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江湖上有关史铁生的轶事,多数是从余华口中得知。
人们都说,有一种友情,叫“余华和史铁生”
签售会上,粉丝拿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签名,他会恭恭敬敬的写上“铁生”再把自己的名字划掉。
亲情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藕断了丝还连着的血浓于水,而亲情以外,友情也成为史铁生不死的原因。
史铁生在《我与地铁》中写道:21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了友谊。
铁生的第一次长途跋涉,是余华,莫言,刘震云把他扛上火车的。
余华“走啊史铁生,踢球去啊?”
史铁生(面色不善的拍拍轮椅)
余华“哦跑不了是吧?那你守门”
余华对史铁生的态度是平等的,没有歧视,没有戏弄,也没有施舍,没有怜悯;就跟电影《触不可及》里说的一样
“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史铁生,祖籍是河北的,1951年在北京出生。
13岁考上清华附中,18岁从清华附中毕业,后去了延安插队。
由于从小就有先天性疾病,插队期间长期间腰疼,后回北京治疗,那一年他21岁。
第一次去医院,医生就判了“死刑”,你今后要用轮椅了。
21岁的少年,年轻又热血;还是当年体育尖子生,双腿瘫痪了。
然而,这并不是苦难的终点。
30岁的时候,得了肾病;
47岁得时候严重到尿毒症,每周3次透析。
59岁去世,距离他60岁生日只差4天。
年少时,史铁生总想出去玩,母亲总是拒绝。
后来史铁生坐在轮椅上了,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北海的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可那时,史铁生脾气变得很坏,拒绝和母亲沟通。
他每天总会去地坛待很久,母亲也会偷偷跑过去看他在不在地坛。
有一次史铁生看见母亲四处张望想发现他的身影,史铁生倔强地不出声。
这留给了史铁生无尽的痛悔,等他理解了母亲的痛苦和不易时,母亲已经重病离世。
他说:"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时常念起母亲。
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
母亲年轻时也喜欢写作,所以我不知道史铁生把写作这件事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是否也有为了母亲的原因。
母亲去世前没有说完的话,他知道那句话是让他和妹妹在一块好好活。
陈希米是他生命中另一束灿烂的光。
那一年,陈希米18岁,史铁生28岁!
之后10年,他们一直写信交往,信写了多少?怕是有上百封吧。
1989年春天,史铁生的病情进一步加重,陈希米就去见了他,在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里,他们初次见面,史铁生对陈希米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正是我想象的样子。”
1989年,史铁生和陈希米结婚,没有豪华的婚礼,但是却有灵魂的契约。
那一年,史铁生38岁,陈希米28岁!
从此,陈希米就成了史铁生的双腿。
陈希米在生活中细心地照料着史铁生,夫妻俩共同渡过了21年,其中有苦有甜,陈希米是史铁生的精神支柱。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病重住进了医院,医生问陈希米:“还救吗?”陈希米含着泪告诉医生:“不救了,让他安心地走吧,他太累了。”
随后,史铁生全身抽搐,过了一会儿就走了。
史铁生去世之前,让陈希米找到中国红十字会,办理好器官捐赠手续。
《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数百万字的作品,都完成于瘫痪后。
对其他人来讲,天早塌了,人生早毁了。
史铁生在苦难中生出的坚韧,达观,感染了无数人,这份坚强的意志与他接受到的人类伟大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都需要收获温暖的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也都需要付出真挚的亲情友情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