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曾国藩》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1-05 08:35:5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唐浩明的作品。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曾国藩生前毁之誉之者都大有人在,其盖棺后的一百多年间,民间和历史界对其评价也多有起伏反复。

唐浩明先生1000多页的巨著《曾国藩》虽属小说,但他研究曾国藩多年,即便有所渲染,也是大体符合史实,从而让人带着趣味,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审视这个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人物。

作者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评价,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01

血祭、野焚、黑雨

第一部《血祭》

以1852年43岁的曾国藩在赴任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得母讣闻,回籍奔丧始。

至1857年,因为多方掣肘,其所创立的湘勇在江西陷入困局之际,其父去世,再次回籍奔丧终。

这段时期的曾国藩由书生而至统帅,因为性格的刚强,与腐败横行的地方官场冲突严重,从而节节受阻,处处碰壁,又加上被人弹劾而心生倦意,在江西战局陷入困局之时,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于是撒手军务,回家奔丧。

第二部《野焚》

以1858年再次出山始,至1864年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终。

在家守制的一年中,经过读书、沉淀和思考后,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陷,于是改变行事方式,从而使得境况大为好转,终于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部《黑雨》

以1864年开始裁撤湘军开始,至1872年曾国藩去世全书结尾。

因为湘军的裁撤而使得朝廷得以安心,被加以无上的荣誉,但因天津教案的处理不当而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从而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

02

相人、知人、用人

近代和现代在中国政坛上游走的人,无不佩服曾国藩相人的本领。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这是左宗棠和他交往数十年后,对曾国藩最高的评价。

曾国藩在晚年对自己一生做了反省,意识到自己长处在于相人,把识人用人作为人生中最大的本领。

能做到相人,就要先知己。

曾国藩经历几十年的熔炼,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学识、诗文、官场的本领都逊色于人,对于打仗、洋务更是一窍不通。

他每次打仗都远离战场,让手下的将领充分发挥。

他知道自己成功,一靠自己对皇帝忠诚,二靠别人鼎立的辅助。

曾国藩对读书人有深刻的认识,对于科举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他不是读死书的人,能掌握读书人的心理,在组建湘勇时就立下用文人来当军队领袖的方向,使得湘军中高层将领有远见、有才能,最典型的是水师头领彭玉麟,既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文人,又是嫉恶如仇、有情有义的将帅。

他身边许多幕僚出身卑微,大多是在毛遂自荐时被他相中,许多人年纪轻轻,而他都以礼相待,平等相见。

他在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时,许多方略、计谋都来源于普通的幕僚。在屡次官场上险象环生时,这些门客出谋划策,渡他于危难之中。

培养人才是曾国藩终身在做的事情,他尽力给有才能人足够的舞台。

最典型是他得意的门生---李鸿章,二十多岁由其父在京城带着,拜曾国藩为师。他一眼就认为李鸿章是可塑之才,虽然在江西,湘军最危难时,李鸿章和他产生了矛盾,出走回乡。

但他并不在意,在上海被太平军包围时,力荐李鸿章组建淮军,并亲自送李去上海剿太平军,临走告诫李充分利用洋人势力。

后来,淮军帮助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捻军,成为清朝最强的军队。清朝借李鸿章之手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也使曾国藩晚年在朝廷名声还能立足。

曾国藩在临死前和李鸿章一段长谈十分精辟,在谈话中对当时的时局做了点评,同时对天下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评论。
     

03

立功、立德、立言

曾国藩儒生半世,但带兵伊始,便大开杀戒,以至于被说成“杀人如剃头”。从此,“曾剃头”的名号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作为理学大师,他对太平天国的檄文里打出维护传统的旗帜,但他又不一味沉湎于义理考据之中,而注重经世之学,也成为实践“革新自强”的第一人。

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

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

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

他是一个识时务者,但又背负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在今日统称‘洋务派’的人中,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心中又眷恋着旧文化。

他第一次看到西洋千里镜,惊羡之余,联想到的是如何“超凡入圣”的进德之功。

一面开风气之先,一面又恪守着士大夫的传统情感,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从传统方面来看,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天下,曾国藩都堪称楷模。

另外,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以至于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曾国藩成为中国历史上能同时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三不朽”事业的少数人之一。

毛泽东认为曾国藩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不仅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响社会。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对待历史,比较客观理智的方式是:不能超越历史去臧否人物,要把人物放在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下来衡量。

也许,曾国藩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做到了最好。当然,不是说曾国藩没有缺点,比如他有些优柔寡断、过于守旧等。

我们不能苛求他所具有的缺点,责备求全地要求他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身上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

借小说中曾国藩评价王夫之的话:“船山之学确实宏深精至,但有时则嫌偏刻。比如对人的评价,求全责备的多,宽容体谅的少。若让船山处置国事,天下则无可用之人了。”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对于我们,则当尽力做好我们这代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