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共情的力量》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6-14 08:26:4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共情的力量》读书笔记

并相应的做出回应的能力
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

很早之前买的这本《共情的力量》,一直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便是当初自己狭隘的心理在作祟——“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共情的力量

亚瑟·乔拉米卡利

前段时间受一位长辈邀请去听了一堂关于婚姻的讲座,又和朋友一起参加了女性心理沙龙活动,越来越感受到内在力量的强大,心血来潮,便翻开了这本书。

这两年看的最多的就是心理哲学相关的书籍,因为兴致所在,也因为其超强的实用性。读得多了,便发现很多书都有其共通之处,只是撰写的角度不同而已。

内容简介

1

《共情的力量》是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在经历了弟弟自杀身亡这一痛彻心扉的悲剧后,经过长久的自省、医学实践和人性沉思后写出的实用指南。

2

作者拒绝传统心理学上给人贴标签的行为,认为通过共情,可以帮助人们找回力量,度过悲伤、无助、迷茫和绝望。

3

在书中,作者通过分享他身边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共情的力量,共情与同情的不同,如何做到共情,如何运用共情创造持久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避免共情阴暗面对生活的糟糕影响。

共情与同情

“共情与同情”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书中有个故事记忆深刻:露丝因为癌症而不得已坐上轮椅,当她去康复中心的治疗泳池里游泳时,一位妇女从更衣室走出来,向露丝伸出手,露丝以为是要友善的握手,结果妇女却用双手抓住露丝的手,闭上眼睛,开始祈祷,祈祷神明把诅咒从露丝身上赶走,然后,她一脸虔诚的走了,独留露丝无言以对。


同情是站在痛苦之外安慰受苦的人,它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共情是不带固有认知和偏见的准确理解他人 ,并在细微之处维护他人尊严。


共情,不似同情,犹如油和水的混合,虽同在一处,却泾渭分明;也不像咖啡加牛奶,彻底融为一体,失去了各自本味;它更像天空和海洋,在远处相融一线,在近处遥相呼应,却懂彼此的深邃广博。

其实我们每个人需要的永远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不动声色的体贴和善良。

为什么要共情

人只有在感受到被爱时,才能获得归属感,在被爱中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在被爱中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而共情恰恰是通往爱和宽恕的道路。

教育中的共情

在与孩子相处中,我们时常发现讲道理没用,但是当我们共情的表达时,孩子会感受到爱,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律,也越来越勇敢。

这就是常说的“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嘴上功夫,而是要蹲下身来,站在他们的高度和角度去看世界”。

亲密关系中的共情

在亲密关系中,共情可以帮助我们触摸到彼此的灵魂,把我们从表层链接带入到对一个人的完全接纳,从而产生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

共情促进自我成长

当我们被共情的对待时,我们更能接受自己身上那些灰暗的部分,允许自己出错,允许所有的事与愿违,原谅自己的迟钝和平庸,带着遗憾拼命绽放,与自己和解,悦纳自己。

共情使我们能更理性的评估自己的优缺点,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以为是,从而实现自我改变和成长。

共情给予他人力量

当我们共情他人时,我们可以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聆听他人灵魂深处的喃喃私语,并通过恰如其分的行为给予他人一丝微光与希望。

此外,共情可以让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并找到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人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共情是一种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它闪闪发光,温暖别人,也照亮自己,它是一种让人相处起来觉得很舒服的体贴。

如何做到共情

高敏感的人是共情的天之骄子


众所周知,高敏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纠结、焦虑、自卑自苦,然而世间万物皆两面,换个角度来看,高敏感能让我们深入感知细节,从而引发思考和自省,窥见真相,见微知著,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

比如,细腻多思的林黛玉能敏锐的感受人情冷暖,看透人心(可以高敏感,但别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高敏感其实是一项与生俱来的天赋,而非要扼杀的心理疾病。

诚然过度敏感的确会引发心理问题,但是既然“我们无法阻止海浪,那我们就学会驾驭海浪”,与其费尽心思的拔除敏感,不如坦然的自我接纳,正确认识它,理解它,感受它,修正它,使自己拥有恰如其分的敏感。

普通人亦可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共情能力

常言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然而这本书却通过无数案例,向我们证明共情可以让我们心灵相通,一起感受潮起潮落。


01

提高认知

一切痛苦来源于认知维度太低。认知不同,理解不同,格局不同,行为不同,人生亦不同。提高认知,才能拥有高能量,才能真正做到生而热烈、藏而不漏,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当我们的能量越来越高时,就会理解每一个人,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大家认知不同,从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已。

