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窄门》这本书之前,我对爱情的感受和理解是:
1.爱情是一件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也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拥有的,一定是天赐良缘和情投意合。同时,也是多么折磨人的东西,如果不能遂愿在一起,那就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爱情是个神奇的魔法师。一旦对方靠近,就心慌意乱,局促不安。一旦喜欢对方,就黑白不分,高智商瞬间归为零。总是自以为是和理所当然。自以为是最爱对方的人,能够给对方幸福快乐的人,以为对方好的角度来爱着他,明明思念成疾,却口是心非,表面上毫不在意,实际上紧张不已。理所当然的希望占有对方,仿佛对方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他只能想着你,只能喜欢你一个人,有无缘无故的吃醋,有若即若离的痛苦。
3.爱情是虚无缥缈的美好。你若进入爱情,就会脱胎换骨:心中有你、眼里放光、嘴上抹蜜、闻着什么都很香,无论经历什么,一切都是幸福完美的。假如爱情与卑微胆怯相逢,那注定没有飞蛾扑火那样般轰轰烈烈的回忆,只有作茧自缚后的悲伤逆流成河。所以,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虚无缥缈的美好。
读完这本书,刚开始是不明白、不赞同,既然深爱着对方,那就勇敢的在一起,活在当下,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呢?不理解归不理解,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抉择,原来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东西!
《窄门》是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所写,听说作者用了十七八年的时间来构思这部作品,于1908年完成,被称为传世之作。书名的来历是根据《圣经.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话:你们要努力进窄门,以此象征通往真理、救赎或者更高境界的艰难道路。
小说描写主人公罗杰姆与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的爱情萌芽于纯真的童年,彼此偷偷的爱恋着对方,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这段爱情虽然获得家人们的祝福,但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抗拒,她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她不能忍受爱情有任何瑕疵,她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于是,她内心转向狂热的宗教信仰,而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予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阿莉莎最终选择了逃离,孤独的死去。而杰罗姆则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与痛苦之中,久久不能释怀。他们的爱情,如同那扇窄门,虽然充满了诱惑和希望,却容不下两个人并肩同行。
这本书给读者展示的是:
1.爱情是纯洁炽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阿莉莎对杰罗姆的爱是纯粹的,她宁愿牺牲自己的额一切换取对方的幸福,只不过这种所谓的牺牲是建立在一种扭曲的信仰之上,这种爱情观虽然崇高,却充满悲剧色彩,这种信仰会将她束缚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她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信仰与爱情之间发生冲突时,她选择了逃离、选择了孤独的死去,这种选择看着高尚,却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2.爱情是考验人性、信仰和生活的试金石。过度追求道德上的崇高与信仰就会背离世俗生活和情感,会导致人们失去获得幸福的可能,甚至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束缚,真正的幸福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和自由选择,就像那扇窄门,他虽然代表着通向真理与救赎的道路,但却容不下两个人并肩同行,你如果继续信仰那就值得深思。其实,真正的爱情并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相互的理解、包容与支持,认真的活在当下。
我大脑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爱情如此,许多生活哲理也如此,就拿生病一事来说吧,病患者与疾病之间,当两者相互纠缠、互相猜忌时,关系越来越紧张,结果注定越来越糟糕;病患者足够了解疾病,认可它并接受它,那么,恢复将是迟早的事,就算是绝症,那最终也会一起奔赴黄泉,同呼吸共命运,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四月份是浪漫之月,有春暖花开的馈赠,有生生不息的祈盼。当我听着《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歌,看完艳子推荐的这本好书时,心中憧憬着爱情的美好,曾经的爱情于我而言,更像是昙花盛开。希望有时间,再次阅读《窄门》,有更深刻的体会,谢谢本书的推荐者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