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这本书是多年前的畅销书,内容相信大家都能耳熟能详,此篇也不展开。老实讲,我认为自己知识面窄,认知浅,并没有读懂此书,犹抱琵琶半遮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未能深入领悟其精髓。在此仅仅记录读完整本书,最触动我的三点。
第一点:矛盾说。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矛盾理论贯穿始终。简单来说,认知革命引出“智人”,是历史的起点;农业革命本欲驯服植物,却实际被植物驯服了,在相互较量中让历史加速发展;人类大融合的脚步促进了金钱、帝国和宗教的产生,一方面形成了稳固的“主体间”秩序,另一方面却又筑起新大坝的来维护利益贪念;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车轮碾压文化,让智慧设计打破了生物因素的限制,使科学革命另创新局,但又面临“智人末日”的困扰。
于我个人而言,也正因为此书,让我对矛盾有了更高一层的认知。初识“矛盾”是小学语文课本,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它于我只是一则寓言故事,没有任何属性可言;二识“矛盾”是高中政治课本里的辩证唯物主义说,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关系,它于我是中性词;三识矛盾,是将矛盾在生活中作为深刻的最佳实践,是婆媳矛盾升级之后的眼光由客观到主观的偏见,它于我是贬义词。在读此书脑海里蹦出“矛盾”就是本书的关键词是地9章“历史的方向”,我认为又是我对矛盾理解的又一次升级。中世纪无法解决的骑士精神和基督教的矛盾,现代社会无法解决自由和平等的冲突,在此,对矛盾的评价不是贬义词和中义词,而是一个褒义词。因为“矛盾是文化的引擎,为人类带来创意,提供动力”。我试着去这样理解:因为有了矛盾有了不和谐,才能促进解决方案的探索,有了探索就有了进步,不同的想法、概念和价值观逼着我们思考、批评、重新评价。至此,又让我想到了“居安思危”这个成语,任何难走的路一定是能让你能有破茧成蝶突破的阶段。
第二点:成长。从第3章描述“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的”让我想到了企业员工的成长;从第11章“当‘他们’成了‘我们’”的民族大融合让我 项目团队成长的四个阶段:形成期-震荡期-规范期-成熟期;第16章里的某句话让我切切实实将“成长”变成视觉触动,让我有了触电的感觉:“……想要了解近代经济史,其实重点就只有一个词:成长”。“成长”这个词像个魔法师一样让我着迷。他虽然是“进步”的同义词,但他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人在诉说他的内心,在满怀激动地表达她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与结果是好是坏无关。对,就是“成就感”深深吸引了我。而“进步”一词对我来说更官方且更容易诱导你想到“成功”而非成功背后的积累;成长却偏重于经历苦难过后的修炼。透过“成长”,我仿佛看到了破土而出的力量,仿佛看到了战胜黑暗得来的黎明,是一种“发的狠吃的苦霸得蛮”的坚持后得到的成就,一种低调的自我认可与他人无关。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
第三点:和解。第18章中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正在天堂地狱的岔路口,而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会朝着哪个方向。历史还没告诉我们该挑哪边,而只要发生某些巧合,往那边走都不算意外”。我认为这句话是对帝国没落的总结,也是对我们人类诸多苦恼的指点迷津。这句话就像一双柔和的双手将我内心的褶皱抚平,看到它的那一刹那,我突然释怀了。从小作文书中便常见到的“世上什么药都没有,就是没有后悔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人说出人头地是成功,有人说平静安逸是幸福,他人的评定都无法替代当事者自身的真实体会。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希望自己出人头地”的梦想,但毕竟那是20%的少数人,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总希望“万事如意”而紧张忐忑,当超出你预想的范畴便沮丧。“往那边走都不要懊恼,往哪边走都不会意外”,所有的决策,或好或坏,都是相对的,绝处尚可逢生,不管选择哪条路,只要坚持正义与善良,就仅仅是快或者慢的问题,路上的风景孰好孰坏,谁又能定论呢。
最后引用第19章“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从作者希望人类社会能找到快乐的愿景避免“智人末日”发生来认识快乐:快乐是生化物质,是刺激大脑皮层反应的电流场,是主观感受的现实与期待的差值,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最终在“认识自我”上落脚。总之,认识到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客观存在,了解并接受自己的缺点,不纠结不忐忑,带着“有所畏惧”的心以追求成长为导向,和自己言和,从容向上,这便是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