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前言:托尔斯泰用这样一段话描述在家庭生活中的关系,我觉得对当下的婚姻家庭也很适用。
“家庭生活中要采取什么行动,要么夫妻感情破裂,要么美满和谐。如果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夫妇关系不好不坏,那就不会有什么行动。
许多家庭长年累月毫无变化,夫妇双方对生活都感到厌倦,就因为他们的感情既没有破裂,也谈不上美满和谐。”
21天的共读结束了,最后就以一篇读后感来做收尾吧。
有关安娜的死让我思考颇多,就以一种反观剖析的方法结合现代的思维写出来。如果安娜生活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结局可能又会不同。那我们先来看看安娜想死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
是从伏伦斯基对安娜态度变的冷淡开始,他们的爱情日渐衰退,安娜觉得他整个人的习惯,思想,愿望都应该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才对。安娜开始了猜疑,生他的气,找各种理由发泄。可是伏伦斯基却忍受不了了,他一直克制着,凡事总有个限度。
安娜认为“我要的爱情没有了,因此全完了。”
她该怎么办?从安娜的心里藏着一个念头,用解决一切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只要我一死,就都解决了。我一死,他就会后悔,就会可怜我,就会爱我,就会为我而悲痛。
01 关于安娜的死
书中是这样描述安娜的死:
“她突然想起她同伏伦斯基初次相逢那天被火车扎死人,她明白了应该怎么办。她敏捷的从水塔那里沿着台阶走到铁轨边,在擦身而过的火车旁站住了。她察看着车厢的底部、螺旋推进器,链条和慢慢滚过去的第一节车厢的巨大铁轮,竭力用肉眼测出前后轮之前的中间点,估计中心对住她的时间。她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仿佛立刻想站起来,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动大吃一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轧过...."—P731
当时伏伦斯基看到安娜死的样子:
“他那阔大牙齿的剧痛使他充满口水,妨碍他说话。他不做声,凝视着那沿铁轨缓慢而平稳过来的煤水车的车轮。突然,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不是身上的疼痛,而是揪心的难受,使他刹时间忘记了牙痛。一看到煤水车和铁轨,他顿时想起了她,想起了那天他像疯子一样冲进车站看见她所剩下的一切:一张长桌上,在一群陌生人的围观下,那不久前还充满生命的血肉模糊的尸体,不知羞耻地横陈着,那美丽的脸上,嘴唇半开半闭,仿佛在说他们吵架时她对他说的那句话:你会后悔的!
他竭力回忆同她在一起的幸福时刻,他只记得,她曾威胁他将饮恨终身,她胜利了。”—P743
写到这里,我相信安娜给伏伦斯基带来的是一辈子的悲伤悲痛,以及那些无法割舍的记忆。
02 婚姻的家庭责任
我们反观安娜的爱情悲剧,她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她想要离婚,想要和儿子在一起,她内心一直在自我折磨和痛苦中度过。由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伏伦斯基很在意身份,他想让安娜光明正大的嫁给自己,让他的孩子不用姓卡列宁,他只想让安娜离婚。
而我想表达的安娜的不同结局是什么呢?我觉得她最重要的是忽略了每天日常的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很显然卡列宁和伏伦斯基都无法满足安娜的爱。安娜内心的不安全感,随着时间爱情的味道逐渐淡了,尤其奥伦斯基对她态度的冷淡转变感觉不再爱她,也是她最难以接受的,导致她卧轨自杀,绝望的走向悲剧的终点。
不得不说,在现代婚姻中,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是婚姻幸福稳定的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是婚姻幸福的关键。
可以反观看待安娜,她很幸运的遇到了卡列宁和伏伦斯基,这两个人都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可以给安娜带来富足的生活。可以试着想一下安娜如果和陶丽一样每天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每天为了生计发愁,安娜还会每天想着伏伦斯基是不是爱她,每天想着要爱情吗?爱情它本来就是一个空无虚渺的东西,时间长了很容易变味道。
如果安娜多以家庭孩子为主,多尽一些母亲,妻子家庭责任的话,那结局也就不一样了。她也不会每天脑子里胡思乱想,觉得空虚,无事可干。毕竟她的婚姻生活和社会地位是让很多女人羡慕的。
她嫁给卡列宁,本可以过一辈子稳定的婚姻生活,即使在这段无爱的婚姻中,她厌恶卡列宁,但凭着卡列宁重要的官职,还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成就了安娜做着卡列宁夫人的官太太上层生活。
虽然卡列宁古板忠厚,但他深爱着安娜,尤其描述安娜背叛婚姻后,卡列宁选择了忍让原谅和包容,那种大度就是以现在也不是任何男人都可以做到的。
其实女人在选择婚姻时,无论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嫁一个忠厚可靠的男人过一辈子,都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以反观安娜的死放到今天来看,我们都不会犯这种错误吧。
也许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段长久的婚姻,从最初年轻时体验的幸福并不算是幸福,最考验的是中老年在一起的模样,由爱情变成亲情,最关键是要过一辈子的,要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是责任、信任、理解、包容,能走到头相伴到老的婚姻,才算是真正最幸福的。
也许正如开篇讲的,许多家庭长年累月毫无变化,都是能过的下去的婚姻。这就像此书里的列文和吉娣的美好爱情一样,属于幸福的好婚姻。
03 信仰和生命意义
书中的最后一章让人印象深刻,以列文的故事延续到了最后。这应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有关生命的意义给出了答案。
列文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他很清楚自己该要什么和不该要什么,但列文哥哥的死让他重新看待生死问题。
列文在思考生命的问题上折磨着他,苦恼着他一直找寻答案。就像列文这样家庭生活美满幸福的人,竟几次想过自杀,他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主要不是死,而是生。他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所谓的信仰是有一种缺乏知识的胡思乱想。
他通过经历了一场闪电雷鸣风暴,他祈求上帝让他们一家平安无事的活着,并从中找到了答案,他相信了上帝的存在。向他启示了什么是善,通过启示向世人公布善的法则。这些法则存在我心中,承认这些法则。
列文获得了内心的信仰,明确善的含义,从此内心平静。
人需要建立一种信念,尽量不虚度。我们从年轻到老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考验和责任。
我们要有更深度的去看待人生,在这背后永远有更强的东西在推动着我们,保护我们。
为这每一刻活着,我对自己的生命选择相信,因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