内心越丰盈的人越会理解人,心态越平静的人越懂得尊重人,而这都是共情的基础。

要做到共情,首先要提高认知。从而才能理解、接纳、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才能尊重并善待每个生命。


02

学会倾听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句话:“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所以共情始于倾听。


倾听中不预判别人想法: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固有认知,来推测事情的变化和他人的想法。例如:“按照他一贯的作风,他接下来肯定会这么做”“等一下肯定是这样的,我早就知道了”……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相,而是自己的推演,并且会非常相信自己的结论,但是这种偏见和认知定势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第一次踏入的你已经和第二次踏入的你不一样了,所以别人当下怎么想的,只有别人自己知道。我们不要依靠过往的印象,来预判他人的行为,用过去的眼光来看现在的人,有失偏颇。(这与非暴力沟通中的讲述如出一辙)

图片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生活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

抛开先入为主的偏见,放下自身利益去倾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人,当下的人就是全新的人,当下的事儿就是特例。清空自己,以对方为中心,全神贯注的用耳去听,用眼观察神态,用心揣摩话语,用脑分析对方的情绪和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03

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在故事没有充分展开前,不要轻易的下定论,我们可以通过合适的追问,来了解事情的全貌,从而让自己更准确的理解他人。

04

使用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你今天上学迟到是因为又起床晚了吗?

开放性问题:你今天上学迟到,是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图片
封闭式问题会带来一场权力的游戏,回答问题的人就会去琢磨是反驳这个问题自带的答案还是选择顺从性的答复,不论哪种,都会导致沟通难有进展。

当我们想从他人那里了解到事实并且真心对他的看法感兴趣时,开放性问题便能创造出安全感。从而使他人更愿意充分的表达想法,帮助我们看到事情的全貌。

05

放缓节奏

当我们已经充分的理解了他人,对他人情绪感同身受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节奏放缓,从他人情绪中退出,带着这份体验回归理性,以免思维被情绪裹挟,而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06

思考评估

在充分理解别人后,知道了他人的目标、动机、意愿、恐惧、梦想和渴望等所有信息之后,通过思考分析,理性推断出对方的观点、过往、品行和动机等,从而挖掘对方有此言行的底层原因。

07

通过行为表达共情

诚实 ✦

作者写道:“诚实是共情的血液,也是维持它呼吸的氧气。如果没有了诚实,那共情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能对他人真实相待,那我们跟他人的关联怎么能有意义呢?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真诚,那我们怎么能反过来要求他人对我们真诚呢?”

相对于跟别人说谎,人们从骨子里更习惯于对自己说谎,因为我们有时不敢也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费奥尔多

诚实:清楚的看待自己,准确的理解他人


清楚看待自己:

请每天问问自己:我在隐瞒什么?如果把我的想法和情绪全部公开,会发生什么?我在害怕什么?我能承受做到诚实的后果吗?

准确的理解他人:

在共情中,如果察觉到自己没能理解他人或者没有能力给出答案或者解决方案时,请诚实的表达出来,而非口头上的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

谦逊 ✦

谦逊:既知道自己是谁,又知道自己不是谁。


佛陀

要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开悟了,除了你,他们都是你的老师,每个人都在做着正确的事情来帮助你学习,耐心完善,智慧完善,慈悲。

发自内心的谦逊平和低调才能杜绝我们好为人师的冲动,才能让我们在共情中放下自己的偏见和理论,剔除自我中心,用他人视角看问题。

接纳✦

接纳: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但是,这都没关系

我们只有在接纳自己是不完整的这个事实之后才能变得完整


莱布拉比

接纳的三个阶段:接纳自己的复杂和矛盾,接纳他人的复杂和矛盾,接纳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那些矛盾和复杂。

学会接纳自己:

首先改变思维模式——不用去害怕或者掩饰自己内心的伤害、疼痛、悲伤、未被满足的渴求、痛苦的失望等(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在思考,在感受,在行动,在做出反应,那么我们就会相互碰撞受伤。)

其次,学会如何利用痛苦来成长和改变,在每一次遭遇痛苦和失望时,都问一下自己,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学到什么?我下一次可以怎样来处理这个局面?在反思中变成一个更强大,更接纳,更宽容和更有爱的人,

往往在我们接纳自己没那么好时,内在的坚冰逐渐融化,并不需要意愿或者要求,我们就会开始改变。

学会接纳他人、人际关系中的矛盾:

独处的能力是我们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必要条件,我们学会了如何舒服的跟自己独处,我们才能舒服的跟他人共处,最终做到能够全身心的拥抱人际关系中注定会出现的喜悦和痛苦。


