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素》读后感
《我和小素》这本书是高二的暑假读完的,从读一本好书的书单中挑选,为的是完成一篇读后感。
曾几何时,我也是日日为几百字作文发愁的学生,只会套用作文书里那几个老掉牙的故事:我也会为每周的周记和一周三篇的日记绞尽脑汁,叫喊生活不就是重复的一天又一天。
但好像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我爱上了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痛苦的,落寞的,快乐的,忧愁的,新奇的。只是希望回头时,生活是有迹可循的。
于是我不断输出,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在回看自己先前的话语发出低笑。这篇读后感存在我QQ邮箱里4年了,偶然翻看只觉封锁的某处思绪涌出。
我和小素
“所有的学习都只是打基础,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喜好,那才是你该为之付出的目标。”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女说过的话。
暑假期间,我在众多篇目中挑选了《我和小素》这本书,读完后,心情犹如坐上了百般刺激的过山车。
书中讲述了杨若溪和周小素相约考同一所高中,继续她们的绘画梦想,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好闺蜜小素感染了肺炎,重获新生后,离开了武汉。
一个可以真心相待,可以毫无顾忌向她吐露心声的人,这是若溪心中的小素 。一起去看樱花盛开,不管什么季节,不管樱花在不在,这是她们的承诺。
我曾在动态上发表:留恋的过去是想要过去的时光。评论区有句留言“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当时只觉读不懂,待读懂时已成话中人。
我们的一生奔奔波波,快马加鞭地想要完成自己的代办,斩除一切牵绊着当下的藤条,无心维护的阶段性朋友,无心经营的不逢时关系,等到它真的已经成为过去时,又忍不住地去反复复盘。
有一个朋友一直在身边,一直坚守着她们的承诺,大概是友谊的最佳表现。书中说,时光流转,发生过的美好一直都在,哪怕我们走到天南地北,他们都真切存在过,现实像我们隔离,只要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就有共同的期待。
疫情过后,除了友情,杨若溪也重新认识了亲情,或许她从未想过,长大只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当她脱下防护服的一刻,当她看到妈妈脸上满是红痕的一刻,当她跑去接续爸爸工作的一刻。她说,这种长大是突然袭来的,由不得自己。
武汉方言,把外婆称作“家家”。若溪喜欢吃家家做得粉蒸排骨,家家喜欢留给她吃,在大年初一便叫人送去了一盘热乎乎的粉蒸排骨。
若溪欠了外婆一个看海的承诺。
病毒把外婆带到了另一个世界,身为护士长的妈妈还来不及为自己失去母亲而悲伤,又开始了不止不休的工作。
读到此时我又想起2020年那个上网课的春节,大街上空无一人,出程核酸,返程核酸,原本热闹非凡的城市营造出巨大的反差。钟南山院士奋战疫情一线的事迹传遍街头巷角,延迟开学的消息在各大派平台推起热潮。
我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当时只奇特于延迟开学的意外,困惑于出行不便的障碍,不曾想这么多人都在死神的路口转弯。
还在听父母话阶段的小素,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的相继离开吧。
全书中讲述最多的是若溪跟小素的友谊发展成超越血缘的情谊,讲述她们在经历生死离别的人生大事时互相鼓励,和帮助小素重新燃起探索生命奥妙的朝气的故事。
4月8日是武汉解封的日子,刚好也是小说写完的那一天,杨若溪和母亲的隔阂被逐渐打破,她开始理解母亲的责任,体会了成长的担当。
樱花早已飘落,散落在树下,化成了泥土。我们都赴了约,不为别的,只为了兑现我们的承诺。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相信她们重逢的那一天,樱花定然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