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半烟火 一半清欢》读后感1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2-23 09:01:17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一半烟火 一半清欢》读后感
 

闫群出书了,是她的第一本书。作为朋友,很为她高兴。收到书后,更是喜欢。喜欢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当然,更喜欢闫群笔下表达的生活哲思。

这本书,引人眼前一亮。淡雅的封面上印有一幅高建群先生绘就的贫女《献花图》。高建群先生是当代文学大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享誉文坛,引发新时期陕军东征现象,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高建群先生还为这本书写了序。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看好这位年轻的写作者—一个天生有慧根的人,一个不断地睁开眼睛去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解释世界的人。她的那支叙事的笔才刚刚写热。”这本书,能得到高建群先生的认可,并为此题图作序,说明闫群的文字是有一定水准的。这本书,无论是色彩使用,还是封面文图设计,都透着一股清秀典雅之气。

书名是书的标签。给书起个巧妙适合的名字是道难题。闫群很好解决了。“一半烟火,一半清欢”。烟火与清欢,是生活的两个维度,直白一点说,是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是一个人的入世与出世,是日常不得不去思考的人生面对。大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是智慧的表现。闫群不仅有娇美的容貌,还是一个睿智灵秀的女士。

断续读了几天。读完了。回想其中的内容,就有了一种感慨,有了想表达的冲动。翻阅一本散文集时,我会从浏览目录开始,接下来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后记”。每个人阅读的习惯不同,于我是这样的。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个:一是看看目录中有没有与自己关心的话题有关的文章,或者能触动心灵的题目。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有善于阐述道理的;有擅长讲故事的;还有的喜欢抒情描写。通常作者有自己的写作习惯,阅读者也有他的阅读兴趣,习惯与兴趣,两者对上了眼,书籍自然便成了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另一个原因,是“后记”中,作者会把这本书的来龙去脉甚至创作的花絮抒发出来,也会讲一些个人对生活的感悟,而这些恰恰是读者想要了解和读到的。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所不同。才会有同质化的内容,不一样的人生感受。也因此,世上几乎写遍了的内容仍然有人还在写,这,或许是散文博大不息的魅力。

闫群女士的这部散文集,分为三辑。第一辑:似水流年。主要讲的是亲情。十六篇文章中,有些是写父亲、母亲的;有些是写给孩子的;有些写的是故乡的风光山水,有些写的是作者本人与命运的搏击。亲情是散文创作永恒的主题,是每一个写作者最初的笔触。在闫群的笔下,“故乡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都读不完。”随着岁月的流转,故乡在发生着变化,“尽管物是人非,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读《悠悠紫沟河》一文时,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于许多离开故土换了他处谋生的人而言,乡土乡情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情结,那是人生来路的起点。《寻找一盏灯》中,闫群真诚而率性地谈到了自己,表明了对家庭婚姻的态度。她说,“年轻时,结了婚自然就有了家,如同生了孩子自然就是父母一样。岁月最后用惨痛的事实告诉我:婚姻需要经营,家方为家;父母需要学习和自省,方真正为人父母。”“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婚姻里从不讲主义,而是讲情义。”所言极是,情义,是婚姻的粘合剂。

这本散文集的第二辑、第三辑,分别叙述的是友情的故事和放情山水的经历。这些文章,同样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的认知里,凡人的生活从来都是一地鸡毛,既有春光明媚,也有阴雨绵绵,日子不过是凡间琐事的累积,如何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需要宽容和智慧。在我看来,只要心是阳光的,生活就是灿烂的。在闫群女士的文字里,处处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的领悟,可以看到她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条。《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做生活的歌者》《生命是条河流》《生命的质感》等文章中,无不留有这样的痕迹。

对于生活,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活法,都很难跳出生命的长度、宽度、厚度和美感。从这些不同的刻度线上,可以读出一个人对生存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解读和对人生的态度。闫群女士这本散文集,很好诠释了她的人生态度。对于生活,每个人有自己的准则和信条,面对困苦,之所以在挣扎在坚守,驰而不息地努力,是因为,在强者的眼里,生活是美好的,因为美好,所以向往。

给友人写书评是件费神的事儿。我绝少做。一来,对自己的文字缺乏信心,担心把握不准;二来缺乏文字驾驭能力,担心带着“批判性”思维阅读,好话真话没讲几句,而“不是”却说了一堆。如此,不仅有违对友人的尊重,还会招惹一番是非,这又何苦呢?当收到闫群女士的新书时,我便有了这种想法。这种想法使我想起了上学时的情景:书可以读,考试可否免了?看来是不行的。于是,就勉为其难了。愿闫群女士创作之树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