洗白的说辞,给所有想着逃避责任的缩头乌龟提供了一个言之不惭的理由。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在向众人授业解惑,我更认为这种行为是在亵渎信仰。

这世上有无数种信仰。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坚信,没有哪种信仰会认同抛弃骨肉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是思想澄净心怀大爱的行为,也不会有哪种信仰在得知信者做出抛夫弃子和漠视亲眷的行为后听之任之,因为无论何种信仰均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之中,而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他们比畜生更懂“责任”二字的含义!

我真是十分想将这本《夏摩山谷》送去扎什伦布寺或是大昭寺,送给活佛和高僧们读上一读,听听他们对本书对于佛理佛法的诠释和运用方式有何感想。

大概会听到一句“阿弥陀佛,佛是说了,但佛没这么说”吧。

后记:忘记说了,全书只有C的结局是正常的。遇到了心灵伴侣,知己知彼,不计前嫌,远离尘嚣,携手白头。虽然历经苦痛,但最终被治愈了;做过错事,但索性回归了正途;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纯洁无私“的爱。还能在这部三观崩坏的作品中给读者留上一丝慰藉,真是谢谢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