宽容✦

宽容:透过表层深度理解人性

尽量避免批评和奚落别人,同时宽容亦要有原则,尊重边界。


信念✦

信念:坚信人们心中基本的善良,坚信世界的美好,坚信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心。

希望✦

希望并不是相信所有的事情都会好转,而是始终相信即使在事情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会以某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

宽恕✦

原谅自己就原谅了整个世界。痛苦已经发生,要做的便是避免这种痛苦再次发生,所以我们要学会反思,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要尽力补偿,更重要的是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尊重✦

尊重生活永恒变化的本性,不要用“总是”来定义任何人,我们能对他人造成的最大伤害之一就是认为个性永不变。同时,我们表达不同见解或者批评的方式也应该传达出对别人的尊重。

感恩 ✦

关于感恩,作者说:我们要学会慢下来,战或逃的应激反应之所以被我们发扬光大,不是因为我们反应太慢,而是反应太快了。我们其实不需要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给出反应。有句话说得挺在理:“那些能触发你情绪的人,也掌握了控制你的力量。”

如果我们不能把生命看作一个过程、一系列的事件、一项进展中的工作——我们就很难感觉到感恩。


感恩并不会出现在我们按照完美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时,而是出现在我们花点时间来看到我们缓慢但稳定的收获时。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能看到不一样的面向。当我们选择用感恩的心态、感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就能看到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值得感恩的点。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恩我们所拥有的,很多欲望和冲动也会慢慢冲淡。慢一点、停下来,好好感受和观察围绕着我们的人事物,仔细感受,就会发现,值得感恩的有很多,我们拥有的已经足够。

感恩不能只放在心里,而要表达出来。


共情:亲密关系的柔化剂

亲密关系阶段一——理想化


初识阶段的人们痴迷颠倒的坠入爱河,被爱蒙蔽了双眼,用各种变形的方式看待生活。有人说世界上只存在一种正常的精神病人,那就是坠入爱河的人。

亲密关系阶段二——两极化

当激情褪去,当拿掉滤镜,对方和自己的真实的样子暴露出来时,便会出现下列情况:

1、完美人设崩塌:把缺点无限放大,掩盖掉之前所有的优点;

2、非黑即白:要么同意我的要求,要么不爱我。

此时我们会很失望,如果我们仍按照理想化的样子来看待自己、去要求对方,内心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


作者说:“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想象中被歪曲了的对方图像。我们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恋爱关系中了解对方的真正本质,并学着去看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


我们必须也肯定会认识到人不会一成不变,每个人都会发生变化,也必须接受不存在完美的人这一道理。

要想走出两极化阶段,首先就是要直面自己的缺陷,真诚坦然的表达自己,去拥抱那些我们自己都恨不得马上想要切除或者忽略的部分,然后再用行动去改变,当我们接受自己有待进步这一理念时,我们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

其实无论跟谁相处,都会出现问题和矛盾,而这些只是用来提醒我们要慢下来多加注意,而不是告诉我们需要放弃,从头再来,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密关系阶段三——整合

关系的最高阶段,我们需要用更高的思维,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看待我们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盯着一两件事情,盯着某一个缺点。

我们会通过坦诚的互动、符合现实的预期和彼此独特性的真心尊重,来努力促进彼此的成长,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会把自己理想化阶段的一些要求强迫给对方。

理想化、两极化、整合这三个阶段不仅存在亲密关系中,对于亲子关系等其他近距离的人际关系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何避免共情阴暗面

凡事都有两面性,共情也不例外。借助共情的力量,来伤害他人,满足自我利益,这便是共情的阴暗面。这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老年人遇到的保健品骗局、传销、PUA、洗脑……我们该如何辨别呢?

1

分辨真正的共情or有目的的共情:思考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2

了解自己的渴求:

渴望暴露了生活缺失的部分,也让自己更容易受到共情阴暗面的伤害,当我们熟悉自己的欲望时,就会保持理智,从而杜绝共情的陷阱。

3

当心突兀的接近:

真正长远的关系都需要时间来逐步建立信任,如果你感觉到被人催促了,那一定要坚定的维护好自己的边界。

4

小心过冷或过热两个极端

5

远离总是责怪他人的人:

责怪他人是因为自己缺乏安全感,喜欢责怪他人的人也吸引同一类人

6

警惕别人为了他们的目的煽动你的情绪

7

留意持续性不一致的言行

8

共情不是善良的同义词

人生路漫漫,愿我们都心存正念,学会共情,让所有的关系都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