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教育是把生命中原本美好的事物引出来,而不是把没有的美好事物灌输进去。
——《幸福的种子》
今晚,共读营结束了《幸福的种子》这本书的阅读,也结束了自共读营成立四年以来带大家共读的第105本书籍。以下是三位老师书写的阅读感悟。
一、常老师 努力做一个“积极”创造幸福的自我
2024年一如既往的忙碌,所不同的是,加入萍水相逢共读营之后,工作之余的每个月,都要至少或兴趣或任务的读完一本书,然后每周一次在平台上与书友们分享。一年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30本书的阅读。
这是一个很有能量,很吸引人的读书会,可以认识各行各业的爱书之友,并从她们身上欣赏、学习更多的书卷气质与知识,兼可阅读大量的书籍,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我。
这个读书会没有为读而读的虚浮,而是在分享的过程中,自然受用读而思、思而得、得而行、行而果的利己利人。犹如冬日里的一丝暖阳,温润着彼此,亦如久阴之下的一抹亮光,提振人的内心,增加生活前行的新动能。
年末虽然很繁忙,但依然按时参加《幸福的种子》的读书分享,一方面我是彭老师的粉丝,多年来一直追随彭老师学习积极心理学,并积极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督促自己完成30本书的阅读量。
彭凯平老师是国内积极心理学的创导者,我拿到此书认真阅读,尤有独到收获。书中表达了关于幸福的深刻见解,尤其序言及第二部分的“认识自我”,让我对“认识自我”及幸福有了更为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外在的目标和物质的享受,却很少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亦常闻青少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䧟入迷茫与错乱,不知优点和不足,更不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基础教育重视学习成绩天经地义,但是因为没有理想和内心追寻目标的匹配,往往让儿童青少年感到自己是学习的机器,似乎是他们生活窗户里的“一线天”,把基础的学习,变成了很大的痛苦,缺乏内在动力,没有目标的引领,不再是一种幸福和宝贵。于是,厌学、网瘾、心理困扰及精神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发病率日趋增加。
彭老师团队根据塞丁格曼的幸福支柱,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教育特点,创建了“6+2”模型的积极教育。我在医院针对大量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按照“6+2”模型开展了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这一系列体验活动让这些青少年们更加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和接纳自我,发现他们自己的独特之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自豪,从而重返校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论文正在投稿中。
彭老师在书中提到“心理学的蒲公英模式”,对于习惯以树的模式建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我来说,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我做为一名硕士生导师,把“蒲公英”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关爱学生,让他们健康、自由而诗意的追梦成长,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棵蒲公英,学成后带着希望的种子,日后散播开来,成就一片新的蒲浪,绽放金色的花朵,再生更多的蒲种。
每个读书人也都是一棵蒲公英,通过我们的成长和学习,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去读书学习,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另一个家庭,甚至可以影响到他所在的一个群体……进而逐渐形成全社会读书、学习的氛围,丰满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书中提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教师不是向学生灌输真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真理的思想”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为人师表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责任,而给学生插上“发现真理的思想”的翅膀,则是更高的教育境界,二者不可或缺。
我认为水平低的老师,只讲授书本知识,水平高的老师则是给学生讲授学习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和探索,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启迪者和智慧的引路人。
积极的心态就像阳光一样,能够驱散内心的阴霾,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消极的心态会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幸福。
因此,我们要学会培养积极的心态,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未来的美好,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鼓劲,让自己充满正能量。
联系自身成长的感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曾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失过方向。曾经,我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拼命地追求成绩和荣誉,却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我感到疲惫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直到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尝试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和技能。我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发现,当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我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这种感觉是任何外在的物质和荣誉都无法替代的。同时,我也学会了用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知道,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只要我能够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幸福的种子》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让我明白,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实现的生活状态。了解自我是播下幸福的种子,认识自我是幸福的基石,探索世界是幸福的阶梯,而积极的心态则是幸福的催化剂。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地认识自己,探索世界,培养积极的心态。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心中播下幸福的种子,让它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在新年来临之际,我希望群里所有的书犮们相互陪伴,共享读书,携手同行,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二、梁老师:灵魂的洗涤,持续腾飞
