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18 08:37:3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利用工作之余,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在微信读书上将这本书读完了。据说这本书被翻拍成片,暑假左右将会上映,我想到时候自己一定要去看看影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

书中,40多岁的中年小官李善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级和同僚甩了一口巨锅,被迫接受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这一艰巨任务。荔枝极易变质,保存难度极大,这在外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李善德没有选择放弃或抱怨,而是运用自身的算数优势,在权力和财力的推动下,突破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将荔枝运送到长安。

李善德本人从不懂职场规则,到运用规则完成了一件在外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认清运送成功背后牺牲了很多百姓的血汗钱以及认清自己只是顶层人物争宠的工具后,他不愿成为自己厌恶的人,放弃顺从,最终被流放岭南。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作为教师,在教育之路上也时常会遭遇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要让他们都能在学业上有所进步,这谈何容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就像荔枝各有不同的保鲜要求一样。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学任务的繁重、家长的高期望等,就如同运送荔枝路上的重重障碍,时刻考验着我们教师的智慧和毅力。除了需要面对难以搞定的学生,我们也像李善德一样是处于底层的打工人,也会在工作中碰到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之所以说难以完成是因为在我们有限的能力、资源范围内难以完成。

李善德在“挑战不可能”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贵人相助,但这些人对他施以善意和恩惠则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的。当李善德转运荔枝的事有了眉目时,许多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政府官员纷纷对他奉承了起来,尤其当他拿着杨国忠的令牌“威慑四方”时,没有人不敢言听计从,他是深深地感受到了权力的力量。而来自岭南的一些平民百姓对李善德的倾囊相助或是被他的坚持不懈所打动,或是被他的善良和朴实。同样,作为打工人,我们在完成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过程中其实也会遇到一些来自他人的帮助,不管这种帮助时出于鄂中目的,我都愿意将其定义为他人的善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善意,那些不能的事情才成为了可能。

李善德从不懂职场规则,到运用规则完成这件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一转变过程令人动容。他亲自规划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整个过程极具画面感,情节一波三折,作为一个官员,从不懂利益、看到利益、跳出利益,我仿佛看到了李善德仕途上的成长,那时候有了一个感觉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对于权利,李善德有了自己的认识。当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仕途的康庄大道在眼前铺开,那梦寐以求的富贵生活仿佛触手可及。李善德本可以顺应时势,选择沉默,安享这来之不易的荣耀与财富。毕竟,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趋炎附势、明哲保身是大多数人的生存之道。可他却没有这么做,沿途逃驿的驿站、散落的村庄,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的村民,这些景象如同一把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内心;负气而走的胡商,受伤哭泣的阿僮,惨死的林邑奴,这些鲜活的面孔不断在他眼前浮现,让他无法再对眼前的繁华视而不见。

李善德的这一抉择,是对良知的坚守。在那个等级森严、权贵横行的时代,底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而权贵们却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搜刮民脂民膏。运送荔枝这一任务,看似是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实则是无数百姓血汗的堆积。李善德深知这一点,他无法在明知百姓疾苦的情况下,还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用百姓苦难换来的荣华富贵。他的良知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他选择了站出来,说出那句“荔枝与国家,相公心中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是孰轻孰重”的诘问。这不仅仅是对杨国忠的质问,更是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控诉。

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的成长都会经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坚持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是经历了种种,发现并非如此,学生并不是你认真教了他就会进步的,这里面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与学生的沟通也并不是仅仅成为朋友那么简单,如何成为朋友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要遇到挫折。对工作单纯的热情会因为我们遇到的困难而不断消退,但这些经历也让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成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

当李善德认清运送成功背后牺牲了很多百姓的血汗钱,以及自己只是顶层人物争宠的工具后,他不愿成为自己厌恶的人,放弃顺从,最终被流放岭南。这是李善德的蜕变。在教育的世界里,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某些“顶层人物”争功夺利的工具?我们是否在追求成绩和荣誉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真正的需求和感受?我们是否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让学生承受了过多的压力?

就像运送荔枝需要举国之力,教育也常常被赋予了过多的期望和压力。从社会的角度,希望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国家的进步;从家长的角度,希望孩子能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未来。这些期望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它们变成一种过度的负担,压在教育者和学生身上时,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教师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教育的初心——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责任感的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是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在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教育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教师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为了学生的成长,日夜操劳,精心备课、耐心辅导,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就像李善德为了运送荔枝,不惜豁出生命去守护他珍视的东西,时刻做好最坏的准备,以保全他的儿女。

“举国之力只为一颗荔枝”,这看似讽刺的事情,在教育中也有着相似的影子。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质量,可能会过度消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个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时代的尘埃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有时候一句话便是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教育管理中,上级的政策和要求可能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而我们教师又将这些压力传递给了学生。这种层层加码的现象,是否值得我们深思?

“好荔枝”不宜吃太多,否则不懂节制,吃太多,会引火烧心。在教育上,我们也不能过度追求成绩和荣誉,而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我们要学会在教育的道路上张弛有度,既要努力追求进步,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我们不顾一切地追逐我们眼中无比重要的任务时,更应该看看自己是否失去了那些对自己弥足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