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过年回家,都会整理书架上的书,这些书是初高中和大学的时光匣子,扫一眼封面就能忆起曾经读这些书的某些具体场景:
看到《追风筝的人》,就回想起高中在宿舍里借着昏暗的灯光在大雨倾盆的周六下午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书中写着雨顺着玻璃窗流下,我也抬头看了看窗户上的雨滴;
看到《偷影子的人》,就回想起高中中午放学去食堂的路上,穿着白色校服短袖到处踩同学们倒映在操场上的影子,企图窥探他们的想法;
看到《荆棘鸟》,就回想起高中看完这本书之后,对班上的女生们都莫名心生一种敬仰之情的状态,那是我第一次领悟女性的光辉,在此之前可能是个大男子主义;
看到《达芬奇密码》,就回想起曾经为了上学方便,租了学校旁边的一间出租屋,屋外时不时穿过一条震耳欲聋的火车,屋里只有一张床和一架电扇,炎炎夏日全靠躲在书中寻求圣杯,那是我第二次领悟女性的光辉,因为圣杯在书中象征的是女人的阴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看到《大象的眼泪》,就回想起冬天缩在被窝里打灯看书的场景,因为宿舍很早就熄了灯,宿管会时不时查寝,打灯行为是禁止的,这是我高中看的第一本书,也正是那个时候养成了被窝打灯看书的习惯,持续了三年…
在这些书里,有一本书,我却没任何印象,甚至不记得自己在哪买的,是否翻开过,就是《死亡间歇》。
作者是若泽.萨拉马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对他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幽默风趣,言语犀利。“他只消在历史与现实的流动中插入一条反常的设定,输入一行颠覆的代码,看似稳定的文明就在这奇幻的一点上开始坍塌,支配社会运行的诸般“天经地义”在我们惊讶的注视下暴露出自身的荒诞与脆弱。”
故事框架:
小说脑洞大开,先是假设在一个国家中,死亡突然消失,即所有人都不会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阐述了政府、宗教、医院、保险、丧葬等行业的态度和抉择,借助这样的假设揭示了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的荒诞和自私。当人们在没有死亡的世界中获得了短暂的稳态之后,死亡突然回归,但是回归方式略微特别,即所有即将死亡的人都会提前一周收到来自死亡女士的信件,于是各行各业又急于应对,再次阐释了他们的荒诞和自私。后续的情节还有,但是没有剧透的必要,因为这部小说的故事性很强,了解全部故事情节不利于品味这部作品。
虽然死亡消失这样的假定条件很不现实,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死亡消失可以理解为是作者想要表达想法而设定的一种场景,表达的思想的本质和这样的假设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即在当下的世界中,作者表达的各行各业的自私和荒诞依然存在,只是死亡消失这样的场景之下,这些现象更为明显和夸张。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就能吸收这本书的现实价值。
阅读收获:
1、世界上各行各业都包含着自私和荒诞,这是人性导致的必然性。我们需要认清这一点,并在自己的心中将这一现象合理化,唯有此,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看清人世间的愚昧百态。
2、死亡无疑是很多人最惧怕的事情,但这本书把死亡拟人化、思想化,死亡女士非常俏皮、童真,这本书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于我而言,我会以另一种视角看待死亡,既然死亡都不可怕,还有什么事情是可怕的呢?
3、书中摆脱死亡困境的是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他和死亡女士达成了和解,作者借此赞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艺术的魅力,在荒诞的世界中,也要心怀纯真,而不是信仰宗教、信任政府。
若泽.萨拉马戈本质上是一名政治家,他活在葡萄牙被帝国主义统治的阴影之下,康乃馨革命之后,独裁政府的统治虽被推翻,但人民的意识形态还是残留在殖民地时期,若泽.萨拉马戈意识到这些人需要新的思想去看当下和未来,于是借助一些前提假设重新讲述想想中的世界,以此来说明,所谓的政府和宗教都是统治者用于统治的洗脑工具,医院、保险等各行各业都充斥着不合理和荒诞。在这个程度上,若泽.萨拉马戈的作品性质上和《毛泽东选集》没有区别。经典能成为经典的原因,离不开其普适性,越过时间的洪流,当下的各国依然能在此书中照镜子。
正如这位伟大幽默的作家墓碑上刻的墓志铭一样:“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他发现了由人类统治的社会中所蕴含的残忍,并借助自己的作品深刻抨击这一现象。我不提倡看这本书,然后因此而厌世,我相信作家也不是这样的初衷,毕竟每个社会虽然都是由人类统治的,这一残忍是必然的,但每一个社会也有其特殊性,比如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美好生活远超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