共读营是一个优质学习场,集思广益,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和心流的互动,能量非常强大。它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心灵碰撞的平台,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书友对书本领悟和感受畅所欲言,引领书友追求更好的富足灵魂,体验读书的幸福和成长的喜悦。
来到萍水相逢共读营已有半年,如果说书里是黄金屋,那么共读营的书友们就是行走的宝藏。她们的好学上进和满腹才华,深深地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因为书香环境,同频而自然,氛围是养人的,大家都很优秀。我们彼此感到轻松愉悦和被赋能,相互欣赏,持续腾飞。正如彭凯平老师所说越积极,越幸福。
12月底,我们在吕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品读彭凯平老师的著作《幸福的种子》,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找到幸福的源头。自我的终极目标是去靠近永恒的真、善、美,其唯一价值是实现生命最大的幸福。读到简介中的这番话,我就有深深的共鸣,只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真实是最有力量的。
彭老师在书中提到,探索更精彩的自我,绽放积极天性,塑造积极自我,惊喜地发现自我如此充实而富足。人到中年,虽经历了很多坎坷苦痛但却依然热爱生命和生活,永远心不死,有重头再来的底气和勇气。我想这就是做真实的自己的馈赠。
正如彭老师所言,幸福的起点是懂一点心理学。我是一位一直走在学习心理学路上的老师,这门学科极大地帮助和滋养了我。非常感恩一路走来的良师益友,特别是给予我心理支持和力量的恩师,伸出援手给陷落在低谷困境的我拥抱和光芒。他们都引领着我,创造美好生活,因惠而惠,我也在用心理学帮助他人。
我想很多心理人也体会到彭老师的智慧感悟:认识并运用心理科学了解自己,才是真正播下幸福的种子。探索精彩的自我,有正向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意义,不仅活好当下,还能拥有无限可能与未来。
如今,处在不惑之年的我,开始回归自己。让自己充电、洗涤和沉淀,无论是照顾好自己还是家人,努力做不专业的厨师,营造饭香意浓温暖小家;无论是学习提升还是做公益服务,用余力做些有意义的小事,让自己不留遗憾。
“因为淋过雨,也努力为别人撑伞”。回忆过往,我对人生有很多体会,更珍爱我自己,与爱自己的一切。“拿得起是勇猛,放得下是洒脱”,这是我另一位心理学恩师送我的话。心理学的人能帮助别人幸福,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幸福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飘向每个角落,惠及他人。
在往后岁月里,一如既往的相信自己的耐磨力、复原力、幸福力。积极人生,积极动机,积极情绪,积极心态,积极思维,让真实的幸福向生命领域延伸。因为理解,所以珍惜。
当看到:你体验过福流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被生活的美好感动过;我被真心真意帮助我的亲人、师长、恩人热泪盈眶过;我在学习提升中愉悦过;我在沉浸式绘画的时候,享受过那种无我的状态,真的有彭老师说的领略感觉、知觉的美妙,神奇的思维;我在读书时候入迷过,思维和灵感迸发过;我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油然而生的欣慰过;我在感受着爱与被爱中,好好活着……
三、陈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可以了解自我,探索自我,都渴望幸福,都向往幸福。正如彭凯平老师说到的,无论从哪种文化角度来看,发现自我都是人类向往幸福的终极目标。认识自我,投入生活是真正幸福的开始。了解自我,才是真正播下幸福的种子。这本书给予我启发比较大的三点如下:
首先是幸福的起点需要我们来懂一点点心理学。正是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比较清楚的界定和理解心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方向与任务。一个是通往其观念的本来的样子;另一个就是通往这个概念的历史的方向。我们普通人可能无法定义什么是心理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书中老师给到的例子,来辨别科学的心理学与伪心理学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心理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书中运用了很多反证法来阐述心理学,说到了心理学不是看相,心理学也不会算命,心理学的研究本身并不是常识。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大众瞬间区别开了科学的心理学与伪科学的心理学。
彭老师在机场偶遇道士的故事,也验证了心理学的学科态度。它是研究人类认识和行为的科学,它是基础的、严谨的、踏实的。我们想要验证什么可以用事例去验证,也可以用反证法的方法去证明,用反例去反驳也许更有利于大家去理解。
其次,说到了心理学的前世、今生以及来世。今天我们的心理学家仍然在研究这些前人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学家仍在思考心理学的本质是什么,想知道心智存在的真实性和具体问题存在于人体的哪里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未解之谜,让我更有兴趣将本书读下去。心理也让我更想去探索更多的让人幸福的心理学知识。
最后,幸福的种子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人入门心理学,同时也带入了一些专业的知识来进行阐述,更有趣味性和深入性。例如:第四章中说到知觉的独特属性,对于它的定义和理解就是很强的专业术语,让我们也能够在心理学的路上得到一些专业知识的学习。
其中说到知觉特性的选择性的时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当我们看到一个场景,会主动选择去注意一些东西。然后把剩下的当做背景。这和我们的注意力有关,我们注意力在哪,我们的关注点就在哪,我们就会在哪收获更多。反过来也可以验证:当我们成就在哪块,我们的注意力更多的就会放在哪。
在此,非常感谢吕老师创办的共读营,让我们有机会读到这样优质的图书。我也希望通过彭凯平老师的《幸福的种子》这本书来打开自我探索的道路,种下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种子,从而在心理学的路上持续前行,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