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读书笔记
《开窍》是所长林超写的一本有趣的书:他运用了15个学科里的100个知识点,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告诉我们,你看不懂的世界,背后都是原理,同时给大家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去打开生活和工作中的那道“暗门”,第一遍读得还很浅,仅对一些内容谈谈个人的收获和介绍一些有趣的现象和粗浅的理解:
从熵开始,书中提到热力学认为:生命就是对抗熵增
“熵”无处不在。熵原本是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其物理意义是体系内部分子热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我们只要有个初步的认识,熵越大,越混乱,熵越小越有序,熵的本质就是,混乱是常态,有序需要可以营造,因此,想要变得自律,就要逆着熵增做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在挺直状态下更集中精神,反之越放松越没法集中精神。
因此,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如果长期坚持进行正确的感知和正确的选择,可以让自己或做的事情变得更加有序,人也变得自律。“吾日三省吾身”正式这个道理。
这篇章,还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让我比较有触动:
耗散结构,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人体每天进行新陈代谢,一方面不断给自己输入能量、信息和物质,另一方面不断地把身体产生的废弃物(可以理解为熵)排除体外,还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体,一直在变,却又一直保持平衡:
人类大脑中的海马体每天都会生出大约700个神经元,人体的皮肤每28天更新一次,人体内的红细胞每隔4个月更新一次,肝脏每5个月更新一次,骨骼大概7年更新一次,也就是说7年人体大部分的细胞就会全部换过一遍,从细胞层面上来理解,其实你已不是原来的你,因此从生物学上来讲人是可以彻底重塑自我的,时间大概是4-7年。
所以,我理解,从生物学上讲,如果我想要在未来4-7年变成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自己”,从此刻,我需要做一些规划且行动并长期坚持:比如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坚持早睡(当然每个人的早睡定义不一样),坚持做什么样的运动,精神层面我要多一项技能,比如具备一定的销售技能,那就要有一个学习计划,比如从看销售的书起,并且要求自己一个月一定要看多少本书,再制定如何去实践等等,当然得真的实践;中间有个环节很重要,就是多关注自己有没有做到,而不要过分在意结果。
书中有句话我印象深刻:管吃不管拉,管睡不管醒,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解释就是如果你的因都是对的,那么得到好的结果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在我们人生中,构建耗散结构就是个不断承担更多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逆人性且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我们要利用耗散结构重塑自我,就要不断对抗熵增,避免成为一个封闭系统,而非耗散结构(如下图),同时改变耗散结构的输入:
但要把这些事情做到,其实充满了困难,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书中又提到了怎么把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做成的方法——把它拆成很小的一件又一件简单可执行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去做,所以书中提到了:
知行合一的技术,书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方法论,学会了就会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行胜于言,行剩余断:我理解就是少动嘴,不要只是想想,停留在风口思维即耐心等待风口(机会)来,这里并不是说分析判断这些不重要,而是在当下背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行动、搬砖,这些“做”远比想正确的方向来得更重要。
2.掌握工程学的精髓:工程分解结构,即具备分解思维后,万物皆可分解:书中举例,造火箭很难,但它也是由N个部分逐一构建起来的。只要找到每个部分,逐一搞定,一定能造出来。
3. 聚焦思维:有了分解后,就需要聚焦,以火箭为例,还是选择其中的一项聚焦进行解决,又从这一项进行分解在聚焦直到找到上手的东西抓住,你要造的不是一个大的火箭,而永远是它的某一个零件。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理解了万事开头难得道理。
万事开头虽难,一定要层层分解,分解到能够当下就去执行,然后才会有可能完成这项大的目标。
