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读后感
文 / 李子墨妈妈
在3月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我翻开了《国之脊梁》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条星光熠熠的时光长廊,得以近距离领略40位院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书中,每一位院士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毕生践行科学报国的李四光,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学识,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竺可桢,用一生的执着与坚守,在气象学领域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们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中国科技前行的道路。
在这些院士的故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师承的力量与家国情怀的深沉。
许多院士在青春年少时,有幸遇到了慧眼识珠的良师。老师们不仅发现了他们的长处,更给予他们出国留学的宝贵机会。
而当他们在学术的海洋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种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王成书院士的事迹更是让我动容。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他进行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计算,然而没有先进的计算机,他只能依靠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艰难计算。
那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是他对国家科研事业的执着与坚守的见证。
反观如今的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面对数学题时,却常常默默地看着,缺乏动手的勇气和毅力。
这鲜明的对比,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时空可以穿越,真希望他们能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由衷地感慨:院士们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甘愿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应该追的“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座灯塔,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然而,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网络的普及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孩子沉迷于追星,只关注明星的唱跳和外表,却忽略了那些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长此以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呢?国家有必要出手整治这些不良现象,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哪有我们小家的幸福安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以院士们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让我们以《国之脊梁》中的院士们为楷模,传承他们的精神,汲取他们的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