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读后感1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12 07:47:5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扎根泥土的史诗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读后感

捧读王长新先生的报告文学力作《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这部以全国劳模张国忠为原型的作品,人物丰满、事迹感人,主题突出、图文并茂,贴着大地行走,有着浓郁的泥土气息,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乡村振兴的微观史诗。书中通过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张国忠劳模如何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将贫瘠的“涝洼地”变为“金土地”,又带领全村实现绿色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打造了小杨屯鸭业品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详实的实践范本。以下,我将从艺术特点、写作特色及现实意义三个维度,分享我的阅读感悟。

一、艺术特点: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报告文学的核心在于“以真实为底色,以文学为灵魂”,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恰是这一理念的典范。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九章全景式呈现了张国忠73年的奋斗历程。从“埋起锄头跟党走”的坚定不移,到躬身实践“涝洼地变成丰产田”,从“土坷垃刨出金娃娃”到探索新兴富农产业“杨屯小鸭飞上天”,从而实现了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美丽家园点靓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一切的成功实践来源于张国忠劳模“一颗恒心鉴初心”,更离不开他的“吃亏经”,每一章既是独立篇章,又串联成一部乡村发展的“编年史”,叙事结构的史诗性呼应了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全局性。

作品通过大量细节塑造了张国忠这一“泥土中生长出的英雄”,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立体刻画。例如,他“告别身怀六甲的妻子支前”的抉择,展现了其家国情怀;以“顺口溜”凝聚人心的智慧,如“甘愿吃亏才能有权威”,则凸显了一位优秀的乡村书记语言艺术与领导哲学。这种“小事见精神”的笔法,让劳模形象既崇高又可亲。他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充分体现了鲁西北乡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自觉作为和主动精神。所以,这部张国忠劳模的“人物史”,既有历史的纵深度,又有细节的丰厚度,更使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特别的缩影性,这是本部书突出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写作特色:鲜活的田野叙事表达

王长新先生以“田野调查”式的写作姿态,为报告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对鲁西北平原风土人情的描写——如“粮棉套种”“地膜覆盖”等农事细节,不仅还原了地域特色,更将农耕智慧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赋予乡村振兴以文化根基。作品既有“三赴白洋淀学养鸭”的鲜活故事,又穿插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考察评价、数千万元经济价值等数据,形成“故事+数据”的双重说服力。田野叙事与数据实证的结合既避免过度文学化,又突破了传统报告文学的枯燥感。

特别是书中大量使用俚语、顺口溜,如“枣芽冒疙瘩,开始种棉花”“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黄瓜女‘嫁’南瓜郎”,既保留了乡土语言的质朴,又通过文学加工赋予其哲理意味。这种语言风格,民间语言的诗意转化让文本兼具泥土气息与艺术美感,呼应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写人物,而是把人物放置于鲁西北的大环境,放置于社会发展演进的总进程,在书写小杨屯村变化的同时,也带入了时代浪潮的变化,中国乡村的变化,这就由一个村的变化,以点带面地写出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过程,勾勒了乡村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小杨屯村既是现实中烟火弥漫的地理意义上的村庄,也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学的村庄”,被赋予了报告文学的典型意义,成为乡村振兴的响亮音符。

三、价值引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今天,本书的价值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党建引领的实践样本。一个人物身上映照着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小杨屯的产业升级路径,即由传统农业到特色养殖,再到品牌化,为乡村产业振兴绿色循环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这一经验与当前“抓党建促振兴”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张国忠劳模在困难面前带领全村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故事,发生在鲁西北这片热土上,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内心,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张国忠劳模的“吃亏精神”“钉钉子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与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张富清“深藏功与名”等功勋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谱系,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可以这样说,《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面映照未来的镜子。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千千万万“张国忠式”的基层奋斗者;而报告文学的力量,在于将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时代的火炬。正如王长新老师在书中写道:“他的生命没有跋,因为奋斗永无终点。”愿我们以本书为鉴,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大地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