4.学会量化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长城有多重,其实也是一个分解和量化相结合的案例,先分解长城有多长,然后就是推演分解所有变量,找到最容易的变量,最后通过简单的四则运算把它计算出来。
回到自己的工作中想想也是如此,比如能否收购一块二手地,首先就是分解成几个重要的模块:
1.风控模块是怎样的
2.产品模块:市场定位是怎样的,什么产品匹配,大的量价关系是什么
3.建造模块、成本模块是怎样的
4.财务模块:结合2和3大概是什么水平
从这几大模块出发判断,然后才是聚焦各模块更具体的问题,比如风控模块,首先判断是否有无法处理的风险,如果有,比如污染等,那可能是无法用资金来解决,可能在当下情况下就得放弃,如果没有重大风险下,其它有哪些风险,比如客户风险,收购后,怎么跟已售客户谈换品牌换物业,代价是什么,能否承受的分析等等;而产品模块:客户描摹是哪些客户,定位哪些面积段,匹配到哪个具体的面积,95㎡还是90㎡,具备什么功能;售价、成本敏感性分析等;所以我觉得只要运用这些工程类分解、聚焦的思维,就能解决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一点上值得反复思考和实践。
当然,书中还提到我们用得比较多的管理工具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是将工程分解结构和量化思维以及时间等有机结合的很好的工具。
在这些方法和思维中,还提到一个工具——列清单,这样能让我们行事处处有章循,列清单的好处:
1.展现优先级
2.让人专注
3.利于推敲
4.节省脑资源
我个人还觉得有个好处:不会漏事情。
书中的一篇内容,也让自己很受触动——人人都需要营销
正好,最近一位大学同学也老跟我提营销,她觉得人人都需要做个营销人,因为门槛低,但天花板高。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扫盲营销的概念,营销学是一门庞杂的应用科学,我第一次了解到营销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传播学、修辞学、符号学、心理学、网络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论等学科。
商业的世界就是由生产和营销构成,这句话可见营销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了解营销学首先要知道需求匹配度,找到被人拒绝背后的原因,而了解需求匹配度,而我们首先得了解什么是需求,在产品设计领域,需求被分为痛点需求和爽点需求,痛点,其实是恐惧,是人类行动最主要的动力,恐惧感可以瞬间劫持人的大脑,让我们进入本能行动模式,当人进入恐惧状态后,就会尽一切可能拜托这种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书中举例,比如课外辅导,就常常和孩子的前途挂钩,就让家长觉得如果我不让孩子参加,就是我的错,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都愿意为此掏钱。这就是痛点。而爽点,比如想打一盘游戏或者刷刷剧,会让我们感觉愉快,但是不会像痛点需求那样带来强大的动力。
因此,在营销的世界里,让你营销的对象产生痛点需求,才是销售的发力点,想到我们自己的行业,如卖房来说,在一个特定空间里,让客户产生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恐惧往往能让客户快速掏钱包。
另外,提到的定位理论,也让自己未来在工作中有了更明确的四步方法:
第一步,看清竞争对手是谁,他们提供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很强的区域,找到一个相对空白且自身有优势的差异化定位。
第三步,围绕这个定位打造一系列的支撑点。
第四步,重复再重复,不断向受众呈现第三步打造的那些支撑点。
这个方法论,未来对我是否可以在黄色板块里找到投资机会,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方法。
该篇章还有一个理念——品牌本质上是一种心里符号,而跟用户达成共鸣,让他们愿意用你来代表自己,才是营销的最高境界。
从图上可以看出,营销从第二层开始,就会让用户有很多感性层面的思考和认知,到了最顶层,也就是形成品牌共鸣金字塔。书中提到了一些奢侈品牌,就是形成了品牌共鸣,让用户无法拒绝。也提到了普通的运动品牌lululemon,都是达到了品牌共鸣。
我网上搜了些lululemon介绍,首先它是个运动品牌,但它如何能区别于NIKE等已有的知名品牌成功呢,它也顺应了营销学的关键点:
1.区别于竞争对手,找到市场相对的空白点,用瑜伽运动做为突破点,同时顺应女性意识觉醒的大时代背景,引领了女性对瑜伽这项运动的热爱,这样又增加了对相应品牌服饰的需求。
2.每周上新,撞款率较低,同时控制黄金尺寸的量,因此只要看到喜欢的款式,就会产生不买就买不到的恐惧心理(点燃需求),大大的刺激了消费。
3.当然还有它的社群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粉丝粘性,由其让当下的白领女性及其认可。
可能回到我们自己的工作,未来如何让我们的产品让用户实现品牌共鸣,愿意买单同时还愿意让更多他认为和他同类的人都来买单是可以发力去思考的原点,也是目标。
以上是一些书中提到的部分内容以及个人感触比较深的体会,目前都还停留在道理和思维上,也要求自己努力的动起来,运用起来,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身体,也不断打开生活和工作上的那道有潜力的“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