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周完成了《南北战争三百年》的阅读,恰逢内蒙正在举行赛马比赛。看着视频里,七八岁的小朋友就被父兄扶上马背,一骑绝尘,在天寒地冻的北国风光里,真切的领略到了热血沸腾的意思。
坚持翻开这本书呢,确实有些情结在的。一是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没攻克,引以为恨。二是成年后看《世说新语》,更加困惑难解。三是头段时间看封神榜榜。有人提出,哪都挺好看的,就是马镫出现得太早了。也让我很好奇。所以感谢读书群的小朋友给机会。也算小小的圆满了一下。
这本书共三篇。上篇讲战术,其中用五章讲骑兵,一章讲步兵。奇兵辅助奇袭,步兵平推杀敌。很精彩。中篇讲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其中两章讲南征,两章讲北伐。下篇讲文化对战争的影响。其中三章用来讲北方拓拔氏族的汉化进程,最后两章用来讲南方的货币与文化。围绕中国4—6世纪“战争”这个话题来排篇布局,也确实很圆满。
言归正传。我的分享也分三部分吧。
一 历史观
很开心,李硕帮我重新梳理了魏晋南北朝这段乱糟糟的历史。
中篇择取的四场大的战役,分别是:
开始的晋灭吴,一统天下。是两晋南北朝的开始。也是本书叙事的开始。
最后的隋灭陈,一统天下,结束两晋南北朝这段大乱世。也是本书叙事的结束。
中间两次相对像样的北伐。一是辛辛苦苦的桓温灭成汉、伐前燕,一度克复洛阳。奈何瑟缩在江南的士族大夫们舒服惯了,根本就不想回家。气的桓温要单干。搁谁不气是吧。
一是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刘裕,他凭一己之力灭了六个帝王,是个狠人。刘裕北伐比桓温成功多了。李硕还有一本《楼船铁马刘寄奴》,我还没来得及看呢。微信读书里没有,只能安排纸质书了。
还有就是这段历史真的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高度浓缩版。妥妥的篡权参考书。你方唱罢我登场。
整体的换天有魏代汉,晋代魏。
部分换天有,南边的东晋—宋—齐—梁—陈,朝代更替越来越快,政权维持越来越短。
北方也很热闹。民族多,又多彪悍。整个就是丛林原则在政体上的体现。若不是期间前秦和北魏的短暂的还统一了一下下,还给出那么点分分合合的意思。这段乱糟糟的历史就更没个概括了。
上一幕这么热闹的还是春秋。都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以前读历史时,还觉得哪有人惧呀,春秋之后是啥,是战国啊。乱得更起劲了是吧。直到大汉君主实现集权了,才把老孔的儒家抬出来,之后的乱臣才开始惧惧吧。
下一幕是五代十国。也是一段之前一提起就蒙圈的历史。这会儿胆也肥了,得空可以看看了。
宁为治世犬,不为乱世人。谁不想和平一统呢。以史为鉴,不知乱,焉知治。
二地理观
这段历史以大致秦岭淮河为线,划分南北。所谓南征北伐,都是针对这一地理天然屏障展开的。
我初中的地理老师年轻且温柔。是我同桌的亲姨。我借了很多光,反而没怎么学好。这么说,妥妥是甩锅欺负人家老实人哈。就是我初中地理没学好。小镇做题家,也没机会行万里路。所以一直地理盲。
直到来京后,何川老师爱讲军事案例,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看地图。据说阴郁寡言的林彪,就非常爱看地图。军事将领嘛,天时地利人和都是要考虑到的。人和变数太大。相对地理,只受天时影响,相对还好把握一些。也更容易被战争的成败简单归因。天命和人事,还是天命背锅容易些啊。
很喜欢李硕通过军事讲地理。铁锁沉江。楼船夜渡。一下子就明白了守江必守淮的原理。黄河,淮河,长江,虽是南北屏障,三四百年未得消停,可怜焦土。
三文化观
下编的前三章探讨北魏政权的战备形态与对南战争特点,主要研究北魏从占领中原到迁都洛阳之后政权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南作战方式的不同。
在拓跋珪到拓跋焘时期,北魏政权还保留着草原民族的诸多特点。献文帝拓跋弘时期,北魏已逐渐适应了对中原的统治。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北魏政权已经深度中原化。
不知道为什么。拓跋氏的中原化。让我想起来父母爱情。江亚菲总结江德福和安洁。英雄美人的结合。曾经的娇小姐越来越朴实无华。曾经的英雄反而越活越精致。他们从吸引结合,慢慢靠近,互相学习,竟不是什么时候擦肩而过的。
拓跋氏的汉化太过彻底了。我真的不喜欢全盘汉化。就像我同样也不喜欢全盘西化。我觉得走适合自己的路挺好。选择性吸收嘛。世界那么大。只捡喜欢的地界逗留多好。
拓跋氏汉化学习融合的过程太过激荡。其实整个南北朝不只是多民族的军事碰撞,更是文化碰撞。有羡慕,有学习,也有强取豪夺。同样中原向少数民族也没少学习。比如骑射。还有血腥和暴力的丛林法则。不管怎样。民族融合为中原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没有这个融合,中原自己也未必就会更好。晋开国时的八王之乱。才是乱世的真正肇因。所以也别全赖人家五胡乱华啊。
李硕还提及一个货币财政话题。打仗就是打钱嘛。筹措军费的压力,促使南方商品和货币经济畸形发展。南朝政权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筹措军费,但也进行了对社会经济的多次洗劫,使得南方社会经济难以实现良性发展。妥妥的兰小欢《置身事内》的南北朝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